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民眾若無法理解氣象預報的「科學不確定性」,媒體該如何報導?

民眾若無法理解氣象預報的「科學不確定性」,媒體該如何報導?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公眾時常將不確定性,誤解為科學家對該項議題的無知或忽視。相反的,科學家則對科學不確定性持正面看法,因為不確定性才會帶來更多的研究。

文:江淑琳(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什麼是科學不確定性?

「科學不確定性」(scientific uncertainty)在一般狀況下,指的是某個還處在曖昧不明、複雜、不可預測或是機率性的科學事件,其細節與相關知識尚無法被完全掌握(註1),因此資訊尚未被釐清、資訊不完整、不清楚、有衝突或還在變化中(註2、3)。

公眾替每天的生活下決策時最怕遇到「科學不確定性」,對公眾而言,不會注意到、也不願接受許多科學存在不確定性。就如佩因特(James Painter)於2013年的研究提到,公眾時常將不確定性,誤解為科學家對該項議題的無知或忽視。相反的,科學家則對科學不確定性持正面看法,因為不確定性才會帶來更多的研究(註4)。

以與一般人息息相關的氣象預報為例,專家與非專家之間就存在著對科學不確定性的認知差距。筆者2015年(註5)曾經研究過「莫拉克風災」(八八風災)新聞報導中,專家與非專家對氣象預報「準/不準」的爭議。

對氣象預報專家而言,氣象科學本身就存在雙重不確定性(註6):

  • 本體上的不確定性(ontological uncertainty):指氣象本身是一種不確定性很高的科學,時間越接近,預測才會越接近當下的狀況
  • 認識上的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指氣象專家的經驗與專業背景,會影響對氣象資料的理解與詮釋

除了這兩種不確定性,即使氣象預報結果準確,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的防災策略,也可能產生不同的災害,不應歸責於預報不準確。因此,對氣象科學家而言,氣象預報或許不存在「準」或「不準」,而是依據越來越多的可得資料,持續預測。

但對於需要運用氣象預報,來判斷商業行動或日常生活的公眾而言,關心的不是氣象或氣象預報的不確定性,而是希望氣象預報專家將預報的不確定性,轉為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明確指引生活行動的確定性資訊。

媒體報導「科學不確定性」對公眾的影響

因為存在上述認知的差距,科學新聞就更顯重要。眾多的科學議題中,與人類健康或與環境相關的科學議題,包含了公眾迫切需要知道的訊息。但不同的科學領域,可能影響公眾是否想知道科學不確定性。

例如,氣象預報是一種預測,公眾期待預測的結果與實際相同,可能會認為瞭解科學不確定性,無法幫助他們為日常生活下判斷,因此不在乎科學不確定性。食品安全領域則不同,因為牽涉較多個人利益,公眾會比較希望被告知食安的科學不確定性,以據此判斷食用前、食用期間應該注意的事項。

媒體因此被賦予了重要的轉譯(translate)角色,是提供公眾科學不確定性相關資訊的管道,被視為專家知識的「近用點」(access points)(註7、8)。不過,媒體通常忽略了科學的不確定性,而傾向以確定的方式報導科學研究的初步結果。

傅利曼(Sharon M. Friedman)與艾格沃夫(B. P. Egolf)2011年的研究(註9)發現,英國與美國在2000到2009年這10年間,媒體報導奈米科技這個相對新興且具爭議性的議題時,只有約一半的報紙報導內容,提及這項科技的不確定性。海德曼(Ilona Heidmann)與米爾德(Jutta Milde)2013年的研究(註10)也指出,2010到2011年間,德國的報紙、科學期刊與電視科學節目中,只有三分之一提及奈米科學的不確定性。

媒體是否報導科學不確定性,存在不同的原因與考量。首先,與新聞產製的特性有關。新聞報導要旨通常是提供具有新聞性、閱聽眾能夠理解的簡化資訊,具有不確定性的訊息一方面缺乏新聞性,難以見報或播出,不確定性的訊息也可能不受公眾青睞,影響接收意願。

其次,傳播科學不確定性給公眾,也可能影響到公眾信任科學專家的程度。這些可能的負面結果,導致媒體報導科學議題時,甚少提及不確定性。

然而,媒體並不是不能報導不確定性,尤其當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公眾接收資訊後的日常行動時。例如,在藥物相關報導,或醫療性談話節目提及某項新藥發明時,應該要提供更多有關使用對象與使用情境的脈絡知識。例如在什麼樣的人身上、什麼樣的使用過程,可能會有何種副作用。這樣的不確定性,可以讓公眾便於吸收並接受,也不會影響公眾對科學專家的信任,反而有助於科學家與非科學家的溝通。

媒體如何報導科學不確定性

媒體傾向報導已知且確定的資訊,但對科學本身而言,不確定性卻是其本質,不容輕忽。記者在科學新聞報導中,會採取一些手段來折衷新聞與科學的特質。如何在報導中使用與風險相關的用語(language of risk)即是一例。

媒體越來越商業化、越來越講究即時、記者越來越多工,讓養成科學記者變成奢侈的想望,但並非完全不可能。佩因特2013年(註11)分析氣候變遷報導之後,有三項主要建議:

  1. 首先可以加強關於「數字」與「機率」的理解及訓練,這將有助於記者報導氣候風險
  2. 向公眾預報電視氣象時,使用「機率式預報」(probabilistic forecasting)
  3. 可以多使用資訊圖表,來解釋氣候變遷的風險與其他層面的概念

其次,「平衡報導」也是記者報導不確定性的一個方式。「平衡報導」是新聞產業追求客觀公正與周延的一種慣例。透過平衡報導讓不同的聲音可以出現,也是記者保護自己的方式。

對於同一項科學發現,記者會採訪不同立場的科學家或學者,以達到形式上的平衡。然而這樣的做法也有爭議,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科學新聞,尤其如果記者自身無法判斷不同立場的科學專家所使用的證據,就可能為了平衡而失去新聞的準確性及可信度。(延伸閱讀推薦:失衡的平衡報導—以氣候變遷的科學爭議為例

以爭議性的方式報導科學不確定性,也是形式上的「平衡報導」會出現的問題。有時候,爭議不等於不確定,記者報導時,應該盡量區分造成爭議的部分,包括:不確定性已經獲得高度共識、有部分獲得共識,或者尚無太大共識而被高度存疑(註12)。不過實際報導時,媒體幾乎都模糊了這些差異,使原本在科學專業判斷中被允許存在的細微不確定性,在媒體報導中卻被誤解為嚴重的爭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