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到「靠北蘇睏」的性汙名,卻忽略了女人的性屈從,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同意李修慧「肯定性工作的美學勞動及情緒勞動」與「尊重性工作者」的主張,但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也應該終結千百年來,所有女人的性屈從地位問題,讓「性」不再是男人用來宰制女人的手段。
最近,拜讀了李修慧的〈國民黨「靠北蘇睏」完全不尊重女性,但民進黨的批評也涉及「蕩婦羞辱」〉一文,文章大部分內容我都贊同。國民黨FB專頁「靠北蘇睏」發的圖片中,一名穿著低胸套裝、裸露下體跨坐在影印機上的女性,配上「什麼政府,紓困就紓困,附什麼『收入來源』的影印文件,害老娘要爬上去影印。」等文字。這無疑將從娼女人簡化為性器官,民進黨婦女部的批判「將女性身體和性暗示做連結的圖文,這無疑是公開的性騷擾,也是公開貶抑女性。」也無視了從娼女人的污名。
然而,李修慧認為此圖的問題是出在「低估了性工作必須付出的美學勞動及情緒勞動」與「不尊重性工作專業」兩點,我認為也忽略了一些部分,所以想開啟一些對話。
請試著用想像的,把原圖改成這兩種圖像,並且文字內容幾乎不加以修改:
- 一名女性美髮師用影印機複印她的雙手
- 一名肌肉猛男用影印機複印他碩大的陽具
仔細想像之後,或許會發現一件事情,這兩種狀況都沒有原圖來得具有侮辱性。除了性產業以外,美容師、美髮師、美甲師等「身體工作者」也具有高度的美學勞動與情緒勞動,若將她們簡化為「雙手」勢必也忽略了這些部分,但這幾乎不存在任何羞辱效果。而換成(服務女客的)男性性勞動者時,同等的羞辱效果也顯然減少許多。按照李修慧的說法,這樣的現象應該是有點不合理的,那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女人的性屈從
專攻於性暴力與性產業研究英國薩賽克斯大學的性別研究主任Alison Phipps曾指出,即使我們不必同意所有基進女性主義的主張,但「性別是一種結構性和論證性的等級制度」(gender as a structural and discursive hierarchy)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思想精隨。
女人作為一個性階級(sex class)或性種姓(sex caste)倖存於從屬地位(survived subordination),包含在婚姻家庭中,或者是在娼妓制度之中,女人的性與生殖能力都被男人所宰制。幾乎所有階級的女人都作為性存有(sexual being)生存於人類社會,只是以不同的形式生活而已。
無論對娼妓制度的立場為何,我們都不可否認的是,它的起源和發展脈絡都涉及女人的社會與經濟地位,女人性屈從的歷史及物質現實造就了現今娼妓制度的樣貌。因此,即使是從未從娼的女人也受到娼妓制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個絲毫不尊重從娼女人的社會,女人的地位通常也不怎麼高。

性與暴力的難以二分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通常認為性與暴力是分開的概念,因此「強暴不是性,而是暴力」便是多數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的觀點,但基進女性主義法學家Catharine Mackinnon則指出,女人的性是受到壓迫(oppress)而非壓抑(repress),在異性戀父權社會中,性與暴力難以二分,性跟強暴只是「量」而非「質」的差異,強暴是性也是暴力。
因此,在宣告「罰娼不罰嫖」違憲的釋字666號的相關辯論中,擁娼與廢娼兩派女性主義學者對於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六項「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有完全不同的見解,擁娼派認為國家應該保障從娼女人有人性尊嚴地進行性勞動,廢娼派則認為從娼本身就有辱婦女人格尊嚴。
這兩種觀點並非完全對立,就算要保障進行性勞動的人性尊嚴,也未必要否認娼妓制度乃至所有(男女之間的)性活動都可能具有將女人去人化(de-humanized)之效果,許多男人把女人當成性玩物、生殖工具般對待,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我們只看到後端的性汙名問題,而未看見男人對女人性宰制的根源問題,這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情。
結論
大致上來說,我同意李修慧「肯定性工作的美學勞動及情緒勞動」與「尊重性工作者」的主張,但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也應該終結千百年來,所有女人的性屈從地位問題,讓「性」不再是男人用來宰制女人的手段。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