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6月2日起分三階段重啟經濟,總理李顯龍盼人民習慣「新常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加坡因政府實行「阻斷措施」而陷入「半封城」狀態,曾傲視區域的經濟陷入停擺。近日新加坡政府宣布6月2日期分階段恢復經濟活動,民眾得以家庭團聚,各國航班也有條件進行轉機。
(中央社)新加坡武漢肺炎疫情趨穩,政府規劃抗疫「阻斷措施」結束後,分3階段恢復經濟活動,總理李顯龍說,阻斷措施已奏效,新加坡不能永遠關閉;他並呼籲民眾「必須習慣新常態」。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累計確診人數破490萬人,其中新加坡確診病例達2萬9364例,居東南亞之冠。
李顯龍20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新加坡抗疫跨部會工作小組昨天公布「阻斷措施」結束後逐步放寬限制的做法。他確信,每個人都很期待回到過去生活的樣態,然而,他說:「我們不能回到過去的狀態。」
他強調,「阻斷措施」已奏效,新加坡疫情也有改善,但對抗COVID-19的戰役仍未結束,這也是新加坡分階段恢復經濟活動的原因。在政府有把握維持低度社區感染風險後,才會重新開放餐飲店內用。
李顯龍指出,有些國家在重新開放後又出現新一波感染,「只要一個感染病例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感染群」。
他未點名是哪些國家,不過「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包括德國、韓國及中國等國在解除部分封城措施後,都出現新一波感染。
李顯龍表示,「我們不能永遠關閉,因此我們必須習慣新常態」,面對這場全球流行病,須為了安全地生活及工作而調整過去的習慣。
新加坡抗疫工作小組19日宣布,未來將分3階段逐步恢復經濟活動。阻斷措施6月1日結束後,新加坡有1/3的員工可返回公司上班,超過3/4的經濟活動復工,但各公司仍應盡可能繼續安排員工居家辦公。
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表示,第1階段的時間將會持續4週到6週,在第2階段的過渡期中,會依據整體疫情發展,決定鬆綁或再延長部分措施,預估再持續3個月到6個月之久。第3階段可能會持續到研發出疫苗為止。
6/2起允許隔離中的家庭團聚
中央社報導,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19日在跨部門防疫工作小組記者會表示,防疫阻斷措施已進入關鍵的下半場,新加坡決定不再延長。從6月2日起得以探訪未共同居住的父母與祖父母等年長家人,也可把小孩送到祖父母家,探訪次數每天不能超過1次,探訪人數不要超過2人。
宗教場所可以進行私人宗教儀式,每次最多能有5名家庭成員參與,另可以出席葬禮,每次最多能有10人。
其他諸如燙髮、針灸、汽車與冷氣維修、寵物店服務等商家活動,以及所有的醫院門診、手術與醫療保健及社區護理等活動,也能在第1階段中復工。
另外,新加坡部隊基本軍事訓練、警察與消防人員的基本訓練,從5月26日起逐步恢復,屆時約有6300名新兵、1700名警察與消防人員會分批回營報到。
新加坡從4月7日起到5月4日實施為期28天的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要求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減緩疫情散播,總理李顯龍4月21日再宣布延長阻斷措施1個月到6月1日。
新加坡並未封城,沒有調升「疾病爆發應對系統」(DORSCON )等級到紅色警戒,但外界多半視之為半封城或準封城狀態。
6/2起允許樟宜機場轉機
中央社報導,新加坡民航局表示,自6月2日起,將逐漸允許旅客經由樟宜機場轉機。
新加坡民航局發布新聞稿表示,自6月2日起,將逐步開放旅客經由樟宜機場轉機,「這是新加坡逐漸開放空運以滿足國內經濟與民眾需求的策略之一,並確保有足夠的旅遊安全防護措施」。
民航局指出,目前外籍旅客唯有搭乘他們國家政府安排的返國專機,才可能經由新加坡轉機。而新的決定將使旅客更輕易就能經由樟宜機場轉機。
為了安全起見,民航局表示,將實施嚴格措施以確保轉機旅客留在轉機區域內的指定場所,與樟宜機場其他旅客分開。
「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新加坡自3月23日起禁止所有短期外籍旅客入境新加坡或經新加坡轉機,使得樟宜機場旅客量驟減。星國交通部長許文遠5月初表示,樟宜機場目前每天只有約100名旅客入境、700名旅客離境。
相較之下,去年5月樟宜機場每天的旅客量約為17萬人。
在分階段恢復經濟之際,衛生部表示,新加坡也將逐漸重新開放邊境,允許新加坡民眾進行必要的出國行程,讓外籍旅客能在安全的情況下入境新加坡或經由新加坡轉機。新加坡也正研議與一些社區感染風險低的國家試行「綠色通道」,在安全、人數有限及做好保護措施下進行必要旅行。

新聞來源:
- 新加坡分3階段重啟經濟 李顯龍:須習慣新常態(中央社)
- 疫情/新加坡阻斷措施不延長 3階段恢復經濟活動(中央社)
- 新加坡分階段恢復經濟 6/2起允許樟宜機場轉機(中央社)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