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男內閣」呈現出的性別不平等:20年來,只有10%的部長由女性擔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政院底下的12個部,其中就有5個部,20年來(或從該機關升格為「部」以來)從來沒有任何一位女性首長。但部內的女性比例卻遠多於男,這或許呼應了時力立委王婉諭的發言,究竟是「『沒有適任的女性』,還是我們眼裡『看不見女性』?」
撰文:李修慧|圖表製作:林奕甫|資料整理:李修慧、林奕甫
昨(20)日是總統蔡英文的就職典禮,行政院長蘇貞昌在18日釋出新任內閣名單,名單中共 42人,竟只有4位女性。若分析名單,去除級別較低(屬於中央三級機關)的「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台美會)主委,只算正副院長、秘書長、政務委員、發言人和二級部會首長【註1】,男性比例竟高達90%。
這樣的內閣性別比例令不少性平團體憤怒,《關鍵評論網》整理20年來,6屆總統就職時的內閣人數比例發現,本屆是內閣女性人數最少的一屆。

為此,許多性平團體、在野黨立委都提出質疑。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就發文質疑:「4年過去了,女性擔任總統的出色表現毫無疑問,讓人不禁困惑,女性可以當總統,為什麼卻無法擔任閣員呢?」
對此,行政院准發言人李孟諺除了強調蘇貞昌及蔡英文在性別平權上的政績,也表示:「未來當然也希望有更適合的人才為國服務」,言下之意,目前沒有更適合的女性內閣人選。王婉諭也提到,不少人「認為唯才適用、會做事比較重要,只是適任的人才剛好都是男性。」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關鍵評論網》爬梳目前行政院底下最重要的12個部,從2000年以來(或從該機關升格為「部」以來)所有的首長,其中就有5個部(國防部、衛福部、外交部、科技部、教育部),20年來沒有任何女性首長。【註2】
12個部總共116任的部長,只有11任是由女性擔任,佔比不到10%

勞動部|2014年2月起算至今
衛福部|2013年7月起算至今
文化部|2012年5月起算至今
科技部|2014年12月起算至今
其中,有些部固然女性員工不多,比如教育部,就明顯男(60% )多於女(40%)。然而,像是衛福部、科技部,女性職員卻都多於男性:
- 衛福部|男性職員25%、女性職員75%(結算至2018年年底)
- 科技部|男性職員39%、女性職員61%(結算至2020年3月底)
這代表,在衛福部和科技部所管轄的領域,並非沒有女性人才,但從機關升格為部以來,卻都沒有女性首長。「菜市場政治學」編輯陳方隅就在臉書發文提到:「這是最基本、最常識等級的機率問題。如果用人唯才,那怎麼會女性總是低於整體性別比例這麼多?整個部會將近一半、甚至一半以上是女性,然後你跟我說幾十年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當到一級主管?」
如果我們細看科技部職員中,主管與非主管的比例,會發現雖然女性員工整體大於男性,但能升任主管的女性卻比男性少很多。

這或許呼應了王婉諭的發言,究竟是「『沒有適任的女性』,還是我們眼裡『看不見女性』?」這指的不見得是主事者「故意」歧視女性,或「故意」不拔擢女性為首長,而是整個社會結構,對女性不夠友善,而主事者未能發現這樣的差異。
Queerology專欄作家V太太曾在臉書發文表示:「一個族群如果長期被某種敘事壟罩,或是被排除在某些敘事之外,那麼久而久之這個群體的自我認同也會受到影響。」「想像一個小女孩,如果在她所見所及裡,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男人,而他們的秘書都是女人,那她會怎麼想像自己的職業生涯?」
她進一步解釋:「內閣性別比例失衡是一個『後段』的結果,所反應的前端問題包括從政女性的缺乏、男女職涯發展的不平衡(例如女性可能因為育兒而被迫放棄工作),甚至是更早的教育階段就產生的差異。」
王婉諭也說:「女性在職場上,常遭到質疑的就是:『是否能兼顧家庭?』、『工作表現是否因為家庭而受影響?』甚至在參與政治時,時常被問到的問題都是:『家庭怎麼辦?小孩子誰顧?先生支持嗎?』」【註4】
其實,這並非蔡英文政府的內閣第一次因性別遭受非議,2016年她第一次當選總統,任命林全當行政院長時,當時所籌組的內閣中,就只有4名女性(林美珠兼任勞動部長和蒙藏委員會主委,4名女性共佔5個職缺),當時就遭到許多婦女團體抨擊,蔡英文當時在臉書發文表示,會虛心接受指教,並強調「在未來的人事安排中,我們會保持推薦管道的暢通,盡量彌補這個階段我們所做的不足。」
但這次的內閣性別比例,又再次令性平團體失望。19日,行政院性平會第四屆民間委員發出聯合聲明,認為蔡英文政府違反總統承諾、違反行政院性別平等5大重要議題指標,也違反《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23號一般性建議,要求蘇貞昌與蔡英文能「立刻檢討與改善」。
婦女新知基金會更提出更強而有力的呼籲,要求蘇貞昌「向人民交出具體的性別政績,就從實現蔡英文總統33項性別政見做起,蘇貞昌院長應要求各部會於1年內提出3項與婦女權益、性別平等相關的優先法案送交立法院審查。」
【註1】內閣名單中,多為中央二級機關,唯獨「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屬於外交部轄下的三級行政機關,因此處並未列入計算。另外,由於2位部會首長兼任2種職位(如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同時兼任政務委員),因此職缺共44個,但總人數僅42人,此處算法為「人頭」計算,不以「職缺」計算,若以職缺計算,男性的占比會更高,有91%。此外,政務委員唐鳳在性別欄填「無」,因此並未算入男性或女性比例。
【註2】起算時間為2020年5月20日,當時陳水扁總統上台,剛換上一批新的部長。計算中也包含今年18日公布的新部長人選。另外,由於有些人曾在不同時期擔任不同部會的首長,為避免混亂,此處以「任期」做計算。
【註3】外交部與國防部的官網「性別主流化專區」甚至無法找到任何職員性別統計,難以確定這兩個部會的男女比例。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