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繳多領少」救勞保?有一種破產,叫做精算師覺得會破產

【關鍵眼中盯】「繳多領少」救勞保?有一種破產,叫做精算師覺得會破產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一種破產,叫做精算師覺得會破產,而執政者也善用這套模式,透過媒體報導推波助瀾營造勞保「快破產」的形象,卻只想著讓勞工多繳少領,完全忽略了最本質的問題。

2020年3月初,勞動部精算指出「若維持現行勞保費率及給付制度,勞保基金恐於2026年破產」,520蔡英文總統宣誓就職當天,有媒體也報導了「勞保改革」相關議題,標題掛著斗大的「破產」兩字,內文圍繞在民眾要多繳多少、少領多少,或政府「撥補」多少錢來充實基金。

但這些討論,多半都忽略了核心問題。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叫做「勞保破產」,從下圖可以看見,勞保基金其實類似一個水庫,現在的勞工將水注入,退休的勞工把水取走,等到有一天水缸裡面沒水了,那就是所謂的「破產」。

勞保水缸
圖片素材出自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作者另行繪製

有趣的是,雖然從媒體的報導看起來,這個勞保水庫感覺起來應該是逐日減少,幾乎要枯竭,但事實上,最近12年除了2018年之外,勞保基金的規模每年都不斷上升,從2008的2,000多億、2013年突破5,000億、2017更突破7,000億,2019年底的統計高達7,410億。

這背後的原因,當然和勞保基金的投資收益有一定關係——最近十年,勞保只有三次些微的虧損,其餘每年都能有3.9%到13.3%不等的年收益,十年平均下來賺了4.06%。

「多繳少領」,真的就可以「救勞保」嗎?

確實,這樣的榮景在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大環境下,在繳費的「收支」上確實可能產生入不敷出,而這也是勞動部精算的方式:看還有多少人會繳多久、領的人可能活幾歲,從而得出快要破產的結論。

姑且不論這樣「有一種破產,叫做精算師覺得會破產」的計算方式在學界仍有爭議,歷代政府的解方,也就都圍繞著「少領」和「多繳」。不過,因為現行「公司加保」制度下企業要付70%的保費,一方面擔心資方反彈、二方面企業成本增加影響到的也是勞工薪資,執政者不敢要求「多繳」便把腦筋動到「少領」。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蔡政府上任後的第二任勞動部長林美珠,在2017年提出「把『投保薪資採計』由60個月提高到180個月」的設計。這個意思,就是原本計算你年金基準的是退休前五年薪資平均,通過之後,就會變成十五年的平均,讓本來的低薪者或領基本工資的勞工,在退休後領到更少。

從2015年的數據來看,已經有超過75.5%的人在退休後每個月領不到20000元,而美珠姐這樣「領更少救勞保」的方式,根據當時說法也只能換到「晚兩年破產」而已。這套方案,後來也在各方的抨擊中無聲而息。

治標又治本的改革方案很多,就看政府要不要嘗試

這就是這套勞保體系最大的問題,民眾工作期間繳了半輩子的錢,退休後單靠政府給的退休金,過的是連「吃不飽、餓不死」都稱不上的日子,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的投資或積蓄。蔡政府上任後砍了看似優渥太多的軍公教年金,貌似為一般勞工出了一口惡氣,但那也只是把軍公教這筆與勞保完全不相干的基金拉得離勞工近一點,現行的改革方向不變,勞工還是只能越繳越多,退休越領越少。

e1o1t7ku8jlym47towhynbtz758y45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其實,勞保改革大刀闊斧的解方也不是不存在,例如將勞保基金與資金充沛的「勞退基金」結合、互借、流用,或是直接打破舊時代「職業別」的區分,像健保一樣對所有人套用同一項制度,甚至也有勞團提出由政府出錢補足退休金和基本工資差額,加強民眾「漲保費」的意願等等。

最無害的方法通常最簡易,但效果也最有限,真正的改革肯定會遇到不同的窒礙,負責任的政府在民意所依之下,應該要向民眾解釋清楚破產是什麼、不同的改革方案會遇到什麼問題,而不是只想著放出「快破產」的消息,透過媒體推波助瀾,只會讓民眾失去信心、惶恐、想趕快把錢通通領回來,讓台灣的每個世代退休金領得都比上個世代要少,卻還是永遠覺得勞保要倒。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