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說不間斷:同婚專法通過後,「友善政治」為何依然重要?

遊說不間斷:同婚專法通過後,「友善政治」為何依然重要?
Photo Credit: CN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遊說工作開始於社群遇到的問題——婚姻平權的未竟事項,也在遊說中搭建起社群、政治與民眾的三方間橋樑。筆者認為,大平台不只希望透過遊說促進溝通,更希望經營友善政治,在已搭起的橋樑上,建立持續互動與反饋的機制。

文:林默默(彩虹平權大平台政治倡議組專員)

同婚過後,友善政治為何依然重要?

去年五月台灣通過同婚專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同婚將滿一週年,據統計至三月底,全台已有3553對同志伴侶結婚。

2020年初新國會上任,筆者身為彩虹平權大平台(原婚姻平權大平台,以下簡稱大平台)政治倡議部的一員,也馬不停蹄地開啟拜會委員的遊說工作,但時常被問:「同婚已經通過了,為什麼大平台還沒解散,而且還在做遊說?」

故筆者想透過本文來分析到底為什麼要遊說?遊說的意義為何?友善政治又是什麼?為同婚通過迄今及未來的工作事項進行分享。

婚姻還沒平權,所以需要遊說

為什麼要遊說?過去,因為法律不承認同性婚姻,同志伴侶沒辦法繼承對方的遺產,在經歷生死離別後還得面對生活上的不便與困境,最終甚至選擇結束生命,這是畢安生老師的故事,也是大平台開始積極投入婚姻平權運動的開端。自2016年開始,經歷修民法、釋憲、公投、立專法,大平台持續依據不同的政治局勢進行遊說工作。

雖然同婚已經通過,但行政體系長久以異性戀為基礎設計的各式表單並未完全修正,如長年名列「父」、「母」欄位而難以適用同志家庭的入學表格;同志伴侶若一方母國沒有通過同婚,也無法在台結婚,不僅沒有相關權益保障,面對各國邊境管制的現勢更是只能被迫分隔兩地遙遙無期的等待相聚;由伴侶單身收養但共同養育的孩子,也因為現行法律僅限收養對方親生子女,而與孩子仍是法律上的陌生人;欲養育小孩的同志配偶,也因法令限制無法使用國內優良的技術,只能花大錢遠赴歐美求子;而選舉期間更充斥各種同婚謠言及隨處可見的抱孫布條⋯⋯。我們離真正的婚姻平權還有一段距離,遊說工作當然不能停歇。

搭建同志社群、政治與民眾的橋樑

遊說是為了讓政治看到社群的困境並尋求解決,所以遊說的第一個作用,是搭建社群與政治的橋樑。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搜集許多同志的生命故事,或帶著同志選民來到委員面前。偶爾遇到生活中沒有出櫃同志的委員,我們的行動不只是讓政治人物看見同志社群,也是一堂「認識同志」的社會教育,讓政治人物有機會意識到同志並不遙遠,同志就是你的選民。

社群與政治的橋樑也不只是單向的,透過遊說,我們找到願意體認同志處境並發聲的友善委員,並透過公開資訊與社群教育,如與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合作的Pridewatch網站,在近三次選舉中,鼓勵社群支持友善同志的候選人。

遊說的第二個作用——透過民意代表作為社群跟社會大眾溝通的重要支點。透過遊說,我們從委員的觀察裡了解同婚通過後第一線民眾的想法——民眾如何談同婚?普遍的誤解是什麼?區域間有何異同?有哪些新型的謠言?例如很多委員和我們分享同婚通過後,在地方跑行程被支持者劈頭就罵,直指通過同婚會絕子絕孫、讓小孩變同性戀;選舉期間也有立委團隊傳來他黨對手如何透過文宣、造勢場合上用錯誤的資訊(例如:同婚通過男生可以進女廁、同婚通過愛滋病會更嚴重而且都浪費大家的健保⋯⋯等)來混淆視聽。我們依此調整社會對話的策略,也帶領社群與民眾溝通,增加民眾的理解,讓許多立場友善但礙於民意壓力不敢表態的委員,更願意表達支持。

政治人物也是社群與社會對話的另一個窗口,例如同婚通過後我們曾製作問題擬答集給立委辦公室參考,提供他們在接電話、跑攤或上政論節目時,傳遞同志或同婚的正確資訊。我們也在遊說中詢問推薦的友善議員、可以合作的縣市政府友善局處、里長或在地社群,透過委員的地方連結,尋求更多與民眾對話的機會。

經營友善政治,創造同志友善社會

綜上所述,遊說工作開始於社群遇到的問題——婚姻平權的未竟事項,也在遊說中搭建起社群、政治與民眾的三方間橋樑。回到本文開頭的提問:「同婚已經通過,為什麼大平台還在做遊說?」筆者認為,大平台不只希望透過遊說促進溝通,更希望經營友善政治,在已搭起的橋樑上,建立持續互動與反饋的機制:同志社群將遇到的問題反應給政治人物,政治人物透過職權處理解決,也傳遞同志的正確訊息給民眾,並反饋民眾的想法給同志社群,同志社群依此做社會對話,更回饋對友善政治人物的支持。

過去,同志議題被視為選舉的票房毒藥,許多友善的立委因民意壓力不敢表態。現在,同婚已經通過,大平台希望透過遊說,經營友善政治,讓同志社群的問題持續被政治看見,也讓更多政治人物不再畏懼同志議題、願意為同志發聲,才能創造更平等、同志友善的制度與社會。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