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宅非彼宅:被搞混的「宅經濟」與「御宅族文化」

此宅非彼宅:被搞混的「宅經濟」與「御宅族文化」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種一詞多義的混亂是何時開始出現的?又為何會出現?讓我們先從「宅經濟」的開端──御宅族文化開始,追本溯源。

二、網購

同樣地,網購不能簡單地作劃分,要看網購公司的定位,與及提供的是什麼商品。

  • 電視購物平台︰A無關、B強

提供的商品以日用品為主,定位跟超級市場類似。可是上面相較起來缺乏ACG產品,御宅族寧願在Amazon等更大規模的網店消費。

  • 漫畫網站︰A強、B強

漫畫網站跟A關聯甚大,不難理解。可是御宅族有時未必能夠買到實體漫畫雜誌,例如2018年日本豪雨災情,影響了運送,集英社就將《少年JUMP》網路版免費開放給讀者看。這次疫情也有不少漫畫網站把內容免費公開,助留家者解悶,順勢作宣傳,讓讀者養成付費看網上漫畫的習慣。

其實例子還有很多,但相信有耐性看到這裡的人,都能清楚說出任何商品的「宅經濟」屬性,不會再搞錯了。

本文經好宅之人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