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史》:一戰後的波蘭統一,有賴一位鋼琴家的居中協調

《波蘭史》:一戰後的波蘭統一,有賴一位鋼琴家的居中協調
Photo Credit: Lawrence Alma-Tadema@Wik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次大戰爆發,為波蘭復國帶來了希望,波蘭各政黨希望在戰時加入勝利的一方,戰後則可在其支持下重建。然而,瓜分波蘭的國家:俄屬協約國,德、奧為同盟國。

文:洪茂雄

復國前的各派角力與整合

一次大戰爆發,為波蘭復國帶來了希望,波蘭各政黨希望在戰時加入勝利的一方,戰後則可在其支持下重建。然而,瓜分波蘭的國家:俄屬協約國,德、奧為同盟國。

如果投向俄國,而協約國最後又獲得勝利,德、奧兩國勢必被迫交出瓜分占有波蘭的西部和南部,使波蘭復合、重歸統一,但新的波蘭不可能完全獨立,必然在俄國的統治之下。反之,如果投向德、奧一方,同盟國最後又獲得勝利,俄屬的波蘭東部將被迫交出。但德、奧雖為同盟,卻為兩個國家,德屬波蘭不可能與奧屬波蘭合併,仍是南北分裂的局面。

主張投向俄國一方的,以「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領袖德莫夫斯基(Roman Dmowski, 1864~1939)為首,認為俄國是斯拉夫民族的救星,波蘭如果尋求解放,必然需要俄國的領導。俄國對所屬的波蘭雖然多方壓迫,但是1905年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之後,已由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設置「杜馬會議」,波蘭也可以推選代表參加杜馬,尋求俄、波關係的改善。而德、奧等日耳曼國家,是波蘭傳統的敵人,和其合作等於和魔鬼握手。

主張投向德、奧者,以「波蘭社會黨」領袖畢蘇茨基為首。畢氏認為:戰後如果奧國得勝,至少可以將俄屬波蘭南方的加里西亞併入奧屬波蘭之內,如此在奧帝國所屬各省之中,波蘭將成為最大的一省,波蘭籍人口數也將超過日耳曼人和馬札兒人,如果再加上捷克、斯洛伐克、克洛特和斯洛文尼亞等,則在奧帝國總人口中,斯拉夫人將躍居最多數地位。此一優勢有利於波蘭的前途。奧匈帝國如改為多民族聯邦,則波蘭至少可以享有和馬札兒人同樣半獨立的地位。

波蘭各政黨對於建立國家和組織政府的計畫,也各自為政,沒有一致的決定。畢蘇茨基於1914年8月16日,首先在克拉科夫宣布成立「全國最高委員會」,率領「波蘭兵團」開始參加德奧聯軍,翌年攻占俄屬波蘭全境,屢建戰功。1916年11月5日,德奧政府聯合宣布,願合力支持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王國」,其目的在抵銷俄國在1914年8月14日的聲明(表示俄國願意在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下促成波蘭的統一與自治),以討好波蘭人,使其踴躍應徵,加入德、奧一方作戰。但波蘭人入伍時,依規定必須宣誓視德、奧士兵為袍澤,這引起波蘭反感。畢蘇茨基堅持,必先成立獨立的波蘭政府,方可徵兵,而且波蘭兵團只能由波蘭政府指揮作戰。

畢氏原已由德、奧當局任命為「波蘭臨時國務會議」的作戰部部長,因此也拒絕接受,遂與德、奧決裂,德軍乃將其逮捕,囚禁於馬格德堡(1917年7月)。此舉反而使畢氏的聲望大為提高,而波蘭人民對於「波蘭臨時國務會議」的信任也隨之消失。

1917年3月,俄國革命爆發,新政府隨即宣布波蘭有民族自決的權利,並願承認波蘭的獨立。此舉迫使德、奧必須再做進一步的反應,以資抗衡。同年10月,德、奧乃將設於華沙的「波蘭臨時國務會議」撤銷,改設「攝政委員會」。這個號稱獨立的波蘭王國,既無國王,也無攝政,攝政委員會由華沙大主教卡科夫斯基為主席,下設內閣,新閣於12月初成立。

巴黎是波蘭的復國中心,1917年8月間,德莫夫斯基將設於華沙的「波蘭國家委員會」遷至巴黎,與協約國當局積極聯絡,隨即於同年9至12月間,分別獲英、法、義、美等國的承認,承認它是代表波蘭人民的臨時政府。其中尤以美國的承認最為重要,早在1916年11月間,威爾遜(Thomas Wilson,1856~1924,1913~1921在位)總統與旅美波蘭領袖著名鋼琴家帕德瑞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 1860~1941)會晤時,即向其表示美國願意支持波蘭獨立,及至美國參戰後,美國的政策更足以影響其他盟國的態度。

1918年1月8日威爾遜總統提出「十四點原則」,其中十三點即特指波蘭問題,主張「重建波蘭,給予自由而安全的海口,並由國際保證其政治獨立和領土的完整」。美國是第一個公開表示支持波蘭獨立的聯軍國家。1918年6月3日,英、法、美、義再提同樣保證。加上1917年俄國退出大戰,並放棄對波蘭的統治權,波蘭王國的復國已完成三分之一,只剩下德、奧的問題了。

由於德、奧兩國設在華沙的「攝政委員會」,於1918年10月6日發表聲明,宣稱即將召開會議,重建一個「自由而又統一的波蘭」。出席奧匈帝國議會的波蘭代表立即響應,宣稱他們已經是「自由而又統一的波蘭」的公民。到了11月10日,畢蘇茨基將軍甫獲釋返抵華沙;11月11日,德國向聯軍投降,一次大戰結束,駐守華沙的德軍被解除武裝,由攝政委員會接掌波蘭政權,因此史學家均以1918年11月11日為波蘭獨立復國紀念日。11月14日,攝政委員會立即將職權交由畢蘇茨基接掌,成為波蘭境內的正式政府。

波蘭雖然獨立,卻出現了兩個政府:一為畢蘇茨基領導的華沙政府,一為德莫夫斯基領導,設於巴黎的「波蘭國家委員會」。畢、德二人黨派不同,政見互異,如何求其妥協合作,煞費周章。幸好由帕德瑞夫斯基居中協調,最後才能合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