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心理學課堂︰明知是該做卻死也不做?認知失調理論經典實驗

心理學課堂︰明知是該做卻死也不做?認知失調理論經典實驗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說支持環保,卻不會願意主動地做垃圾分類;說支持社會運動,但連簡單的遊行也不是每次都會參與;很多人會將這些行為稱為偽善 ,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態度和行為的相關性本來就很弱。

每個人都知道吸煙危害健康,但是吸煙的人仍然隨處可見。我們都知道進行性行為時要做好保護自己及他人的措施,但仍然就很多人為一時快感而悔恨終生。明知道是對的事但很多人卻不會去做,這是為什麼呢?

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本來就是非常矛盾及不一致的

我們對某事或某人的態度(attitude)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behaviors),這是我們直覺上會覺得正確的說法。因為我愛這個人,所以我會對她好;因為我喜歡打籃球,所以我經常都去打……但事實上,心理學研究不止一次告訴我們,很多我們直覺上相信的都不是完全正確的。

人們說支持環保,卻不會願意主動地做垃圾分類;人們說支持社會運動,但連簡單的遊行也不是每次都會參與;很多人會將這些行為稱為偽善 ,但其實偽善行為是一種人類本性,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態度和行為的相關性本來就很弱(weak correlation)。人們總是相信一套,但做出來的是另一套。

認知失調︰我們的腦海總是出現不一致的想法

認知失調的意思就是當你的兩種認知產生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情況,例如上述的例子。大腦喜歡一致性,矛盾的認知思想讓大腦「不太舒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傾向做一些東西出來降低這種思想上的衝突,讓思想變得和諧。這種讓自己大腦中兩個互相爭鬥互相矛盾的想法變回一致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將我們矛盾的思想合理化。

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1919-1989)和Merrill Carlsmith(1936-1984)在1959年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去顯示認知失調現象。

他們找了一些男學生成為實驗參加者(participants),這些男生進入實驗室後首先被要求做一些十分沈悶的東西,例如不斷反轉曬衣夾,沉悶的東西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參加者都清楚知道這個實驗的沉悶程度非常高。

然後實驗人員欺騙參加者說:「我的助手會遲到,等一下你可以幫我處理實驗程序嗎?你要告訴往後的參加者(假的參加者,confederates)說這個實驗是非常好玩有趣的,不然的話他們會做得不好哦。我會給你報籌,請你一定要說這個實驗很有趣﹗」

說實驗很有趣是違背了參加者的信念(因為他們都知道那個實驗真的很無聊),這是一種反態度行為(counter-attitudinal behavior)。在這個階段,所有參加者會被隨機分派(random assignment)到兩個實驗情況(experimental conditions),一組人會被通知他會得到1美元去欺騙別人說實驗很有趣,另一組人則會被通知會得到20美元去欺騙別人說實驗很有趣。這些參加者會被問及他們覺得實驗的有趣程度(例如1分最沒趣,9分最有趣)。你們認為哪一組的人會把這個沉悶實驗的有趣分數打得更高呢?

直覺上我們都會覺得當然收了20美元那一組人打的有趣分數更高。因為受人錢財替人消災,拿了20元一定會更有動機去美化這個反轉晾衣夾的沉悶實驗。但是結果卻是相反,拿1美元的那一組打的有趣分數更高。為什麼呢?

拿到20美元的人其實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較低(low dissonance group),為什麼呢?因為你會覺得既然他出20美元這麼多,那麼那個實驗是一定真的很無聊很痛苦,你的信念(覺得實驗很無聊)和你遇到的事情比較一致,所以認知失調較低。但拿到1美元的人就會覺得:1美元這麼少,難道實驗不無聊?只是我覺得無聊?如果是好無聊又想給「掩口費」的話沒理由這麼少﹗那不無聊的話我又做了這麼久那我不是很弱智等等等等。1美元組參加者的認知失調較巨大。巨大的認知失調會推動人去將認知失調收窄。我的態度(很無聊)和遇到的經驗(實驗不無聊)這個認知失調怎樣收窄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自己相信這個實驗很有趣(合理化自己的思想)。所以這一組的人評分就較高了。

認知失調的例子隨處可見︰好像在香港生活的人的一個信念就是人不會很熱情,如果你突然間看見一個人對著你笑,你認知上的認知失調會變得很大,因為陌生人的友善會衝擊著你人不熱情的這個信念,為了減低這個認知失調你就會想那個人肯定是一個死變態!又或者你現在是一個吸煙者,你知道吸煙對身體不好,但你又不能扺抗香煙的誘惑,你會如何減低這種認知失調呢?你可能就會說︰「我沒有那麼好運得肺癌喇……我吸的都是名牌煙,會比較健康……」等等合理化自己的矛盾思想的話語。

很多時候我們大腦中都會出現不一致、矛盾的聲音,面對矛盾時,我們更應該作深層次思考,理清產生矛盾的地方在哪裡,不要只顧著急急合理化自己的不一致、矛盾思維。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