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如何解讀「棄權」,天哥的經典做法是「焗個栗子烤一烤」

《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如何解讀「棄權」,天哥的經典做法是「焗個栗子烤一烤」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孩子來說,認識到「棄權是一種權利」,也是個自我認識的契機,從旁觀察的大人師長或許可於會後適時提醒或引導孩子:(在某些議題上)「你願意將自己的選擇(權利)交給別人?別人的任何決定,你都願意接受?棄權是出於審慎考慮,或是不知所措的隨便結果?」

小夥伴們不幹啦,有人說「其實是一比九,同意的是少數」,附和這種說法的聲音越來越來強,天哥得意地笑笑笑笑笑,要的就是這種不出所料結果,凡是焗這樣的栗子,一定烤糊。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樣就是不過?因為我們中國人習慣拿棄權來表示反對,也因為我們通常的計票方式會把棄權票納入到公式裡。我們理解的多數決過半數是全體成員過半數對不對?」——大家點頭。

天哥回身寫下一堆分子式:「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其實是以全體成員為分母,也就是說,棄權的人,也被我們計入分母了。但是,羅伯特議事規則裡的過半數,指的是投票者中的半數,不計棄權票。」

「是不是將棄權票計入分母,取決於我們對於棄權的理解。我想問問大家:棄權,是什麼意思?」

「放棄選擇。」

「對了!放棄選擇。放棄選擇者就不應該被計入分母……」

分子分母說是講解棄權的經典方式,議事規則小組討論中,寇姐對這種教學方式提出改進意見:「每回講棄權就做算數題,我這種沒有數學頭腦的人一聽就絕望到不行,覺得人生太黑暗了。能不能不做算數,而是從權利角度來探討問題?」

「你的悲摧也不止是做不了算數題。這是理性、是邏輯。」理工男天哥素來自恃算數學得好,一邊表示同情一邊落井下石:「邏輯,是需要智商的。」

寇姐忽略他的打擊不屈不撓繼續表達自己的主張:「棄權、放棄選擇,完全不參與投票這事兒,把自己的決定權交給了參與投票的人。意味著願意接受他人的選擇結果,這是被動意義上的理解,從主動意義上看,也可以理解為拒絕參與決策。棄權也是我的權利哦,拒絕被列入分母也是我的權利。九比一那種計算方法,是不尊重棄權的權利。」

「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一定不要這麼講。那是正常邏輯,但我們有中國特色。」悲觀哥憂心忡忡:「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不是上帝的選民。本來就習慣於用棄權來反對,你再說棄權也是權利,有些人斷章取義更得著理啦:我棄權是主張自己的權利——中國人經不起你這麼烤,一烤準糊。」

開會時,放在心裡

  • 對孩子來說,認識到「棄權是一種權利」,也是個自我認識的契機,從旁觀察的大人師長或許可於會後適時提醒或引導孩子:(在某些議題上)「你願意將自己的選擇(權利)交給別人?別人的任何決定,你都願意接受?棄權是出於審慎考慮,或是不知所措的隨便結果?」另外如果孩子的個性比較「隨和」,習慣從眾,也不要急著去否定或調整,可以放寬溝通、認識的節奏。
  • 「棄權」有時候也會被當成一種開會的「技術」(對孩子來說可能過於複雜,未必需要介紹,但可能有機會遇到此情況)。如果關於該動議的各種意見,已經由成員們充分表達,但有人並不完全贊同表決內容全部細節,但又不至非反對不可,且一時間並無更好的「修改」動議進場討論,此時或可考慮辯論過程的正反意見比例,如果反對意見多於贊成(依「多數裁決」原則),動議遭到否決的話,必須重新提出不同動議(這也須評估其必要性),反而可能曠廢時間精神重覆討論已辯論過的類似意見,或發生僵持,或延展出太瑣碎的聲音;那麼,可以考慮藉由審慎思考過後的棄權,讓「現階段相對」較好的意見有機會表決過關,付諸執行。當然,實際的表決結果,未必會與預期一致,這也須有心理準備。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一群中國少年的民主實驗》,衛城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寇延丁

五天,一群中國少年,十個會議
當他們開始自治,將會走向獨裁,還是民主?

「我前所未有地貪生怕死。必須立即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不然死不瞑目。」——寇延丁

人性可能殘忍,卻也可以向善。
只要方向正確,《蒼蠅王》或《惡魔教室》那樣的恐怖,就不會發生。

這是一場深具啟發的民主實驗,足以提供臺灣社會對照、反省、深化民主素養的契機。

二○一六年夏天,一群來自中國城市中產階級、長期固定到邊遠地區擔任慈善志工的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總共十個少年,一同到貴州進行那年的支邊公益行動。同行的還有一位議事規則專家,以及寇延丁。

在這趟旅程中,大人們事先說好了:教孩子們議事規則,讓他們自己開會自治,大人盡可能不加干涉。

這群生活在中國大城市,從來沒有接觸過民主社會議事規則、沒有自治觀念的孩子們,真的能夠用開會達成共識,經營團體生活,達成志工任務嗎?這本書就記錄了這趟宛若寓言的旅程。這群孩子們是如何做決策,並且自我管理?而在這個過程中,有著過度保護傾向的大人,是否也學會放手,尊重孩子的決定?

在這趟旅程的最終,孩子和父母都在其中獲得意想不到的體悟。當年參與的孩子,許多目前已經在國外讀大學,第一手接觸西方的民主,也成為世界公民,他們將如何回看中國,以及思索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機會?或許,未來可能由此催生出一些不同於官方的清新聲音。

作者寇延丁以其長期關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眼光,充滿驚奇與感動地觀察了這一趟孩子的民主實驗之旅。這個歷程,既讓她一定程度拾回剛從獄中被釋放後受傷的身心,重新對人性、對「活的」、「可操作的」民主在中國發展感到樂觀;但其後幾年,潛伏的悲觀也愈來愈難以忽視,與此對抗、對話,需要莫大的強壯意志、勇氣、理性與行動力,而她也將這些得之不易的際遇、心靈與能量,作為贈與臺灣讀者的禮物。

而對臺灣讀者來說,本書更是個契機,民主在臺灣雖已不需要啟蒙,卻需要不斷反省與深化,履踐「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的價值與意義。屬於臺灣的民主實驗,更需要所有世代共同投入。

「中國人能不能民主?未來會好嗎?民主在中國有未來嗎?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動手一試。你說「中國人素質太差不適合民主」,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實際做案例就好啦。只要有一個案例成立,這種全面否定邏輯就不成立。」——寇延丁

本書特色

  • 民主素養,公民教育,一場充滿想像力的真實體驗。
  • 只要給予適當的教育,即使在中國,就連孩子也能在五天內學會民主。
  • 從孩子的反應,大人也可以反思華人社會有哪些不民主、扼殺自由思考的習慣。
  • 延伸介紹行之多年的西方議事規則,可嘗試實際演練,認識、思辨民主的基礎精神。
(衛城)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_立體_300dpi
Photo Credit: 衛城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