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所有語言不論說得多快,都過不了大腦理解力的「39位元」門檻

所有語言不論說得多快,都過不了大腦理解力的「39位元」門檻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腦神經的認知能量就是這麼多。所有語言,不論說得多快、多複雜,都過不了這個理解能力的門檻:39.15位元。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一個語言能比另一個語言傳遞更多的訊息。

文:曾志朗

「你工啥咪?」是台灣(閩南)話,「你說什麼?」是北京話,「Nei gong matyeh?」(你講乜嘢?)是廣東話,「What did you say?」是英文。而「Pardon」是法文,和前面的句意相同,都是聽不清楚或不夠確定,希望對方重複一遍的用意。語言不同,雖然表達的意思都一樣,但詞彙有別,發音更是天差地遠,語音和句型就會有很大的差異,也就是所謂的語言特定的表徵。

但是在平常沒那麼正式的口語會話裡,即使聽的一方因為閃神或嘈雜以致聽不清楚,又或者聽到了但覺得對方語意和語氣不符合當前情境,而希望說的人可以重複說過的話,通常並不會使用完整句子逐字逐音說出來。幾乎全世界的語言,大都只會用一個語音來表達,就是「Huh?」或類似「Huh?」的音。

例如在東迦納的山區語言裡,用的是「Ha?」,在寮國中部的河邊村落用的是「Haa?」,而遠在南美洲厄瓜多海邊的人會說「Aa?」。我們呢?不論閩南話、北京話或廣東話,則是發出「Hunh?」的音,都是希望對方「再說一次」。

這個語言表達的共同現象,真的很有趣。語言學家早就說過,用什麼語音去表達某個概念,充其量就是個遵行約定俗成原則的結果。所以漢語的花,英文是flower,日語稱hana,德語叫blume,都不一樣。樹在不同語言的發音也不同,英文是tree,日語是ki(枝)或ueki(植木),德語是baum。

最有趣的,手勢語也是如此,對同樣的概念,各地也有不同的手勢表達方式。在台灣,是兩手握著樹幹,然後分開環成一個大大的圓包著樹幹;美國則是以耶誕樹為基型,雙手先合起,然後由上而下成八字狀分開,再合攏往下拉出一根樹幹;荷蘭的手勢語裡,一隻手成垂直狀,手掌朝上,慢慢搖動,如尖葉樹迎風搖晃。

這是說,對具體物件的觀感不同,命名的音也就不一樣,對抽象的概念,更不可能出現語音的相似性,除非剛好屬於同一種語言的群族。

因此,當馬克士普朗克研究所的三位研究者(現任教澳洲雪梨大學、荷蘭奈梅亨大學和加拿大馬吉爾大學)發現,「Huh?」這個語音竟然不約而同出現在31個不同語言「請對方再說一次」的語用情境時,大感驚奇!

他們進一步從不同語族選定10個語言,把日常生活的談話錄音下來,再去分析「Huh?」發生的語境和發音的方式。結果發現,在10個語言中,雖然「Huh?」的發音略有不同,但都來自相同的發音部位,也確實是在對方講完之後,意有所指的暗示對方再說一次,並非不經意的咕噥聲。

三位研究者以此下了結論,認為「Huh?」確實是個有意義的詞彙,可以視為語言普遍性的一個表徵。

雖然研究者很細心檢視了來自16種不同語群中的31個語言,也很精確計算出各個語言發出類似「Huh?」的發音部位,並得到相當一致的結果。但對目前世界上6000多個不同語言數而言,來自31個語言的證據,還是稍嫌薄弱。

以語言學家對普遍性規律的嚴格標準,只要其他語言在相同語境下沒有出現類似「Huh?」的語音,那語言普遍性的結論就破功了。所以「Huh?」是請求修補前面說話的跨語言普遍性的結論,僅管有趣,也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否以偏概全,仍需檢驗更多不同語群的語言才行。畢竟31/6000的證據,確實不足以服人。

語言的演化歷經幾十萬年,即使源自同一個根,也會因為人類遷移的路線不一,遭遇的天候(寒溫熱)、環境(山區、海邊、平原或沙漠)、族群交流、文化和社會化等變異,在發音器官、語法、語用及詞彙使用頻率上有所差異。樹枝形狀不一,開出來的花和果實當然也不會相同。

但語意雖然千變萬化,卻仍然存在很多有趣的跨語言共通點,值得心理語言學家注意。例如長度、寬度的描繪並沒有特別含意,但高度就必須小心了。你可以問別人「你有多高?」,但不可問「你有多矮?」,否則可能要遭白眼。矮字帶有負面含意,確實是放之各種語言而皆準。

還有更有趣的跨語言共通性哩。比如「深」這個字,英文是deep,而深山是deep mountain,深谷是deep valley,深藍和深綠是deep blue和deep green,深思是deep thinking,深情是deep feeling,深夜是deep night,深呼吸是deep breath,深深入睡是deep in sleep,深度學習是deep learning,深沉的聲音叫deep voice。這種把深的空間感,轉換為各類隱喻的修飾詞,在許多不同的語言裡都有相同用法。

另一個例子是「高」這個字,英文是high。情緒高昂是high spirit,高道德是high moral,高音是high voice,品格高尚是high character,高速是high speed,高瞻是high vision,高談則是high talk。這些高的用法,也是把空間的感知轉換為抽象的隱喻,而且是存在許多不同的語言中。這種跨語言普遍性轉換規律,使得不同語言的翻譯變為輕而易舉,而掌握這種轉換能力的人,就是文采「高」明而賦有「深」義的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