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志影音平台GagaOOLala走向國際,重看李安《囍宴》與兩部精彩紀錄片

台灣同志影音平台GagaOOLala走向國際,重看李安《囍宴》與兩部精彩紀錄片
Photo Credit: 《囍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聚焦於同志影音平台GagaOOLala受文化部補助,於2020年5月15日開通全球服務,成為台灣第一個全球化的OTT平台。此篇文章也躬逢其盛,介紹能於GagaOOLala平台觀賞的三部台灣同志電影,一部劇情片、兩部紀錄片,希冀拋磚引玉,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影視內容,甚至是更深入同志的內心世界。

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捕捉兩老背影走入檢查區,父親舉起雙手接受檢查,彷彿過往恪守傳統價值的遲暮之人,正無可奈何地向現實投降。老一輩對新事物、新文化衝擊後的美麗與哀愁,表露無遺。然而,父親對著這兩人說出感謝之言,也算是變異的和解,兩老最終含淚說著「高興」,就是李安的圓滿了。

細看李安的「父親三部曲」,都離不開「家」與「父權」,且各有千秋,對比起《推手》,父親的形象在《囍宴》似乎更為掏空,面對中西文化上的衝擊,父權也黯然神傷,而到了《飲食男女》之中,父權更像是一種老化、過時的緊箍咒,無法禁錮子女們,反倒徒勞,最後只能另求蔽所。有機會再談。

MV5BODFlODZlMmUtZDEzNi00Y2U0LTg3ZGEtMWE1
Photo Credit: 《囍宴》

《日常對話》

MV5BODJhNWYzZDctYmVmNy00MGM2LWE4OTctNDM3
Photo Credit: 《日常對話》

2016年的台北金馬影展,由黃惠偵執導的紀錄片《日常對話》橫空出世,當年高居金馬影展觀眾票選排行榜第二名,而後更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更在2017年替台灣抱回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也於2018年順利代表台灣出征奧斯卡。

此片來頭不小,由侯孝賢監製、林強配樂,剪接更有雷震卿指導,幾乎擁有台灣電影業界中夢幻的幕後陣容,當時大家都好奇導演黃惠偵究竟有何魔力。反覆觀看《日常對話》,其實此片是黃惠偵用了近20年的人生,將自己的人生濃縮成1小時29分鐘的紀錄片,對自己、對媽媽展開人生的叩問以及療傷的旅途。

電影第一顆鏡頭便凝視自己的母親,談天說地,從結婚、租房談起,向母親提問如果結婚離家怎麼辦,簡單的談話之中,聽見身為女兒的擔憂,另一方面也描寫出母親的個性及觀念,開宗明義拉出所謂的「日常對話」。隨著攝影機往下拍攝,黃惠偵提出兩個問題,其一是「母親為什麼是同性戀,卻要結婚生小孩」;其二為「從小跟母親相依為命,關係卻如此疏遠。」,尤其當自己也轉為人母之後,更慾追索答案。

於是觀眾(導演)從疑問出發,跟隨攝影機(導演之眼),一路探尋母親的過去,從追溯過往共同作「牽亡」的生活、母親的豐富同性情人史、返回北港老家等等,進而做到實質上的了解,尤其是片中當母親拋出「沒有人了解我」的尖銳疑問時,黃惠偵便回答「我跟妹妹想了解」,此時的攝影更運用Close-Up(特寫),放大母親內心的感受,與之共感。

全片不卑不亢,緩慢且有力地拆解母女關係,片中的父親(父權)是缺席的,甚至某程度來說,黃惠偵的母親也是空洞的,直到這部紀錄片的誕生下,兩代女性才在餐桌上相互「詰問」與「對話」,這才道出過往的共同傷痕(父親的性侵以及施暴),片尾的戲劇張力才達到頂峰,將觀眾、攝影者、被攝者三者間迴盪在同一種張力底下,共同見證黑暗過往,進而達成和解的可能。

3407356
Photo Credit: 《日常對話》

《日常對話》是一封黃惠偵獻給母親的和解書,它血淋淋地攤在鏡頭中、螢/銀幕下,讓母親不得不直視與女兒搖搖欲墜的關係,但或許對於黃惠偵來說,拍出這部片已然是最大的勇氣,若進一步追問和解與否只能陷入另一種迴圈當中。然而,片子成了橫跨20年的一種儀式,似在觸碰母親躲藏的陰影,以及自我的救贖,對黃惠偵來說,拍了這部紀錄片,逼自己與母親現身/獻身於觀眾(自我)眼前,或許才是修補關係的答案,這部片極為私密,卻透著真誠,敲擊觀眾的心跳。

全片最後收在黃惠偵的女兒與黃惠偵的媽媽「對話」中,阿嬤與孫女輕鬆討論「我愛你」的互動,於是《日常對話》便拉抬至三代間的對話,孫女的那句「我愛你」,看來童趣,但正是走過低暗幽谷,黃惠偵經歷過苦痛之後的歸來回應。

《牧者》

201812201852027910_2016
Photo Credit: 《牧者》

2019年5月17日,雖然是以專法實施,但台灣仍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讓彩虹驕傲地在台灣綻放。對於同志來說,2019年無疑是重大勝利的一年,但其實婚姻平權一路走來,崎嶇坎坷且耗時費力,這得來不易的短暫勝利,對消弭真正的歧視來講,有鼓舞人心之用。但於歧視的本質而言仍須努力,正如同「護家盟」一樣,多數「基督教會」仍舊高舉反對同性婚姻的大旗,以神(愛)之名視同性戀者為罪人,訴說同志者與基督教會教義衝突的紀錄片,便是《牧者》。

紀錄片《牧者》在2018年獲得金穗獎一般組最佳紀錄片,該年也順利提名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電影聚焦在台灣挺同志的變異教會「同光教會」,此教會為1996年5月,由楊雅惠女牧師所創,提供信基督的同志者有棲身之所、立命之處,但也因為與教義違背(基督教義由人所詮釋,至今也仍各說各話),讓同光教會被眾教會排擠,於是導演盧盈良透過誠懇、忠實的眼睛,紀錄了婚姻平權運動大時代底下,小人物的輪廓,並奮力掙扎與拉扯。

《牧者》不疾不徐地拉出楊雅惠、黃國堯、曾恕敏和小恩這四位基督徒的故事,他們是身為同志、或支持同志運動的基督徒,更準確一點來說,是因為本身信仰與普世教義相違背,身心飽受風霜、苦難的人們。而導演也透過「苦難」,作為相連一氣的故事基底。

《牧者》帶著觀眾看見人性與信仰之間的對立,當我們跟著片中角色同悲同喜時,更也聽到反同性戀的基督徒們嚴厲叫喊:「不能為了同志影響所有人的基本權益。」或是「同志是天性,難道天生想殺人,人們也要立法順應他們嗎?」這只是冰山一角的迫害。當觀眾感受出箇中的難堪滋味時,便更能接近這些「牧者」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