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外的戰場:中印邊境衝突,新仇舊恨真的會打起來嗎?

疫情之外的戰場:中印邊境衝突,新仇舊恨真的會打起來嗎?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外交競爭並不會因為疫情而停下,中印邊境一直是雙方無法竭誠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於疫情爆發的此時,雙方邊境卻發生緊張態勢,究竟是意氣用事,又或者是有索打算呢?雙方領袖皆面臨重大壓力,巧合的是三年前的衝突也是如此。衝突將如何落幕,值得繼續看下去。

在中印兩國國內的抗疫戰爭打得轟轟烈烈的同時,邊境卻也悄悄地燃起狼煙。5月9日時,雙方軍人在中印邊界西段的拉達克(Ladakh)發生小規模肢體衝突。該衝突延燒至今,變成中國調派5000人部隊至對峙點,而印度也迅速從附近基地派遣部隊已維持雙方均勢。

老生常談

中印雙方的邊界實乃歷史問題。肇因於英國殖民政府在使印度獨立前,並未與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有一致的共識,並且簽下協議。導致後繼的印度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各說各話,憑藉諸多的灰色地帶,各自宣稱擁有某處土地的所有權,由於缺乏雙方都認可的明確界線,因此雙方的邊界巡邏隊發生衝突也是家常便飯,推擠、互毆、扔擲石塊是常見的。與印巴雙方動輒機槍砲火的衝突相比,中印之間的衝突還算克制。

上次雙方在邊界發生衝突並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可追溯至2017年的洞朗(Donglang,印度方面稱都克蘭,Doklam)危機。中國於西藏洞朗地區修建道路,雖然此處時乃不丹與中國之邊界處,但由於不丹與印度的緊密關係(無論是地理上或者政治上)以及此處與印度錫金邦緊鄰,因此為了「支持不丹的主權聲索」,印度乃派遣軍隊與中國對峙,雙方對峙時間長達兩個多月才結束。

有趣的是,此次衝突發生原因變成是印度在邊境地區修建公路,引發中國不滿。

眼看如今衝突雙方再度進行對峙,讓人緊張的是此次雙方投入規模遠遠超過上次,有鑑於雙方的緊繃態勢,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甚至推文表示,「我們已告知印度和中國,美國已經準備好了,有意願、也有能力,調解或仲裁他們現在激烈的衝突,謝謝!」

會打起來嗎?

中印雙方究竟會不會讓事態擴大,甚至激化呢?筆者認為不會。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拜「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所賜,印度政府仍為了遏止疫情而疲於奔命。至於中國,第一波疫情雖然是守住了,但造成的經濟傷害仍然不可抹滅。雙方皆面臨後院起火的狀況之下,激化衝突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筆者觀察到2017年的衝突發生時,中印雙方的領導者皆面臨龐大的國內壓力,當時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面臨權力是否能繼續穩固的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俗稱19大),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則是因為消費稅改革而面臨國內各行各業的反彈聲浪。而如今,雙方領袖面對更大的壓力。

中國正遭受美國的打壓、疫情帶來的動盪、兩會召開、香港問題等。另一方面,印度則是受到疫情以及因《公民法》徹底激化的族群對立而焦頭爛額。因此筆者認為邊境衝突的緊張態勢,可以懷疑為雙方領袖轉移內部壓力的手段。而若其目的僅是為了轉移內部壓力,則就利益成本考量,激化衝突實屬不智。

第三、歷來中印雙方也發生過多次衝突,但自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雙方皆沒有再為了邊界問題而開戰。顯示出雙方雖然皆希望在邊界問題上取得有利地位,但又不想開戰的戰略克制。

耐人尋味

印度智庫「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研究員夏海娜(Namrata Hasija)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在世界各國忙於對抗肺炎疫情的當下,中國似乎想利用這段時間的權力真空在邊界問題上有所斬獲。

四月份時在南海與越南發生撞船、派遣遼寧號進行演訓,此外還增設西沙、南沙兩個行政區,擴大其在南海的政治影響力。而在臺海方面也多次派遣軍機、航母穿越中線或者繞行。最後則是如今的中印衝突。

南海、台海、中印邊境這幾個區域皆是中國欲處理但又棘手的邊境問題,在短短幾個月內卻接連出現衝突,頗有「趁火打劫」的意味。

目前中印衝突仍未落幕之原因,即在於雙方對於實際控制線並無清楚共識,因此未來中印衝突如何落幕或許將可佐證上述推論是否為真,值得繼續觀察。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