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反對卜蜂在花蓮設廠?從基督信仰角度談畜牧業,與我的神學反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基督徒要怎麼看養雞場,該不該站出來反對卜蜂在花蓮設廠?上帝又是怎麼看現代畜牧業?
文:洪芳怡(研究員)
這輩子最後一次買肉時,我買的正好就是大包裝的卜蜂雞肉──條狀的雞里肌與整片的雞胸肉。有段蠻長的時間,我總是一次買一大包兩公斤裝,特價的話就買更多。
出於營養學知識,我喜歡低脂又健康的白肉。因為聽說過美國與中國肉品業的問題,我毫不猶豫的支持本土企業。卜蜂包裝上面大大的「CAS」更讓我放心的買,放心的吃。
在我的想像中,這麼大的公司一定是無菌環境,雞安然地住在井然有序的宿舍,均衡的飲食讓他們健康的長大,無痛電宰後安然去世。廢棄物會有最妥善的處理,員工都穿著無塵衣,微笑的完成所有流程,切成乾淨的雞肉,漂漂亮亮的送到我家附近的賣場。
沒有錯,你發現了,我很天真。
好吧,其實我不是真心的相信商人營造出來的形象,但是如果不這樣想,我怎麼買得下去?
那時的我,從來沒有想過「吃肉」與我的信仰價值觀會是有衝突的。
在教會出生長大的我,從來沒有聽過任何相關的討論。我只聽過謝飯禱告,感恩上帝賜的食物,食物變成食物之前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人有興趣提。
如果不是偶然接觸了動物權,我永遠不會明白備受敬重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所說的:
「無論是誰傷害了動物的尊嚴,就是傷害了上帝。」(註1)
基督徒要怎麼看養雞場,該不該站出來反對卜蜂在花蓮設廠?上帝又是怎麼看現代畜牧業?
是要因為經濟發展的緣故而支持,或為了與自己無關,所以不反對?現代化養殖工廠所發生的事情與身為基督徒的我,真的無關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對商業化的雞隻繁殖與屠宰有所理解,確認動物在當中的處境,才能作出進一步的判斷。
「工業化養殖的畜牧業」的意思,並非是現代醫療、人道的對待與衛生的環境。這個詞的真正內涵,是把活生生的生命當成物品和商品,為了獲得最高利益,盡可能壓低成本,把動物壓榨利用到極致。
以雞為例子,密集式畜牧業的一般作法包括──
一、在「最小空間」內塞入最多動物:
- 住在籠子的雞終生不能自由站立、行走及轉身,甚至往往會因承受不住過重的體重而腳骨折。
- 蛋雞一輩子活動的空間比你手上的平板還要小。
- 這些雞永遠過著沒有曬太陽、自由行動、抓蟲子吃的日子。如果是你,身心會健康嗎?
二、要以「最少花費」來維持動物活著:
- 在飼料中加上大量抗生素減少生病機會,也加上鎮定劑,讓過度擁擠的雞不會互相攻擊。
- 為雞施打各類疫苗,農委會報告裡每年打在雞隻身上的疫苗數量,多到超過我的計算機負擔。
- 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直接切除雞喙,防止任何受傷的可能。
- 所有藥物都會殘留在雞肉及雞蛋中,就算商人用好聽的業配文安慰你,殘留劑量都是「安全範圍」。但許多報告指出,間接吃到的抗生素導致人類體內產生抗藥性,讓治療人類的藥物失效。
三、要在「最短時間」內讓動物長到最大:
- 一旦長大到可以宰殺就殺,不浪費飼料,又可以再繼續養下一批雞。
以台灣2018年來看,肉雞每台斤成本僅約26元。扣除飼料、藥物、冷藏保鮮運輸和工廠營運的費用,精打細算的企業會願意:
- 讓員工有合理的勞健保、退休金、福利金?
- 會願意再額外負擔環保費用,處理污水、廢氣、噪音、雞隻屍體殘骸?
- 會願意額外聘來獸醫或檢驗人員來確保雞隻健康、食品安全?
- 會願意花更多的金錢、技術與時間,屠宰時盡可能減輕雞的恐懼和痛苦?
- 有多少養雞場會餵食營養豐富、清潔衛生的飼料,又有多少是餵食劣質的動物屍體殘餘或內臟?
以上這些,是所有精算成本的畜牧業都想逃避、不願意讓人發現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在我每一場關於環保與動物權的演講中,我一定會強調的一句話就是:
「你以為買到的是價廉物美的肉嗎?畜牧業的成本一定是轉嫁到土地、動物和其他人的身上。」
全球80%的毀林是為了畜牧業生產,養出4塊牛排大小的肉,就需要用掉一個小型游泳池的水量。中國養雞所耗費的水量,足以供上百萬人一年使用。
全世界一年有兩兆的魚類(根據FAO)被撈捕(註2),有700億陸地動物被殺(根據Faunalytics)(註3),是1960年代的足足七倍之多,只為了滿足人的口腹之慾。
正如牛津大學最新最大型的五年研究(涵蓋119國、四萬個畜牧場),以及綠色和平、聯合國環境署等無數個重要機構都紛紛指出的:氣候暖化、空氣和水污染、生態失調、傳染病等全世界最嚴重的各種問題,都來自於「肉食」和「傷害動物的作法」。
當人類把生命分成「應該被殺死的」和「可以去殺死他者的」兩種地位,就是在踐踏生命了。
當我看到耶穌是「道成肉(flesh,此字在英文與希臘原文中都一樣可以用在人與動物)身」,而不是「道成人(human)身」,且耶穌又說要讓人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如同動物一般(註4),就不禁想起牛津大學動物倫理中心的總監、神學家安德魯.林基提出的觀點: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形象,象徵了所有無辜者受苦的形象。
倘若我們開始關注動物,很難不注意到養殖工廠、屠宰場、實驗室、時尚產業裡的無辜動物,為了人類的貪婪、享樂、自私、利益,如同活在地獄,又受殘虐致死。(註5)
在沒有罪的伊甸園裡,沒有動物為著人類的食慾而死亡,沒有罪的耶穌為我們死,從此不再需要用動物獻祭。那麼,我們如何能參與在剝削與傷害動物的行列,只因為我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在耶穌的年代,祂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走到今天,所謂的人道(humane),最低的標準應該是,想想你是否願意被同樣對待──
- 你願意在一出生就因為性別,就被丟到絞肉機裡面軋碎,因為小公雞沒有經濟價值?
- 你願意一輩子不斷被強暴懷孕,生下小孩後,不顧你們的哭嚎就立刻帶走,因為你的奶要給人類喝?
- 你願意只活42天,活到畜牧業計算過花最少飼料、長成最大體型的那一刻,就以割喉或浸入滾燙熱水的方式邁向死亡嗎?
- 你願意被注射化妝品到眼睛中,或者被活生生的剝皮,因為人類想讓自己更美觀?
在我看來,畜牧業是經濟議題,是污染、資源與永續的環境議題,是傳染病議題,也是人道議題與性別議題;更是時代價值觀的縮影,反映出現代人對於生命的輕忽與鄙視。是聖經所說的「專顧自己」最具體的實例。
我們的一口,動物的一生,這世界現行的生活方式,距離尊重上帝所賞賜的生命已經太遠了。
如同莫特曼提醒的,人類不是創造的重心,生命才是,人類不過是生命的一部分(註6)。我們竟然主宰了動物的生殺大權,以驕傲的姿態來管理土地和地上的一切。回頭再問,基督徒該不該出來反對卜蜂在花蓮設廠?上帝又是怎麼看現代畜牧業?
我們能為餐盤上的動物作的,是否只有說聲感謝上帝(頂多就是謝一下動物),然後就迫不及待、心滿意足、毫無不安地大快朵頤?
註釋
- Jurgen Moltmann. Ethics of Hope.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12
- https://ecohustler.com/nature/the-number-of-fish-killed-in-2018-will-shock-you/
- https://faunalytics.org/global-animal-slaughter-statistics-and-charts/
- Andy Alexis-Baker. The Word Became Flesh: An Exploratory Essay on Jesus’s Particularity and Nonhuman Animals. (Doctoral dissetation, Marquette University, 2015). Retreved from https://epublications.marquette.edu/
- Andrew Linzey. Animal Theolog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 Jürgen Moltmann. God in Creation: A New Theology of Creation and the Spirit of God. Fortress Press, 1993. 轉引自尤根.莫特曼著,鄭玉英譯,〈前言〉,《人:基督宗教的現代化人觀》(台北:南與北文化,2014)頁7。
參考資料
- 10個純素的理由
- 公視紀錄片「該屎的抗生素」
- 逆轉心腦血管疾病,徐嘉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理學博士、美國責任醫師協會臨床營養學研究專家)
- 畜牧業導致水資源耗竭(環境資訊中心)
- 工廠式農場︰全球性流行病的巨大潛在因素(立場新聞)
- 巴黎綜合外電「傳染病多半源於動物」(中央社)
- 病毒、環境、全球危機──3件您該知道的事(綠色和平組織)
- 全球暖化的隱形元凶!畜牧業不能說的祕密(遠見雜誌)
- 所有人減少肉食對於環境的巨大影響(紐約時報)
- 畜牧業對全球造成的破壞完整報告(牛津大學)
- 此刻全世界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來自於肉食(聯合國環境署)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向下扎根的永續教育,才能延續到未來: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未來選擇地》門票,提供新北市國小學童沈浸式體驗永續環境的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 未來選擇地」永續概念展之門票,邀請新北巿國小學校班級學童教育觀展的公益活動。藉由永續展的互動式體驗可激發學生更多思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響應永續教育議題,亦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在2015年9月宣布的全球發展框架——「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列出17個項目,涵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各個面向,期待全球國家可以一起努力,在15年內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這17個項目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內容就有5項,包括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以及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由此可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牽動了全球的神經、關乎每一種生物的生存可能。在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距離永續目標的實現,依然迫切且遙遠,身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
今天的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
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捐贈,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及綠屋共同主辦籌劃展出的《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以倒敘法打造出一個假設的、 200年後的地球,帶著參觀者一起從2222年的未來,一步步倒回2022年的今天。在展覽中,參觀者將親身經歷未來生物多樣性消失、無自然的世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現況——極端氣候、冰川融解、雨林消失、海洋污染、塑膠微粒⋯⋯希望藉由展覽,與身處於地球暖化時代的人們,溝通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也讓大家更了解地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拋出值得思考的議題,呼籲所有地球公民能夠一起展開行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形塑未來的關鍵
作為提供全球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服務領導品牌的文曄集團,在實踐SDGs、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面向的縮寫),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與環境永續相關的課題,向來不遺餘力。而文曄教育基金會,更本著「多元學習,翻轉教育」以及「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理念,投入資源與心力,帶動偏鄉的教育的多元性。2019年開始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就立志要提供孩子們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學習角度。

「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偏鄉的孩子們,教他們攝影,和他們一起觀察生活周遭的細節。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各種驚喜,他們拍學校角落中的生態、拍同學、拍自己,也拍一片天空充滿神奇色彩的瞬間、拍一個池塘閃閃發光的樣子。孩子們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多美麗的東西。』我聽了好感動好感動。」文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秋寶與我們分享道。這個經驗,讓林執行長更加相信,孩子不僅僅是未來,更是需要我們保護、引導的未來。
在這次展覽發起之際,文曄集團希望藉由展覽中的互動式體驗,激發孩子們思考,讓永續教育向下紮根,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特別購入1000張特展門票贈予新北市各小學,邀請孩子們參與這次展出,期望透過企業影響力,為台灣教育探索新的可能。索票小學包含新北巿嘉寶國小/思賢國小/私立育才國民小學/民義國小/後埔國小/海山國中/汐止國小/修德國小/和美國小/大坪國小/瑞濱國小/平溪國小/鼻頭國小/麗山國小等。

對地球好一點,就能帶來改變世界的機會
「永續即日常」,是文曄集團對永續議題的中心思想,因此不管是公司營運的模式、內部的工作環境規劃,或者員工的永續精神教育,文曄集團從未停下滾動式修正、持續從內部向外擴散的腳步。包括在物流上導入先進電子系統,全面無紙化的庫存管理;將包裝減量、注重回收,從上到下貫徹環境責任。而辦公室的環境規劃,則強調低碳、減碳並期許零碳,例如改採節能的電器產品,以及中午休息時間關燈,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也能讓員工好好休息。
林執行長說:「永續、環保的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big words,而是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從睡醒開始,要用什麼牙膏、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去上班要搭車、開車還是走路?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環境。所以我們不只企業的營運強調永續,更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位員工對環保更有感。比方我們做食安的教育,幫助大家了解怎麼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之前辦的減肥比賽,總共有400多人報名參加,最後參與回測的也有將近300人,大家一起減掉了890公斤左右,腰圍總少了692寸。這個活動很受員工歡迎,好玩、有挑戰性,對地球和自己的身體都好。」林執行長熱切地分享著文曄集團對環境永續的努力,在在顯示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度,以及為地球付出的熱情。

「到了2050年,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大人?而200年後,你留給未來的孩子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呢?」這是《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所拋出的問題,也是文曄集團對孩子們、對未來,所感到的責任。這次捐贈票券給新北小學的行動,只是為實踐「將永續觀念向下紮根」的一個起點。文曄集團希望繼續探索新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提醒全球所有公民都必須攜手合作,降低破壞,與地球和諧共存。開始行動吧,從今天起,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世界改變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