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的療癒力》:和孤僻的飽和脂肪酸相比,不飽和脂肪酸是永不滿足的花花公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堅果和動物骨髓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提供我們祖先絕大部分的卡路里。食用動物骨頭中的高脂肪骨髓,對人類演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挖掘到的化石顯示,隨著脂肪攝取量提升,我們祖先的大腦也開始成長,使我們發展成智人。
文:安娜.傅雷克醫學博士(Dr. med. Anne Fleck)
脂肪小宇宙——油膩膩,而且好消化
直到目前為止,麵包、麵條、米飯和馬鈴薯中的碳水化合物仍被推薦為「健康」飲食,而脂肪只分派到小貓桌上。脂肪真的跟它的名聲一樣糟嗎?它不該是革新醫學理論的契機嗎?最新的脂肪研究揭開了神話真面目,並且有了新發現。
你只要知道脂肪對身體的好處,從今天起就會把脂肪當成我們對身體細胞的愛的宣言,給它一個新定位。在為寫這本書做研究時,我收集到一些驚人的事實。
迷思1:脂肪讓人胖
我們德文的FETT可以表達兩個完全不同概念:一是指食物中的脂肪,二是指在褲腰帶上搖晃的多餘脂肪。
有不少人認為,堅果、酪梨、雞蛋或是橄欖油最後都會跑到臀部上。這是個流傳許久的迷思。因為跟著食物一起攝入的脂肪不會直接堆積在臀部和髖部,而會在嘴裡、胃和腸道被消化分解成它的組成成分,尤其會分解成脂肪酸。腸道和肝臟會藉此產生重要的新生物分子和荷爾蒙。目前我們已經知道,身體對宏量營養素(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有不同的代謝方式,把卡路里計算結果當成標準早已過時。
迷思2:必須除掉脂肪
脂肪不必除掉,而且不可以除掉,因為健康的脂肪可以救命!包括你的命!脂肪對身體的每個細胞膜不可或缺。保障細胞健康的細胞膜是由脂肪建造的,它是保護細胞的盔甲。例如含脂的細胞膜包裹著神經細胞纖細的突起物,刺激才能迅速傳遞。沒有脂肪,腦袋就不能迅速思考。
- 脂肪保暖,調節體溫,在發生意外和碰撞時保護內臟。
- 脂肪幫助我們吸收對生命至關重要的脂溶性維生素(E、D、K、A)和礦物質如鈣。
- 脂肪是製造生命必需荷爾蒙和信號物質的基礎。
- 脂肪讓身體可以囤積物資,從演化觀點來看很重要,可以讓我們在遇到食物短缺和飢荒時生存下來。只有當脂肪細胞因為飲食富含碳水化合物而能量超載,並發出信號物質而加重發炎,提高身體罹患心肌梗塞和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時,才會構成問題。體重過重和肥胖症也會是其後果。
- 脂肪是宏量營養素,能加速新陳代謝,並透過美好的飽足感減少飢餓。
- 脂肪讓人很快飽足,所以能幫助我們降低攝取食物的總卡路里。
迷思3:脂肪讓人生病
科學家多年來積極研究脂肪在健康上所扮演的角色。健康的脂肪被證實為有益健康,不是讓人生病的原因。
- 脂肪能抑制體內危險的系統性發炎,降低血栓和心臟病等風險。
- 脂肪能增長食物糜通過消化道的時間,減輕消化道的負擔。
- 脂肪延長飽足的時間,讓人知足、幸福、性感、苗條和聰明。
- 脂肪與身體最小單位細胞不可分割,它能夠在細胞裡將身體導向健康。知道並善用這個祕密的人,手中就握有打造健康的關鍵。
這是我對脂肪的愛的宣言。想要更清楚了解什麼是健康的脂肪,什麼是不健康的脂肪?接下來要對你做一些基本介紹。
脂肪小常識
脂肪的分子結構相當簡單,它「像一把餐叉」,或是大寫的E。三酸甘油脂是由兩個元素組成:三個(tri)脂肪酸和一個脊幹,也就是所謂的甘油(Glycerin)組成,它將脂肪酸包住並連結在一起。我們身體上所有脂肪都是按照這個原則建構的,也包括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脂肪。
脂肪酸的精密結構對它在體內的生物作用與健康作用具有關鍵性,並且有利於它的持久性。一個脂肪酸是由一串至少兩個,最多30個的碳原子(C)以及氧分子(O)構成,在碳原子身上大多各附著了兩個氫原子(H)。這一串原子的尾端是所謂羧基(COOH)和一個甲基(CH3)。
視碳原子數量多寡,脂肪酸可以是短鏈、中鏈或是長鏈,幾乎跟我們人類有小個子、高個子或大個子一樣。從脂肪酸的基本結構來看,可分為飽和以及不飽和。飽和脂肪酸裡脂肪酸鏈上所有碳原子都被氫原子占據,不能跟其他原子做新的連結。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也稱為MUFA)的鏈子上有一處小「缺口」,那裡少了氫原子,而碳原子調整為雙鍵。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至少在兩個地方會產生新連結。然後還有大家聞之色變的「殺手」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 TFA)。我們之後會進一步談論。
性情好、害羞的朋友:飽和脂肪酸
幾十年來,飽和脂肪酸一直被你當作大壞蛋。但是從生化角度來看,它比較像好脾氣的朋友,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享受平靜,不受任何事干擾。它的話不多,不喜社交,不接受新關係,因為它「飽和」了。所以它不喜歡冒險,但若遭遇驚濤駭浪也會不為所動。這個慢條斯理的老朋友不僅讓脂肪「結實」,更對脂肪的天敵具有抵抗力。你絕對不能忘記這些天敵:日光、高溫、氧氣。飽和脂肪如傳統的好奶油、乳脂和椰子油,它們的保存期限長,比較能加熱,在室溫下是固態。另外,它們也是快速的能量來源。結實的脂肪結構就像水泥,形成穩固的細胞膜。細胞膜的穩定性非常重要,所以身體本身也可以製造。當我們從不利的食物組合中攝取過多飽和脂肪,我們會將它們當成「儲備脂肪」囤積起來,例如變成髖部上討人厭的肥肉。
但是,飽和脂肪不一定會讓人發胖!只有吃進太多脂肪,或是把脂肪跟碳水化合物一起吃的時候,才會造成你討厭的增肥效果,褲腰帶緊得發疼。如果單吃脂肪,或是攝取量在健康範圍內,(飽和)脂肪並不像它的名聲一樣糟!太常有錯誤報導說,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會引起心肌梗塞。相反的有證明顯示: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對心臟病沒有威脅。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一次:碳水化合物和糖(以及過多的蛋白質)才需要嚴格評估。食物中的飽和脂肪無罪!
不僅如此,飽和脂肪甚至有益:有脂肪吸收障礙的人,例如慢性的胰臟和肝功能疾病,飽和脂肪酸是不可或缺的能量供應者,因為它不會經過複雜的分解過程,在腸道直接被吸收。能量「咻一下」就到位。還有:飽和脂肪能讓呼吸順暢。棕櫚酸(Palmitic acid),一個長鏈的飽和脂肪酸,能強化表面活性物質(Surfactant)。它在肺泡的內裡可以讓肺泡張開。沒有它,肺臟會塌陷。攝取足夠飽和脂肪的孩子,罹患氣喘的比例要比食用低脂或是乳瑪琳的孩子明顯低很多。
聽起來已經很令人心動。那麼據說飽和脂肪酸會引起發炎又是怎麼一回事?大家都知道,發炎會造成體重過重、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失智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實情是,科學上嚴格的放大檢視也替飽和脂肪酸解除了警報,似乎只有利於發炎的溫床存在的時候,飽和脂肪酸才會起發炎反應。構成這個溫床有兩個要件:缺乏Omega-3脂肪,以及攝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以下還會談更多Omega-3脂肪)。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