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鬼滅之刃》大魔王下弦之伍「累」如果好好被愛,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鬼滅之刃》大魔王下弦之伍「累」如果好好被愛,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Photo Credit: 《鬼滅之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挑選了這部動畫的第19集到第21集,也就是那田蜘蛛山之役,採用依附的角度,帶大家看看一個惡鬼的背後,是經歷了多少的滄桑。

最近完結的《鬼滅之刃》這部動漫,是不分男女老少,獲得許多人讚賞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更高居Netflix排行榜第五名,由此可知熱度有多高。

這部動漫看似是一個少年冒險的作品,但其實不然,裡面有許多劇情,在探討著許多做壞事的人,其實原先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只是因為各種錯縱複雜的因素,讓他們成為了啃食人類的鬼。

而作為鬼殺隊一員的炭治郎,卻有著極為強大的同理心與慈悲心,他能夠看到這些惡鬼的背後,其實也有善良的一面。雖然他依舊需要斬奸除惡,但卻能在去除他們的同時,拼湊這些悲劇的原貌。

「為了讓被殺的人得以瞑目,為了從今以後不再有人被殺害,我會依舊毫不寬貸,一刀揮向鬼的脖子。」

「但是對身為鬼感到痛苦,對自己所為感到後悔的鬼,我不踐踏他們,因為鬼也曾經是人類,和我一樣,他們曾是人類。」

──竈門炭治郎,《鬼滅之刃》動畫第21集

正因為有炭治郎這樣的心,才讓這部動漫變得如此值得觀賞。在這裡,我挑選了這部動畫的第19集到第21集,也就是那田蜘蛛山之役,採用依附的角度,帶大家看看一個惡鬼的背後,是經歷了多少的滄桑。同時也讓讀者去反思,如何在真實生活中,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

如果你還沒看到這個部分,又怕被暴雷的話,那請自行斟酌是否要閱讀本篇文章。

(防雷:以下含有動漫劇透)

缺乏依附連結,是青少年犯罪的開端

在這三集的動畫裡面,主角炭治郎和鬼中的大魔王之一──下弦之伍「累」──有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累」是一個渴求被愛的孩子,他一直很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羈絆,能夠被好好的愛著。

但是他的成長經驗,卻沒有辦法得到愛:他的身體虛弱,只能一直待在家裡休息,再加上父母對他的照顧,並沒有辦法讓他感受到其中的溫暖。因而選擇接受了鬼王無慘的血液,墮落成為了一個殺人的惡鬼。

其實累的生命故事,反映了許多青少年的生命故事。在1969年,Hirschi針對青少年犯罪提出了所謂的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在他的理論當中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和社會中的某個部分有著緊密的連結,便能和社會的其他部分也產生緊密的連結。

細究探之,他的意思其實就是說,當我們在出生之時,能夠與主要照顧者有著良好的依附關係,在長大之後才能和老師、同學、伴侶、朋友等等,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

未命名
Photo Credit: 《鬼滅之刃》
炭治郎和妹妹禰豆子之間的羈絆,相當令人感動

在過去的文章裡,我曾經提過親子之間的依附與成人愛情之間的依附。但事實上,根據依附理論提出者John Bowlby的說法,人類的依附系統是終其一生運作不息的:出生的時候,我們會依附我們的重要他人;在進入學校後,我們會開始依附老師、同學;在青春期過後,我們會開始依附伴侶;在老了之後,我們會依附照顧我們的子女或看護。

值得注意的是,依附系統並不會侷限我們只能依附一個人,不會因為我們依附了伴侶,就不再依附父母或朋友。Hirschi在社會控制理論當中便提及,青少年主要的依附對象包含父母、老師與同學;而依附父母、老師與同學,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人類具有多重依附(multiple attachments)的本能。

事實上,Hirschi的研究便發現,孩子若是未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孩子也比較容易漠視自己和老師以及同儕的依附鍵結,進而討厭去學校上學。反之,當孩子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時,他們和同學與老師之間,通常也能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

在累的身上,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特質。因為身體虛弱的關係,他沒能和其他青少年玩在一起,缺少了同儕間的依附關係。而長期臥病在床的他,也沒能獲得父母的良善照顧,使得他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當中。

至於老師的部分,由於該動漫的故事背景是在1912~1926的大正年間,因此並沒有接受教育的義務,自然也就沒有同儕與老師可以依附了。由此可知,累是一個缺乏依附連結的孩子,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空虛與孤寂。

他們不是什麼醜陋的怪物,鬼是空虛的生物,是悲傷的生物。

──竈門炭治郎,《鬼滅之刃》動畫第21集

依附的需求,並不會因為無法與人建立關係就不再嗡嗡作響。當一個孩子未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時,他們的情緒調適能力其實是比較差的。因為依附的本能,事實上就是為了喚起重要他人的安撫與支持。

在我的新書《找回100%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當中,我不斷地強調依附的重要性:透過依附,能夠讓我們找回安全感,而安全感,將能使我們心中複雜的負面情緒得到撫平。因此,這些未能得到情緒安撫的孩子,便比較有可能做出一些較為衝動、情緒化的行為。

而這些情緒化的行為,在Gottfredson與Hirschi於1990所延伸的自我控制理論當中,將之稱為「低自我控制」。根據譚子文與張楓明在2013年12月發表的研究指出,低自我控制,將導致青少年有較高的機會出現偏差行為。

為什麼這些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呢?其中有一個原因,正是因為低自我控制的孩子比較容易被同儕拒絕,難以與同儕維持良好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心理學家Chapple的研究發現,這些低自我控制、容易出現偏差行為的孩子,只能聚集在一起互相取暖。

事實上,這就是幫派形成的原因,他們沒辦法在所謂「正常」的社會下生存,但依附的本能卻又不會消失。所以他們只能尋找同樣在苦海中,對這個社會充滿怨懟的同夥們聚在一起,一起做出不被社會認可的「偏差行為」。

累,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他渴望能夠獲得羈絆、獲得愛,所以接受了鬼王無慘的血液,讓自己成為了鬼。再透過自己的力量,將其他比較弱的鬼納為扮家家酒式的家人,他將其中一隻鬼命名為爸爸,一隻鬼命名為媽媽,一隻鬼命名為姊姊……就這樣建立起了他心中虛擬的家庭。

未命名
Photo Credit: 《鬼滅之刃》
鬼中的大魔王:下弦之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