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會跨黨派共同「撐香港」:呼籲「超前部署」建立更完整庇護機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昶佐上一屆就在國會組成「台灣國會西藏連線」,協助在台藏人解決生活困難,現在要幫助香港人,他希望這屆立法院可以思考,機制上建立可以怎樣更完善。
中國13屆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昨天(28)日以2878:1票,表決通過港版《國安法》,引發台灣各界關注。今天上午立法院朝野黨團發表共同聲明聲援香港,聲明指出政府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有緊急危害之香港居民,應提供必要協助。
另外立法院跨黨派的48位立委也共同成立「台灣國會香港友好連線」,幾位立委和民間團體都指出,除了現在的專案小組和人道方案,台灣都應該思考如何針對所有受到中國壓迫的人,提供更完善的政治庇護機制。
48位跨黨派立委加入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籌組「台灣國會香港友好連線」,獲得48位跨黨派立委包括時代力量、台灣基進、民進黨、民眾黨、國民黨支持,29日在立法院舉行成立大會。擔任會長的林昶佐表示,希望這屆立委可以成為最支持香港的一屆。
擔任副會長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說,昨天中國通過港版《國安法》,這是對全世界民主國家的挑釁,因此各界如何以跨國、跨社會的連線來回應、反制中國的挑釁很重要。如果這些反制不夠,被視為「紙老虎」,未來恐怕也很難抵擋中國威權持續擴張,進一步滲透民主國家。
洪申翰也說,很多人昨天都說以後香港就會「不ㄧ樣」了,他要對台灣社會呼籲,就是因為如此,更需要思考未來台灣和香港社會、民間是怎樣的新關係,不只是針對抗爭群眾,還包括經貿、文化、能源等方面的交流,都可能會進入新局面。
「香港邊城青年」發言人KUMA對「連線」表達感謝,並以在台港人社群的身份提出幾點訴求,包括謹慎運用《港澳條例》相關條文、考慮擴大認定人道援助的範圍,並立即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則表示,目前行政院已成立專案小組處理港人居留、安置、照顧等實質救援行動,陸委會也將進行規劃與跨部會協調,台灣會盡最大的努力協助香港。
連線成員:林昶佐(無)、洪申翰(民)、蘇巧慧(民)、吳玉琴(民)、邱顯智(時)、王婉諭(時)、許智傑(民)、林楚茵(民)、鍾佳濱(民)、趙天麟(民)、陳柏惟(基進)、蔡易餘(民)、賴品妤(民)、王定宇(民)、林淑芬(民)、林俊憲(民)、周春米(民)、沈發惠(民)、李昆澤(民)、林宜瑾(民)、江永昌(民)、何志偉(民)、吳思瑤(民)、吳琪銘(民)、邱臣遠(眾)、邱泰源(民)、范雲(民)、徐志榮(國)、高嘉瑜(民)、張宏陸(民)、莊競程(民)、陳玉珍(國)、陳明文(民)、陳歐珀(民)、陳瑩(民)、黃秀芳(民)、廖國棟(國)、管碧玲(民)、趙正宇(無)、劉世芳(民)、蔡易餘(民)、鄭運鵬(民)、蔡適應(民)、鍾佳濱(民)、賴瑞隆(民)、羅致政(民)、羅美玲(民)、蘇治芬(民)
立委民團齊聲呼籲:「超前部署」完善機制
過去曾協助滯台藏人問題的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今天也出席成立大會,他表示,看到立法院踏出第一步,成立連線、發表宣言都是好的,但也不能忘記,現在香港人時刻都在面臨暴政攻擊以及政府對人權的侵害,包括民間團體在內,都該問自己:台灣還能多做什麼?對香港的救援工作何時才能上軌道?
施逸翔表示,作為人權團體,他完全同意就跨黨派共同建立最完善機制,中國過去不僅限於對香港的壓迫,像是新疆維吾爾族人、西藏等,未來只可能會影響更多人,而且不分任何種族、膚色。台權會認為長遠之計應該盡快通過適用所有人的《難民法》,建立完整庇護機制,有具體的評估標準,保護被中國壓迫的所有人。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也說,庇護機制應該具體明確。現在不管是德國、日本都對政治庇護已有清楚的法規依據、具體流程,設立清楚的法源也讓這些機制有具體法律效果,不會讓來尋求庇護的人處於不確定情況,呼籲立法院盡快討論《難民法》相關細節。
林昶佐上一屆就在國會組成「台灣國會西藏連線」,協助在台藏人解決生活困難,這一屆立法院的「新台灣國會西藏連線」在5月時組成,林昶佐今天表示,過去他協助救援藏人,現在要協助香港人,「變成我辦公室好像是難民救援區。」

林昶佐說,他之前和前立委蕭美琴就曾推出《難民法》,他希望這屆立法院可以思考,機制上建立可以怎樣更完善?對於所有需要政治庇護的人,台灣應該做怎樣的準備?現在流行「超前部署」,他要呼籲政府要盡快把這塊做好,包括過去由立委個別協助的個案,未來都能被納入。
另外立法院會今天稍早時也宣讀1份立法院朝野黨團共同聲明,除嚴厲譴責中國嚴重破壞港人治港承諾外,也要求政府應依港澳條例,提供港人必要協助。這份聲明經過昨(28)日下午協商,各黨團今天上午進行最後討論後,10時在立法院會時由院長游錫堃宣讀。
台灣國會朝野共同聲明如下:
一、 基於自由、民主、人權之普世價值,本院堅定支持香港人民捍衛民主自由價值的訴求,對於中國大陸略過香港立法會,逕為制定「香港版國安法」,嚴重破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變」之承諾,立法院朝野各黨團皆同表關切,並表示強烈遺憾及嚴厲譴責。各黨團支持港人的民主與自由及「雙普選」,與建立各界的溝通管道,以利迅速恢復香港的安定,俾利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二、 我國政府應依《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相關法規之規定,在兼顧國家安全前提下,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有緊急危害之香港居民提供必要的協助,並在既有的基礎上,積極完善及精進相關救援工作。此外,針對目前在臺就學、就業的香港人士,其有參與實體及線上聲援活動者,於返港後之人身安危,宜透過有關機構提供關懷並適時協助。
三、 本院將持續密切關注香港情勢後續發展,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的精神及規範,要求陸委會每季提出「香港特殊地位檢討報告」,評估香港政治、經濟、社會面向之獨立性。並因應時勢變化適時檢視《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相關規定,及監督政府相關部會實際執行情形;在此之前,行政院應積極落實「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不停止對於追求香港民主自由受到迫害的香港人依法應給予必要之協助,以具體的行動給予香港人民支持、關懷與協助。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楊士範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