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大不同:潛覓珊瑚——香港的海底森林

大自然大不同:潛覓珊瑚——香港的海底森林
這是珊瑚蟲孔口及孔口四周的觸手,這些觸手上長滿刺細胞來防禦及捕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亡羊補牢不一定未為晚矣,因為後來的彌補措施亦不能令已經消失的珊瑚重現。

文:劉善茗

圖:香港電台

有人說,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不過,位處亞熱帶地區的香港,交匯的不止文化,更包括海洋環境。香港大海在冬夏兩季受不同洋流影響,而西邊的河口環境和東邊的海洋性環境,亦標示著這彈丸之地存在截然不同的水文狀況。香港因此擁有十分獨特的海洋生態,為近6,000種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空間。

綿綿海岸線帶來生物多樣性

沿着香港這條達1,200公里的綿長海岸線,有着各式各樣的生境,為不同動植物提供合適的棲身之地。提到沿岸生境,大家可能會將想像限制於陸地上,舉出如紅樹林、岩岸、沙灘及泥灘等例子,忽略了海底的珊瑚群落。

01_石珊瑚有造礁功能,所組成的珊瑚群落是一種沿海生境。
石珊瑚有造礁功能,所組成的珊瑚群落是一種沿海生境。
02_珊瑚是一種動物,是由許多「珊瑚蟲」組成的群體,屬於刺胞動物。
珊瑚是一種動物,是由許多「珊瑚蟲」組成的群體,屬於刺胞動物。

顧名思義,珊瑚群落由珊瑚組成。而能夠形成群落的,大部分是被分類為造礁珊瑚的石珊瑚。與其他生境有些不同,珊瑚本身是一種動物。一般而言,牠們是由許多「珊瑚蟲」組成的群體,擁有碳酸鈣骨骼或骨針,屬於刺胞動物。珊瑚蟲外形像朵花,以上半身的孔口進食及排泄,並用孔口四周觸手上的刺細胞防禦及捕食。

04_這是珊瑚蟲孔口及孔口四周的觸手,這些觸手上長滿刺細胞來防禦及捕食。
這是珊瑚蟲孔口及孔口四周的觸手,這些觸手上長滿刺細胞來防禦及捕食。
05_這種海參會棲息在珊瑚上,屬於棘皮動物,同樣會用觸手濾食浮游生物。
這種海參會棲息在珊瑚上,屬於棘皮動物,同樣會用觸手濾食浮游生物。

珊瑚群落如陸上森林

前文提到,香港西面海域屬河口環境,靠近珠江口,導致水質較混濁、鹽份較低。水質問題加上冬天偏低的水溫,都令珊瑚較難在西面海域生長。因此,在香港水域內錄得的84種石珊瑚,多活在屬於海洋性環境、有天然屏障保護的東北面及東面水域,當中以東平洲為覆蓋率最高的區域之一。

珊瑚群落作為生境,就像陸上森林一樣,為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及覓食的地方。珊瑚群落內生機勃勃,今集紀錄片中,可以看到海葵、琵琶蝦和小丑魚等海洋動物,如何游走在這個海底森林之間,依群落而生。除了為海中生物提供一個「避風塘」外,與可抵禦風沙侵襲的林間一樣,珊瑚群落亦能抵擋風浪侵害,保護了我們的海岸。

03_奶嘴海葵是珊瑚的近親,同時與小丑魚是一對共生關係。
奶嘴海葵是珊瑚的近親,同時與小丑魚是一對共生關係。
09_珊瑚群落為包括琵琶蝦等海底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及覓食的地方。
珊瑚群落為包括琵琶蝦等海底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及覓食的地方。

因水質污染而消失的珊瑚群落



雖說香港東北海域適合珊瑚生長,但水質卻會隨時因我們稍一不慎而改變,令珊瑚群落快速消失,而且歸來無期。曾經擁有極高珊瑚覆蓋率的吐露港和赤門海峽,就是其中一個慘痛經歷。

研究資料顯示,吐露港及赤門海峽範圍的燈洲及扯?排一帶,在1980年時珊瑚覆蓋率分別高達七成及八成。然而隨著政府開始發展沙田及大埔新市鎮,吐露港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短短幾年間,兩地珊瑚覆蓋率跌至低於兩成。

數年的破壞,數以十年的代價

儘管政府在1986年開始吐露港行動計劃以改善水質,珊瑚群落依然沒有自然恢復。十多年過去,水質雖然改善,銳減的珊瑚群落卻未有自然恢復。其覆蓋率更持續下跌,2013年的最新調查顯示,兩地珊瑚覆蓋率分別只有0.6%及1.4%。



可以想像,擁有七至八成的珊瑚覆蓋率,大約等於潛進水中,放眼望去盡是一波又一波色彩繽紛的珊瑚海。然而,這片水域現在大概如經歷火災後的山頭一樣荒涼。為了恢復這一帶水域的珊瑚群落,香港有研究團隊以修復珊瑚碎片及培育珊瑚的方法,在研究中心育養牠們至適當大小後,再移植回大海中,希望能慢慢壯大珊瑚群落。

08_香港有研究團隊復修珊瑚碎片及培育珊瑚,經人工育養珊瑚至適當大小後,再移植回
香港有研究團隊修復珊瑚碎片及培育珊瑚,當育養至適當大小後,會移植回大海中。

復育經年 摧毀容易重建難

整個復育計劃早於十年前開始,但一切並不如想像中容易,而是充滿探索、經過無數失敗與試驗的過程。直到計劃進行約四年後,團隊才成功從蛋(即內含珊瑚卵子及精子的「配子束」)開始,培育出在回歸大海後依舊茁壯生長的珊瑚,去年牠更成熟到開始釋放自己的「配子束」。計劃在開始十年後,終能培育出得以完成生命周期一次的珊瑚。

06_這些橙色球狀體,是成熟珊瑚會釋放的「配子束」,內含卵子及精子。
這些橙色球狀體,是成熟珊瑚會釋放的「配子束」,內含卵子及精子。
07_「配子束」會在海中與其他「配子束」相遇,並進行體外受精
「配子束」在水中與其他「配子束」相遇、繁殖,希望以量取勝。

伴隨一些建築計劃而來的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傷害可以經年累月。亡羊補牢不一定未為晚矣,因為後來的彌補措施亦不能令已經消失的珊瑚重現。摧毀容易重建難,即使有人類的積極介入,也得花上數以十年計的時間摸索這條重建之路。當社會希望在發展與保育間取得平衡時,或許也要將這次經驗放進考慮,思索純粹只是提供補償以外的共存之道。

香港電台生態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逢星期日晚上8時30分於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5月31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