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事實上,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

《心流》:事實上,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五年前,我有了一個發現,接著傾盡了所有時間鑽研它,最後寫了這本書。我「發現」幸福不是突然發生的,它不是運氣好或隨機出現的,也不能用金錢購買或以權力換取。幸福無關乎外在條件。

事發當下的感受不見得全然愉快。那場畢生難忘的比賽中,游泳選手的肌肉痠痛無比、肺腑彷彿要撕裂了、身體疲憊到頭眼昏花,然而,這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掌控生命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候痛苦更是無法避免。但是長遠來看,這些經驗的累積可以產生一種駕馭感,或說是一種得以參與決定生命內容的感受,這大概就是我們可以想像最貼近幸福的感受了。

研究過程中,我嘗試去了解人們什麼時候最感幸福,並探索背後的原因。一開始,我找了數百位各行各業的專家,其中包括藝術家、運動員、音樂家、西洋棋手和外科醫生等,也就是那些大半時間都在從事他們熱愛的事的人。明白他們做這些事的感受後,我發展出一套以心流概念為基礎的最優體驗理論。心流,就是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這經驗是那麼的美好,以致於有人會為了擁有它不惜付出許多代價。

藉助這個理論模式,我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及世界各地的同儕,訪問了數千個形形色色的人。我們的結果指出,不論男女老少、不管來自什麼樣的文化,大家對最優體驗的描述都是一樣的。心流體驗不是上流社會或菁英人士的特權,韓國老嫗、泰國和印度的成年人、東京少年、美國納瓦荷族(Navajo)原住民的牧羊人、義大利阿爾卑斯山上的農夫、芝加哥裝配線上的工人談起最優經驗時,用的都是相同的語言。

最初的研究資料是面試和問卷而來的。為了提高精確性,我們發展出一種測量個人經驗品質的方法,叫做「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在為期一週的測試時間中,受測者會配戴一個電子呼叫器,並在呼叫器發出訊號時,寫下當時的心情和心裡想的事。我們利用無線訊號,每天不定時啟動這個呼叫器八次。一個星期結束後,受測者必須提供一份摘錄表,以事件來記錄描述他這段時間的生活。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世界各地收集了超過十萬份這樣的經驗紀錄,本書的結論就是以這些資料為依據完成的。

目前,這個從芝加哥大學開始的研究已經遍及全世界。在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日本及澳洲都有研究人員投入心流研究。芝加哥以外,最龐大的資料收集是在義大利米蘭大學的心理研究中心。不論是研究幸福、生活滿意度、內在動機的心理學家,或是冀望改善社會秩序混亂、疏離現象的社會學家,以及對集體亢奮與儀式有興趣的人類學家等,都認為心流概念對他們的研究有幫助。有人甚至試著要用心流去了解人類的演化或解釋宗教經驗。

心流不單只是個學術主題而已。首度發表的幾年後,這個理論就開始被應用在各種實際問題上。只要是與促進生活品質相關的議題,心流理論都派得上用場。它啟發了實驗性的學校課程、商業主管的訓練,以及休閒產品與服務的設計;也在臨床心理學、青少年犯罪的感化教育、養老院的活動規劃、博物館的展覽設計,以及殘障人士的職能治療上,提供了新的想法與措施。這些都是繼心流理論首次在學術期刊發表後的十多年來發生的事,種種跡象都顯示,它在未來幾年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繁體中文唯一全譯本)》,行路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譯者:張瓊懿

建基於十數萬筆經驗取樣研究,提出「心流」概念並以科學方法探索的開創之作。啟發心理學、神經醫學、社會學、運動學、人類學、宗教學……眾多研究,影響近四十年個人生活優化與文化建構的經典。

契克森米哈伊,被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汀・塞利格曼譽為全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領航者。40年前,他觀察到超過需求門檻以上的物質條件,再多也不會讓人感到快樂。於是,他開始研究擁有創造力或卓越表現的人們,像是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等,試圖理解是什麼驅使他們不以獲取名聲或財富為目的,而為生命意義與價值感行動。

研究中發現,當他們在從事為人稱頌的事務時,都進入了另一種現實,一種有別於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時間感、存在感皆彷彿暫時消失了,人們專注並從中獲得喜悅與滿足感,如同進入了一種「自動運轉」的模式中;這種體驗像是自動流發而來,故稱之「心流」。

在心流中,人們擁有最佳的內在感受。專注,讓他暫時忘卻其它事情,藉以建立意識秩序,自身技能與行動契機得以互相配合;而努力克服挑戰,更往往是最充滿樂趣之刻。

最美好的幸福時刻,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進而完成某件具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的時候;而真正能夠滿足人心的,是對自己的生命真實感到滿意。最優體驗需要個人的努力與創造力,以及隨時隨地掌控意識的能力。讓更多日常生活進入「心流」,你將擁有更快樂的人生。

1
Photo Credit: 行路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