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退出WHO各界罵聲連連,對台灣的國際地位又有什麼影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川普5月29日更正式宣布「全面終止與世衛的關係」,等於確定停止金援世衛。但無論是聯合國、歐盟還、各國領袖還是公衛學者、醫學專家,都不認同川普退出WHO的決定。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不滿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中就揚言暫停對WHO的金援,5月29日更正式宣布「全面終止與世衛的關係」,等於確定停止金援世衛。但無論是聯合國、歐盟、各國領袖還是公衛學者、醫學專家,都不認同川普退出WHO的決定,而台灣的國際地位則會受到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中央社)川普不滿WHO處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簡稱「武漢肺炎」)疫情的方式,近日指示暫停對WHO金援。有專家認為,縱然WHO有錯,但疫情當頭,這樣的舉措並不妥。川普指稱,WHO並未盡到基本責任,且必須為此負責。他批評,WHO呼應中國有關疫情的「不實訊息」,可能是導致疫情進一步擴大的原因。
WHO總部設於日內瓦,美國是最大資金來源國,2019年提供超過4億美元,約占該組織總預算的15%。如今川普宣布暫停對世衛援助,以下是各界反應。
跨國聯盟領袖
- 聯合國
疫情當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表示,目前不是減少世衛資源的時候,「現在是發揮團結精神的時候,國際社會要團結合作,遏止病毒並阻止其帶來嚴重後果」。
- 歐盟
歐洲聯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對美國決定中止援助世衛組織深為遺憾。他表示,疫情大流行的此刻,川普此舉不具正當性。
- 非洲聯盟
非洲聯盟委員會(African Union Commission)主席馬哈馬特(Moussa Faki Mahamat)表示,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川普暫停金援世衛的決定「讓人深感遺憾」,全世界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要仰仗世衛的領導來指引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因應對策。
各國官員
- 紐西蘭總理
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表示,此時「我們需要彼此分享資訊」,也需要獲取可信賴的建議,而世衛提供這類訊息。「我們將會持續支持(世衛),並繼續捐款。」
- 澳洲總理
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說,他理解川普對世衛的批評,但同時也強調,世衛作為一個組織,在包括太平洋地區在內的地方做了許多重要工作,澳洲跟世衛有密切的合作。他說,「我們不會不分好壞全盤拋棄」,但世衛並不能免於遭受批評、也不能不求改善。
- 俄羅斯外交部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雷雅布可夫(Sergei Ryabkov)說,川普的決定是自私的,會傷害世衛組織。值此疫情險峻當頭,許多國家指望世衛扮演領導角色。
- 德國官員
《中央社》報導,德國衛生部長史巴恩(Jens Spahn)表示,川普的決定「令人失望」,也是世界衛生的挫敗;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則在川普30宣布停止金援世衛後表示,不會出席川普主持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高峰會。
公衛、醫學專家
- 美國醫師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國醫師會會長哈里斯(Patrice Harris)形容川普此舉為「朝向錯誤方向的危險步驟,並不會讓對抗COVID-19變得更容易」,呼籲川普重新考慮。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enter for Health Security)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資深學者艾達佳(Amesh Adalja)表示,世衛確實有錯,也可能需要進行改革,但應等到疫情過去再推動相關工作。他說:「這些並非是全球疫情正夯時該做的事。」
- 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中央社》報導,醫學期刊《刺胳針》總編輯何頓(Richard Horton)認為,川普的決定「愚蠢又可怕」。「美國政府在人道緊急狀態之際,行事竟如此離經叛道。」
其他
-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委會主席
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眾議員恩格爾(Eliot Engel)表示,在這場越來越嚴重的危機中,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川普持續展現他的「政治劇本」,包括責怪世衛、責怪中國、責怪政治對手、責怪前朝政府等,這都是為了要轉移川普政府團隊處理疫情不力的焦點。至今已有數以千計的美國民眾不治。
- 倡議平價醫療的Protect Our Care
Protect Our Care主導人、曾任美國衛生部全球伊波拉疫情協調官的達赫(Leslie Dach)抨擊,川普只不過是想要藉由此舉來轉移外界對他淡化疫情嚴重性以及行政團隊面對疫情準備不周的注意力。
對台灣有何影響?
《中央社》報導,熟悉國際政治事務的民進黨立法委員羅致政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評估美國是目前唯一會退出WHO的國家,包括日本、澳洲等盟友都不會跟進。美方的決定勢必對台灣參與造成正負兼具的影響。
羅致政指出,對台灣的正面影響包括美國可能透過終止參與及金援,進一步對WHO施壓,要求改革制度、讓台灣充分參與。
另一方面,美國終止參與,台灣在WHO體制內的發聲管道和力道勢必受影響,尤其台灣目前仍需透過美國、日本等友好國家在WHO機制內取得國際公共衛生相關資訊。衡量諸多因素研判,台灣不會公開支持美方終止與WHO關係的決定。
至於美國是否可能另起爐灶,成立類似WHO的國際多邊公衛組織,羅致政認為,川普一向對多邊主義持懷疑態度,推斷美國未來較可能透過多重雙邊機制處理相關議題。此外,就算美國號召成立新組織,其他國家是否響應加入,仍是個問題。
延伸閱讀:
- 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即刻退出WHO:川普制裁中國,學者憂美中關係「無止盡惡化」
- 川普發信給譚德塞:30天內不改革,美國可能「永久終止」金援甚至退出WHO
- 「WHO最大金主」美國擬暫停提供資金給世衛,為何引起美國公衛學者反對?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修慧
核稿編輯:楊士範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