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失去的不是民主、自治,或抵抗的意志——香港正經歷第三次「心碎時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84年,在《聯合聲明》簽署之前,一群香港大學的學生給中國總理趙紫陽寄了一封信,詢問他們在移交後是否可以期待一個民主的香港。差不多在36年前的5月22日,他是這樣回覆的:“這是理所當然的。”自此,香港的民主運動就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碎。
文:Wilfred Chan(住在紐約,從事寫作、編輯的工作。在香港擔任過記者,報導過《雨傘運動》及有關的新聞)
(本文英文版5月23日原刊載於《The Nation》雜誌,經原作者授權在此刊載中文版。若欲閲讀原文,連結於此)
隨著中國準備立法將異見人士定為罪犯,香港人正面臨著一個黑暗的新時代。
在香港殖民統治結束23年後,中國政府宣布將對香港實施一項長期以來令人擔憂的「國家安全」法,實際上是要將異見人士入罪。國安法如何通過,就如同其內容一樣,令人震驚:該法律將由中國最高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單方面制定,而不是經過香港的立法機關。其實,香港的立法機關早已被親北京勢力所操縱。北京這個做法,是要宣示該法律是不可抗拒的,而且北京對香港及其人民擁有絕對的權力。
香港已失去一樣有巨大意義的東西。這東西不是民主,因為香港從未有民主;也不是自治,因為香港從未享有過完全的自治權。失去的,肯定不是抵抗的意志。在我撰寫本文時,社運人士已經計劃了一連串的大規模抗議活動,決心戰鬥到最後一刻。
失去的,就是以為香港的前途問題,仍然是「懸而未決」的那種想法。看起來,中國政府已有了答案,這答案標誌著一個抗爭失去目標的開始。
在短期內,香港人最擔心的是安全。接近北京的官員表示,該法律可能由中國國家安全部門執行,這個部門曾使未經審判的中國維權分子「被消失」而聞名。這將對香港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個城市不僅是民主運動人士的家園(也是近期工會運動迅速發展的地方),且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勞工組織和持不同政見者的避難所,還是保護在香港和跨境移民、難民、同性戀者、性工作者與其他群體的基地。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媒體,也將總部設在香港。
即使是近期,這些人都依然在香港相對地自由工作。他們能夠批評政府,而不必擔心政府的報復。但是,如果新的法律與內地的法律類似,那這段自由日子將很快過去。已經有香港人預見監控會增加,急著下載VPN、關掉他們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清理其公開個人資料,不留下任何政治反抗的痕跡。
這股危機並非空談,最近幾週,在新冠病毒疫情的掩蓋下,香港警察逮捕了數百名支持民主的抗議者,以及知名的社運人士,罪名包括從公眾地方行為不檢到違反防疫「限聚令」的措施。警察向報導示威的記者噴胡椒噴霧,迫使他們從馬路走上人行道,一位攝影記者說她被「嗆喉」。
在此之前的將近一年的抗議活動期間,有八千多人被捕,其中包括一個只有十歲的孩子(編按:事件發生於2019年9月21日,警方後來指該被捕少年13歲)。一些示威者後來指控,他們在拘留中遭受了酷刑和性侵害。
值得重申的是,香港抗議運動的核心「五大訴求」相當卑微。抗議運動由要求香港政府撤回了一個構思不當的引渡條例開始,該法案會使香港人被引渡到中國,受其不透明的法律制度審判。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動用警力鎮壓,反使抗議者凝聚力量,成為席捲全港的群眾運動。他們要求調查警察的暴力行為、要求政府停止將抗議活動定性為「暴動」(這使被捕示威者面臨暴動罪指控,可以受到長達10年監禁的懲罰)、對被拘留者特赦、以及實行北京早已承諾的自由選舉。
這些要求完全不激進。民意調查顯示,他們得到了決定性多數香港人的支持。這削弱了中共新版《國安法》的法理依據,即抗議運動是代表著分離主義甚至是恐怖主義。實際上,香港當前的危機完全是當局拒絕參與解決香港人關切的問題,反之鎮壓所造成的產物。
本來結果是可以截然不同的。1984年,英國和中國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兩國同意香港的「生活方式將維持50年不變」,而香港居民最終將選出自己的領導人。當年,許多香港民主運動人士對中國的情況深表同情,並熱情地說要將自由進步的價值觀帶入中國,這一渴望得到了中國最高層改革者的回應。1984年,在《聯合聲明》簽署之前,一群香港大學生給中國總理趙紫陽寄了一封信,詢問他們在移交後是否可以期待一個民主的香港。差不多在36年前的5月22日,他是這樣回覆的:「這是理所當然的。」
自此,香港就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心碎的民主運動。第一次是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發生的大屠殺。這一事件,基本上扼殺了中國民主運動以及和平示威者的生命。這種難以形容的暴力行為,使北京當局與香港受震驚的民主派人士之間,撕出一道大的裂痕,他們原來謹慎樂觀情緒被強烈的恐懼所取代。

第二次令人心碎的事件發生在2014年,香港民主人士數年來為爭取通過自由選舉改革方案的努力,以失敗告終。為了重新啟動改革進程,學運分子作了最後的努力,在香港政府總部附近發動了長達79天的大規模街頭佔領的「雨傘運動」。當局並未有讓步,反而以武力清除了佔領場地。運動的失敗,開啟了加速鎮壓的大門:在隨後的幾年中,運動的領導人被抓去坐牢,反對黨的議員被剝奪席位。出版了批評習近平書籍的小書商,甚至遭跨境帶走「被認罪」。所以,去(2019)年提出引渡條例,被視為是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現在正經歷第三次心碎。從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到引渡條例的路途上,不祥的訊號不斷,現在,「港版國安法」就是一個不能回頭的標點。從現在開始,香港示威者將不再只是組織反抗香港政府,甚至是要反抗中共本身。但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如何去做。
“港版國安法”的相關議題
- 2020-06-16 《國安法》來了,香港傳媒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 2020-06-12 香港戰狼化現象——雷鼎鳴睇死美國技窮的啟示
- 2020-06-09 我們失去的不是民主、自治,或抵抗的意志——香港正經歷第三次「心碎時刻」
- 2020-06-08 中共對港澳組織編制規格大提升,學者:凸顯對林鄭23條立法徹底無信心
- 2020-06-08 給那些被無力感吞噬的人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