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填海造陸」大夢背後,竟是柬埔寨因出口砂石而造成的生態災難

新加坡「填海造陸」大夢背後,竟是柬埔寨因出口砂石而造成的生態災難
Photo Credit : 衛城出版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專研柬埔寨砂石開採的地理學者勳伯格(Schoenberger),在「皇家地理學會」年會中嚴厲指出,大部分的柬埔寨砂石出口都是非法的,從新加坡的進口數據就能知道柬埔寨的資源正在快速地消失,而且很明顯的,一些與柬埔寨政府高層有良好關係的人從中賺取大量財富。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指出,2007至2016年間,新加坡一共從柬埔寨進口了市值七億五千兩百萬美元、七千兩百萬噸的砂石,然而柬埔寨官方登記的,卻只有五百萬美元,有超過七億四千萬的價值從中蒸發。

專研柬埔寨砂石開採的地理學者勳伯格(Schoenberger),在「皇家地理學會」年會中嚴厲指出,大部分的柬埔寨砂石出口都是非法的,從新加坡的進口數據就能知道柬埔寨的資源正在快速地消失,而且很明顯的,一些與柬埔寨政府高層有良好關係的人從中賺取大量財富。

勳伯格也認為,像新加坡這樣一個富國所擁有的土地擴張野心,卻是建立在使用相對較貧窮鄰國的自然資源,並且這個自然資源還不是可再生的,這樣的跨國砂石交易是充滿著社會不正義的掠奪行為。

面對「Mother Nature」的質疑,柬國政府將矛頭指向非法開採,撇清一切政府需要負擔的責任,聲稱毫不知情,且已經盡力清除國內一切非法開採活動,最後再將球丟給了新加坡政府。

然而,柬埔寨人權中心的報告卻再度披露柬國政府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禁止砂石開採,一方面又持續販賣開採牌照給業者,隨後再對他們開罰。「Mother Nature」指出,光是2015年,柬國政府就透過這樣的手法,包含牌照費、罰款等等,賺進了七百七十萬美元的收入。

與越南的情形相同,開採砂石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劫數,直接影響到柬埔寨當地人的生計。柬埔寨漁民抱怨,砂石業者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導致他們的魚蟹收成降低,抽砂船外洩的油污染也讓漁船的捕撈作業受到直接影響。《今日東協報》(ASEAN Today)採訪了一位西南方小島Koh Sralau 島的漁民,他過去每天捕蟹可以賺進五十元美金,但是自從砂石開採活動影響海洋生態後,魚蟹的捕獲量不斷下降,現在他每天賺不到十元美金。此外,《今日東協報》發現,水質汙染後造成的食安問題,讓鄰海居民的生活基本所需受到不小的影響,甚至能造成大規模的遷村。可議的是,這些進行抗議行動的柬埔寨人,有些竟然遭到政府的恐嚇或甚至逮補。

AP_110802018686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2011年8月2日資料圖片。挖泥船從柬埔寨達泰河河床挖沙石,村民表示,每天24小時的採礦作業破壞了魚類、螃蟹和龍蝦的生活環境,並侵蝕了河岸。

面對質疑,柬國礦物能源部的發言人只說,每個國家與機構都有不同的規則、不同的資料紀錄方式,所以他無從得知,究竟是聯合國的登記系統有錯,還是新加坡或柬埔寨的紀錄有誤,礦物能源部不宜對有關事務進行評論。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也再次跳針:「我國實行嚴格措施確保本地砂石供應商符合現有條例, 供應商必須持有從獲准地區採砂石、遵守採購地環境保護法律,及擁有合法砂石出口准證等相關文件。」

Mother Nature 於是發起連署,製造輿論壓力,要求柬埔寨政府確實禁止砂石開採,他們要新加坡政府知道,新加坡做為區域的砂石進口中心,直接影響了柬埔寨人民的生活環境。此舉雖然沒有撼動新加坡政府,但是柬埔寨政府宣布了基於環境保護原因,決定全面禁止出口砂石。

柬埔寨發佈禁令的消息一出,引起許多人在網路上發表看法,但幾乎無法見到新加坡網友譴責新加坡政府,反而大多將責任歸於柬埔寨,譏諷柬埔寨想靠禁令威脅新加坡,抑或是坐地起價。不少網友認為新加坡並不是「偷走」柬埔寨的砂,而是正大光明用錢買來的。其中有一個網民留言寫道:「如果柬埔寨的砂石賣到了很好的價錢,我不明白為何不值得他們犧牲一點海岸生態呢?」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新加坡人都這樣想,不過,這則留言清楚反映了新加坡社會中主流的意識形態:在國家利益面前,小國(或貧窮國家)沒有本錢去為了那些枝微末節的小事而阻礙任何發展國家的機會。

延伸閱讀:

書籍介紹

走入亞細安:臺灣青年在東南亞國家的第一手觀察報導》,衛城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

作者:林佳禾、胡慕情、郭育安、游婉琪、萬宗綸、賴奕諭

用記者的眼、人類學者的心、地理學家的魂
認識我們從未真正理解的東南亞
過去的南向,是投資者尋找商機、謀求生存活路的經濟戰略
新世代的南向,是以更寬廣的角度,誠心探索、建立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我們與東南亞的距離

說起東南亞,過去許多人想到的不外是投資經貿的新市場,或是充斥動亂、貧困、社會內部歧異紛雜等既定印象。然而在新移民與移工大量加入臺灣島嶼社會、經歷多元文化洗禮的我們,如何突破刻板印象,採取持平的角度認識東南亞,甚至發展出不同於以往的互動關係?

本書六位身分、研究背景各異的作者,他們或許非「南向」的先行者,卻是抱持著想要真正認識某個邊陲部落,或是挖掘社會議題、關心人權與環境的態度,身體力行在東南亞蹲點做採訪或田野調查。在他們的研究報導中,可以看到許多以往被忽視的議題故事:

  • 中國因素:中國的投資計畫,為馬來西亞帶來哪些政治、經濟的影響?
  • 填海造陸:新加坡擴張國土的野心,造成哪些跨國界的環境威脅?
  • 原住民族:多島、多語、多民族的菲律賓,怎麼共同面對現代的開發課題?
  • 邊陲發展:台塑在越南中部設廠,如何影響當地漁民與漁村的處境?
  • 世界遺產:從馬來西亞喬治市的燕窩產業,反思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
(衛城)走入亞細安__立體書封(300dpi)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