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距離台灣極近的琉球離島,同樣須面對類似的觀光發展難題,宮古島與馬祖列島頗有相似之處,兩座相隔極近的機場,造價頗高的跨海大橋,都是爭取得來的大型基礎建設。
自從國境封鎖,大推離島觀光以來,國旅暑假旺季的「報復性出遊」就頻頻躍上新聞版面,但在擁擠人潮的背後,也浮現或突顯出離島發展的許多問題。
而琉球受到許多國人喜愛,過去便是台灣人的旅遊勝地,更成國旅的強勁對手,相信琉球的離島觀光亦有值得借鏡之處。
琉球的離島:八重山群島與宮古群島
琉球群島灑落太平洋,沖繩本島類似於台灣本島,是一個生活機能齊備的生活圈,但西南方更近台灣的八重山群島與宮古群島則如同台灣三大離島,自成另一天地。
其中八重山群島中的石垣島與宮古群島中的宮古島皆為該群島的核心島嶼。石垣島其實近似於澎湖本島與澎湖群島的地位,是八重山群島的交通樞紐。無論是返鄉或出外,八重山群島的小離島居民都須先至石垣島,再往外輻射而出。
至於宮古群島中的宮古島,擁有宮古空港與下地島空港兩座相鄰極近的機場,並擁有多座跨海大橋,與已有南北竿毗鄰機場及籌建跨海大橋的馬祖亦有濃濃的「既視感」,恰好又可成一組對照。
不只碧海藍天的石垣島
石垣島為沖繩縣僅次於沖繩本島、西表島的第三大島,行政區劃全劃屬石垣市,八重山群島離島航線也都從石垣離島碼頭發船。
石垣島最知名的景點為「川平灣」,海灣不大但水質清澈、沙粒細緻,配上石垣島的湛藍天空,琉球就是有種讓人心情閒適的魅力!

除在沙灘漫步外,還可搭玻璃船出海,玻璃船會繞一小段海灣讓遊客觀賞海底珊瑚、小丑魚等。附近還設有黑珍珠專賣店,讓名產珍珠結合其發祥地川平灣行銷。
此外,石垣島的「八重山博物館」雖為小型博物館,主要陳列八重山群島的船舶、陶漆器、織品美術工藝與當地民俗歷史等等。
但文宣上也極富企圖心地有石垣市文化遺產導遊地圖多種語文版,介紹為數不少的石垣市文化遺產,讓我得知石垣島等八重山群島尚未被琉球王國征服前,彼此征戰的史實。博物館外還有座2003年的人頭稅廢止百年紀念碑,在在顯示八重山群島不同的歷史脈絡。
位在石垣島西部的「八重山民俗村」則展現八重山風土民情,擁有自市區遷建保存的石垣島古厝豪宅,傳統建築內除琉球獅鎮守的紅瓦飛簷外,還提供琉球專屬「三線」演奏及琉服體驗。
當然,「限定版」的石垣島專屬商品更不可或缺。「石垣牛」名聞遐邇,饕客不遠千里品嘗,早是遊客最愛。「石垣島辣油」更取自石垣島的特色食材,堅持錄用當地人採小規模製作,成為離島的傳奇,故事還翻拍為電影《企鵝夫婦》。
「琉球真珠」即石垣島專屬黑蝶珍珠,則是在石垣島不斷開發研究,配合當地海水溫差,才得以成功達成人工養殖培育,成為石垣島特色商品,甚至還客製化推出石垣空港的「空港限定款」飾品。
亦須景點與商品「分流」的台灣離島
但台灣的離島中,若以石垣島的對照組澎湖本島來看,一般還是以海上活動為觀光主軸。靠海吃海無可厚非,但普遍缺乏碧海藍天外的文化景點,如澎湖雖說也有「澎湖生活博物館」,但國人在澎湖的國旅安排絕對罕見其蹤。
如此,既無法達到「景點分流」的效果。同時也不能忽視大批人潮瞬間湧入,環境乘載是否足堪負荷的實務問題。
其次是台灣離島略為缺乏「限定」的魅力,尤其石垣島的三大專屬商品皆非一朝一夕可成。台灣離島等景點常為人所詬病的便是商品大同小異,若地方政府或商家炒短線,不願費心增加附加價值,將商品「分流」,又怎能吸納各種層面的顧客群。
交通是離島發展的重中之重
台灣三大離島中,澎湖早有連接白沙島與西嶼島的「澎湖跨海大橋」,金門跨越大金門(金門島)與小金門(烈嶼)的「金門大橋」,預計於2021年完工。馬祖規劃建設的「南北竿島跨海大橋」,2019年連江縣政府也向交通部公路總局簽訂委託代辦綜合規劃協議書。
毋庸置疑,交通是島嶼發展的重中之重,無論是聯外或內部皆是如此。就島內聯繫而言,其中尤以跨海大橋影響離島最甚。
順道一提,基隆市和平島也有超近的跨海大橋「和平橋」,還是台灣首座跨海大橋,前身則是清代在本島與和平島間以舢舨並排,鋪設木板而成的「社寮浮橋」,讓「兩岸」商貨往來大為便捷。
橋樑即景點的宮古島
而琉球的離島宮古群島島嶼間同樣較為破碎,卻能將人造景點如跨海大橋等結合地方人文環境走出另一條路。
宮古島與周邊小島皆屬「宮古島市」,產業以甘蔗、芒果與海灘之觀光業為主,2007年並與基隆市締結姊妹市。
但宮古島的位置略顯尷尬,不似沖繩本島靠近日本四島,又不如石垣島靠近台灣,使觀光發展難度較大,卻因此保留更為秀麗的風光。
如「與那霸前濱海灘」,個人評為琉球最美海灘,沒有之一。由於宮古島不如石垣島、西表島雖是小島,卻有山岳大川。其地勢平緩,海面無陸地沖刷沉積物,致使海水清澈透亮,寶亮湛藍,耀眼非凡,擁有鼎鼎大名的「宮古藍」封號。
不過宮古島的人文史蹟略少,地方政府卻反從歷史取材打造景點,這便是「上野德國文化村」。
此地源自一段與德國的因緣,原來1873年時,德國商船觸礁,船員遭宮古島居民所救且妥善對待,德皇威廉一世感念恩德,特派軍艦重返宮古島立「博愛紀念碑」。1987年宮古島藉此發想為「上野德國文化村」,將德國文化移植琉球宮古島。
文化村佔地頗大,內有複製馬克斯堡造型的「博愛紀念館」與呈現德國童話世界的「孩童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即德國中世紀時代的食衣住行文化,與騎士及柏林圍牆等介紹。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