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想列為恐怖組織的「Antifa」是什麼?美國Antifa沉睡多年,為何甦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ntifa」是「反法西斯主義(anti-fascist)」的縮寫,是因應極右派崛起而生。Antifa份子也許各有不同的政治背景,但大多反威權、反歧視,不少人也有反政府傾向。和傳統左派不同,他們不介意使用破壞財產之類的激烈手段。
美國近日發生多場激烈示威,起因是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在拘捕過程中遭警察壓頸過久致死。美國總統川普沒有安撫群眾反應,而是指責民主黨籍地方首長不夠強硬、極左派份子煽動暴力抗爭,並宣稱要將「Antifa」列入恐怖組織名單。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ill be designating ANTIFA as a Terrorist Organization.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May 31, 2020
然而,川普這項宣言會遇上兩個困難。首先,法學專家指出,川普沒有權力將任何國內組織列為恐怖組織;此外,「Antifa」其實不能算是一個組織。
什麼是「Antifa」?
「Antifa」是「反法西斯主義」(anti-fascist)的縮寫,發音近似「安提法」,是一種思想,不是實體組織。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Antifa份子的政治立場左傾,且通常是極左,但不尊崇民主黨的政治領綱;有些Antifa份子會定期聚會,但他們沒有正式領導者或總部,組織鬆散。Antifa份子沒有特定的刻板印象,但自川普上台後,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
《英國廣播公司》(BBC)自2017年起開始觀察「Antifa」,並做過多篇報導。據《BBC》新聞網站分析,大多數Antifa份子反對所有形式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而川普的國家主義和反移民思想,更是他們強烈反對的政策。報導也強調,Antifa的重點在於對抗極右翼的意識形態,而非推廣左傾政策。
Antifa的行為策略
《BBC》指出,「Antifa份子是反政府和反資本主義。他們秉持的方法論,比主流左派思想,更接近無政府主義。」
Antifa希望能阻礙極右翼份子的活動或宣傳,會在右翼遊行現場與右派人士對峙,以呼喊、人牆等方式阻撓活動,更極端者可能攜帶武器。另外,Antifa份子也懂得利用網路,例如肉搜對手的個人資訊、暴露對方的極端言論,因而丟失工作等。
和傳統左翼不同,Antifa份子不追求透過選舉和立法等方式促進權益,也不排除使用較激進的方式,例如破壞財產或肢體暴力。不過,《BBC》電台採訪到的Antifa份子強調,他們譴責暴力,若做出相關行為,那是「自衛」的一種方式。

Antifa的「群(bloc)」
《BBC》電台報導指出,Antifa份子經常穿著黑色衣服,戴口罩或頭盔,避免被敵對組織或警方辨識;他們以黑衣作為暗號,方便他們在移動時看起來只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團體。這個方式稱為「黑群」戰術,近期最廣泛應用的例子,是在香港反送中的示威活動。
《BBC》電台訪問到的Antifa團體表示,他們還有一個「點心群」(snack bloc),專門負責在示威現場為夥伴補給糧食和水。
Antifa的起源和復甦
如同極右翼份子,極左的Antifa成員在全世界各有歸屬的小團體,在美國、英國和德國最活躍。歐洲地區的Antifa在1920年代興起,對抗法西斯主義;1932年,德國的激進Antifa份子集結,抵抗納粹快速崛起,但隨著希特勒全面控制議會,Antifa團體分崩離析,直到柏林圍牆倒塌後,新納粹組織抬頭,德國的Antifa應形勢而重生。

美國的Antifa始於1980年代,當時是為了反種族主義。2000年代初,Antifa在美國幾乎處於休眠狀態,直到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美國的Antifa又開始復甦。
美國反法西斯和支持無政府主義的新聞網站《It's Going Down》其中一位站長安德森(James Anderson)表示,2015年成立網站之初,每日點擊數僅約約300次,至2017年8月中旬,已上升至每日1萬至2萬次。不過,仍然很難估算Antifa份子實際數量,因為全美各分支團體之間的相關性不高,若有連結也是地下化,活動主要透過網路論壇Reddit、或社群平台如推特和臉書來動員。
奧勒岡州一個Antifa地下團體對《BBC》電台表示,在川普政府中看到了正在蔓延的威權主義,他們希望推動一個「能將我們和川普政策完全隔絕」的運動,「不僅是抵抗聯邦政府,而是抵制所有可能導致法西斯主義的行動」。
川普上任後的Antifa
川普就職典禮時,Antifa份子就有發動示威;上任後,不少右翼場合都出現Antifa份子身影,不過雙方衝突場面都還在可控制範圍,直到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事件。

2017年8月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當地議會打算拆除南北戰爭中支持奴隸制的南軍將領李將軍(Robert Edward Lee)雕像,引發保守派人士不滿。極右翼團體發動「團結右翼」(Unite the Right)活動,在該月12日聚集示威,當中有不少白人至上主義份子、新納粹主義者和3K黨支持者,亦有Antifa份子出場與他們對抗。過程中,一輛汽車高速撞向人群,造成1死、至少19傷,事後調查發現為極右翼份子所為。
川普在第一時間譴責「多方暴力」,沒有明確指出當中的種族主義者,使他受到巨大批評;對照其他同黨政治人物,共和黨籍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重量級大佬麥肯(John McCain)都敢表態,事件責任在於「白人至上主義者」,賈德納更呼籲川普應直接點名白人至上主義者該負責。
Mr. President - we must call evil by its name. These were white supremacists and this was domestic terrorism. https://t.co/PaPNiPPAoW
— Cory Gardner (@SenCoryGardner) August 12, 2017
此後,極右翼和Antifa的衝突越來越頻繁,川普也不止一次表態欲將Antifa列為恐怖組織。《BBC》報導,去年8月,奧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的極左派和極右派發生衝突,川普在推特上宣稱「認真考慮將Antifa列為恐怖組織,嚴密監控波特蘭中,希望波特蘭市長能把他的工作做好。」
川普能把Antifa列為恐怖組織嗎?
“佛洛伊德事件”的相關議題
- 2020-06-04 佛洛伊德之死:揭開美國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種族分歧」
- 2020-06-03 回應佛洛伊德之死,PS5遊戲發表會延期、音樂界斷電1天「讓更重要的聲音被聽見」
- 2020-06-02 川普想列為恐怖組織的「Antifa」是什麼?美國Antifa沉睡多年,為何甦醒
- 2020-06-01 美國52年來最大種族紛爭:川普地下堡壘避難、紐約市長女兒被捕
- 2020-06-01 「警察加入我們!」全美抗爭漏網鏡頭,「單膝跪地」的意義不只一種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