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大不同:去留.鳥斷——小小腦袋的大學問

大自然大不同:去留.鳥斷——小小腦袋的大學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自然大不同》〈去留。鳥斷〉生活片段中可見雀鳥的聰穎。用聰慧來形容也許過於以人為中心。若採用鳥類觀察筆記《鳥的天賦》中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雀鳥有驚人的學習力,也擁有一定程度的心智能力。

文:劉善茗
圖:香港電台

香港,可以說是觀鳥者的天堂。在世界地圖上連名字都大過標示點的小小都市,紀錄了超過530種鳥類,相當於全中國野鳥數目的三分之一。數量之多,有賴地利之勢。位處中國東南沿岸的此城,同時亦坐落於「東亞——澳大利亞飛行路線」上,是鳥類遷徙的重要中途站之一。每年有不少候鳥會在香港補給或渡冬,令每年9月至翌年5月成為香港最佳觀鳥季節。

05_全港超過530種鳥類當中,有約五分一屬留鳥。這隻是綠翅短腳鵯,是拍攝林區中
全港超過530種鳥類當中,有約五分一屬留鳥。這隻是綠翅短腳鵯,是拍攝林區中比較近期的留鳥。

本地候鳥、留鳥與遷徙鳥

說起雀鳥分類,以其棲息生境進行分類,是其中一種方法。例如,主要在樹林中生活的是為林鳥;而多在濕地出沒的則為濕地鳥。此外,我們亦可從雀鳥的遷徙習性中,將牠們分為留鳥、候鳥和遷徙鳥。

在香港,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鳥類,可被界定為全年在本地逗留及繁殖的「留鳥」。「留鳥」的例子包括:小白鷺、俗稱相思的暗綠繡眼鳥,以及在市區常見的麻雀。

03_同樣是留鳥的小白鷺,在求偶時節會長出美麗的飾羽吸引異性。
同樣是留鳥的小白鷺,在求偶時節會長出美麗的飾羽吸引異性。
01_俗稱相思的暗綠繡眼鳥,是香港的留鳥,全年在本地逗留及繁殖。
俗稱相思的暗綠繡眼鳥,是香港的留鳥,全年在本地逗留及繁殖。
02_香港常見的麻雀亦是留鳥的一種。強大的適應力令我們得以在城市每個角落看到牠們
香港常見的麻雀亦是留鳥的一種。強大的適應力令我們得以在城市每個角落看到牠們的蹤影。

至於會循遷徙航道飛行的候鳥,亦可分冬夏兩種。「冬候鳥」在冬天來臨前,飛至南方渡冬,再在翌年春暖時回北方繁殖,例如蒼鷺、白鷺和黑臉琵鷺等鷺鳥群。至於燕鷗等「夏候鳥」,則一般在香港繁殖後到南方過冬。

04_黑臉琵鷺是香港的冬候鳥之一,牠們會飛到南方過冬,待春暖花開時再回北方繁衍。
黑臉琵鷺是香港的冬候鳥之一,牠們會飛到南方過冬,待春暖花開時再回北方繁衍。
09_船隻後的餘波附近有着點點白點,牠們其實是鷺鳥群。緊隨船尾的牠們,到底有何目
船隻後的餘波附近有着點點白點,牠們其實是鷺鳥群。緊隨船尾的牠們,到底有何目的?

香港亦有不少只在春秋兩季短期逗留香港的「遷徙鳥」,品種包括赤腹鷹、勺嘴鷸和紅尾伯勞。

心智能力驚人的鳥類

《大自然大不同》〈去留。鳥斷〉紀錄了部分上述提到的留鳥及候鳥的的覓食手段、求偶方法以及教育過程。事實上,從這些生活片段中可見雀鳥的聰穎。用聰慧來形容也許過於以人為中心。若採用鳥類觀察筆記《鳥的天賦》中的更準確說法,應該是雀鳥有驚人的學習力,也擁有一定程度的心智能力。

輕細的腦袋有着靈光的腦筋

就像和女巫交易,以聲音換取一對腿的美人魚,鳥類為了翱翔天空,在演化過程中亦放棄了很多東西。為了變得更輕盈,牠們精簡了骨架,大部分骨骼變成中空,亦進化出鳥啄代嘴,甚至縮小或簡化內臟和腦袋。

以往科學家認為,脊椎動物的腦袋與智商成正比。由於鳥類的腦袋細小,牠們曾經有頗長時間被認為是認知能力低的動物。然而,最新研究開始以神經元的數量來評估智力。研究人員指出,鳥類腦內的神經元數目多,密度與靈長類很接近,當中以鴉科和鸚鵡的神經元更多。結果顯示某幾科的鳥兒擁有很高的計算能力,可以展現出複雜行為和認知能力。

跟着同類學習過日子

雀鳥的認知力可見於牠們的學習能力。從高唱多曲到使用工具,也是鳥兒在不斷從錯誤中練習的過程裡,多番累積經驗後習得的技能。

例如,《鳥的天賦》內提過的研究顯示,年幼的烏鴉需要待在父母身邊一段日子,才能做出比較複雜的工具,而且學習過程依舊充滿挫折。鳥兒會鳴叫是本能,但能夠唱出不同曲調來求偶或宣示地盤,就需要體驗漫長的學習過程。幼鳥先聆聽成鳥的曲子,然後自行探索及練習,再不斷精進技巧。鳥類專家形容這個過程如同兒童學習樂器一樣。

08_在灰背燕尾幼鳥學會捕獵食物前,母鳥會向其餵食,同時教會幼鳥其他生存技能。
在灰背燕尾幼鳥學會捕獵食物前,母鳥會向其餵食,同時教會幼鳥其他生存技能。
07_叉尾太陽鳥以花蜜為食,牠有着又彎曲又長的尖咀,加上獨特的盤旋動作,有助吸食
叉尾太陽鳥以花蜜為食,牠有着又彎曲又長的尖咀,加上獨特的盤旋動作,有助吸食花蜜。
06_橙腹葉鵯是雜食性林鳥,根據資料,牠在八十年代成為拍攝林區的留鳥,擅於模仿其
橙腹葉鵯是雜食性林鳥,根據資料,牠在八十年代成為拍攝林區的留鳥,擅於模仿其他雀鳥唱歌。

學會以謙虛看待世界

我們以往的誤解,很大程度源於我們以自己大腦作比較,因雀鳥的腦部結構異於哺乳類而產生偏見。不過,近年的實驗證明,鳥類腦袋中用作連接不同區域的神經迴路,和哺乳類的腦子相同。換言之,儘管兩者處理訊息的方法不同,運算結果卻相似。

對於鳥類為何如此聰明的原因,科學家們尚未完全找到答案。然而,光是這個對鳥類的多年誤解,也教曉我們人類,要以謙卑尊重的態度看待大自然。

香港電台生態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逢星期日晚上8時30分於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6月7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延伸閱讀:

  • 《鳥的天賦》,作者:珍妮佛.艾克曼;譯者:蕭寶森;出版: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6年12月10日
  • 《香港及華南鳥類》,作者:尹璉、費嘉倫、林超英;出版:香港觀鳥會(2017年3月);出版日期:2008年7月(第八版第二次修訂)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