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態不夠,「打開錢包」!美國消費者期望品牌對種族衝突採取具體行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week引述業界人士的說法,重要的不只是打開錢包,而是明確行動。回到前面引述的圖片中所說,消費者對品牌有所期待,而且希望品牌「明確說明到底什麼地方有問題,什麼必須改變,以及關於這件事到底會做什麼」。
文:Jacqueline Lai
美國黑人遭受警方暴力的議題延燒中,參考業界雜誌Adweek和其他資料整理了相關的觀點:
Adweek說,2014年,密蘇里州少年Michael Brown被警察槍殺後,催生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運動。同年稍晚,紐約人Eric Garner被警察壓制後,在錄影中錄到他說了11次「我不能呼吸」後死亡的影片也在網站上流傳。但當時,很少公司大聲疾呼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
2020年3月13日,警察偵查毒販過程中誤入黑人女性Breonna Taylor的家,Taylor的男友驚覺有人侵入開槍,警察回擊時殺死Taylor。5月28日,黑人George Floyd被指控使用偽幣,被警察逮捕後壓制多次說「無法呼吸」後死亡。之後三天,跨性別者Tony McDade在據說剛尋仇完後被警察槍殺在某個黑人聚集的大院前。 Floyd、Taylor和McDade ,以及後來又發現的Ahmaud Arbery案(2020年2月23日,25歲少年Arbery在跑步時被一對在車上的父子射殺,但檢警遲遲不起訴,直到5月16日關於此案發生現場的監視器影片被上網流傳)成為新一波抗議者抗議系統性不公的證明。暴力抗議延燒美國國內與國外。而且,這次,許多大品牌公開立場,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
年輕一代對品牌期望增加,希望品牌承擔責任
2014年到2018年,發生了什麼事呢?Adweek引述業界人士的說法,首先提到的是「年輕一代對品牌期望增加」,「希望品牌承擔責任」。
當人們轉向品牌尋求領導,他們對於只是看到品牌推文並不滿意
但,品牌只發文或推出廣告表態絕對不夠,消費者現在希望看到品牌不止講講漂亮的話,宣示立場。而且要「打開錢包」。
迪士尼在推特上發了文宣示「我們反對種族主義。我們代表包容性。我們與我們的黑人員工、故事家、創作者和整個黑人社群站在一起。我們必須團結並發聲」。獲得的回應,是「打開錢包」,以及下面的圖片:
A statement from [Brand]® pic.twitter.com/XT9tXF9hvz
— Chris Franklin (@Campster) May 31, 2020
網路上,許多人對品牌分享這張黑白圖片,文字寫道:
我們[品牌]承諾對抗不公義,因此在推特貼出影像,表達我們對抗不公義的承諾。
為達上述目的,我們獻上莊嚴的黑底白字.jpeg,表達對黑人社群模糊的支持,但我們會默默逃避明確說明到底什麼地方有問題,什麼必須改變,以及我們關於這件事到底會做什麼。特別如果「品牌」在這類議題上特別有罪或加重了議題。
我們希望這個行動能鼓勵你正面看待[品牌],而且是在,你知道,對我們沒有任何期待的狀況下。
[品牌]®
你知道是誰
只表態不夠
就如同上面那張圖片所描述的,品牌只在社群媒體上放放黑底白字或白底黑字圖片或影片表態絕對不夠誠意。Nike在2019年支持早就因為對黑人遭受警察暴力表態的美式足球員Colin Kaepernick,也很快推出了表態影片:
但美國著名影響者,也是老廣告人的Cindy Gallop的回應是:嘿,Nike,「別假裝美國沒有問題」——你們這家靠著黑人運動員和消費者賺幾十億的公司,高階領導團隊中一個黑人也沒有。改變這件事!
網路上這則於5月30日上傳的芝加哥地區暴亂影片中,則可見到暴亂者打破Nike商店,開心地抱著Nike商品跑出店外。Nike的 「Don’t sit back and be silent.」是不是被錯誤詮釋了?還是其實它並非在這個議題上最受尊重的品牌?
「打開錢包」的品牌
除了在社群媒體一片只是動動嘴皮子口頭支持的品牌發文,的確看到「打開錢包」的品牌,Adweek介紹了下面的兩個品牌:
YouTube承諾「對抗種族主義與暴力」,將捐贈100萬美元支持對社會不正義有所行動的努力。
高級化妝品牌Glossier也承諾捐出100萬美元,一半給包含「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組織,一半支持黑人成為美容業主。
Adweek引述業界人士的說法,重要的不只是打開錢包,而是明確行動。回到前面引述的圖片中所說,消費者對品牌有所期待,而且希望品牌「明確說明到底什麼地方有問題,什麼必須改變,以及關於這件事到底會做什麼」。Adweek在上一篇文章推出的次日,檢討廣告創意公司本身的角色,以及能做什麼。並引述業界人士的下列回應:
某位匿名(應是黑膚或棕膚族裔者)說:「我們已經對同情很厭煩,為我們感覺難過不會幫助改變我們想要找到的事」。其他引言則說:廣告公司和品牌不該「把這當行銷機會來利用」,也不該「因為這議題有力量就要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因為這是跟真正的人的生命有關,而且是人們一出生就面對的議題」,「廣告創意公司現在對客戶最好的服務不是客戶能『說什麼』,而是『該說什麼』以及『如何善用他們的聲量和資源在此時真的讓事情改變』。」
畢竟,這一次,漫天烽火已經燃起,看來不會輕易熄滅。
參考:Adweek雜誌持續追蹤在這波種族暴動危機中不只發文,還有具體行動,特別是「打開錢包」致力彌平社會不公的品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
漫畫設計:劉若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