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小說家郭強生的尋琴/情之路:50歲後需要的不是愛,而是情

小說家郭強生的尋琴/情之路:50歲後需要的不是愛,而是情
Photo Credit: 日日寫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50之後,對郭強生而言,能陪伴自己的人,是在關鍵時刻可以信任的人,這遠比朝夕依偎的甜蜜更重要。「50歲之後的我,要的是情。」他說。「情跟愛還是有些不同的。愛是動詞,但情是一種狀態。愛這個動作可以停止,但情是切不斷的。」

文:馬千惠|攝影:日日寫真

編按:你的心中,是否有些埋得很深的秘密?無論是夫妻、家人、職場、友誼關係,有些沒說出的事,如何影響你?郭強生今(2020)年4月出版了小說新作《尋琴者》,主人翁的尋琴之路,琴亦為情,成為了面對過往秘密的旅程。中年後,讓我們學著與秘密共處。在藏與不藏之間,看見真的自己。

每個人生命裡多少都有秘密。秘密,是專屬於自己想面對、或不想面對的事物。來到中年,如何與自己的秘密共處,或是和解?

寫完《人生私散文》三部曲,文壇中生代重量級作家郭強生的上一本小說是5年前的《斷代》。這次他帶來小說新作《尋琴者》。故事圍繞著一架鋼琴,每個角色都將自己的秘密寄託其中:有老年喪偶的成功商人,說不出口與少妻婚姻中的秘密;為亡妻鋼琴調音的中年調音師,音樂天分被埋沒,說不出口自己曾經懷有演奏家夢想的秘密。這2人的相遇,揭開與那架鋼琴相關其他人,各自壓抑的感情曲折……

50歲之後,看待很多事物的方式更通透。因此《尋琴者》裡的情愛,也更加深沉。琴亦為情,主人翁的尋琴之路,成為了面對過往秘密的旅程。

每個人都有秘密,不要讓心裡的結過不去

郭強生自承這幾年的寫作,都在處理這個主題。重回文壇的第一本小說,他在扉頁上寫下:如果不能面對悲傷的真相,快樂都是假的。

「換句話說,你要怎麼去觀看,去處理這些秘密,這是每個人的智慧與修為。」畢竟,面對秘密,不是只有揭發,更該去了解背後的成因。「然而,膚淺的媒體文化鼓勵大眾去揭發別人,爆別人的料,反而從看不見自己被哪些秘密綑縛。」

郭強生曾在《何不認真來悲傷》中,嘗試去探觸家人間彼此說不出口的創痛,不是為了揭發或控訴,而是為了理解。而這回在《尋琴者》中,他面對了人生中另一個他曾經不想面對的秘密:為什麼曾經有13年沒有創作?因為覺得那些年的自己過得很糟,他說。

「我理解被秘密壓抑綑綁的滋味,但藉著書寫,我轉化了這些秘密,結果得到了許多讀者共鳴。面對了自己,才有辦法療癒別人。」50歲之後,其他的事情都好解決,心裡的結過不去,那是最難過的,他說。

秘密幫我們繞過難關,但不要因此偏離自我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些小小的秘密,影響著自己。

郭強生記得小學二年級時,與一名混血小男孩同班。某天下課2人準備回家,迎面走來一位老師。老師忽然對混血男孩說:「你好可愛呀」,轉過頭卻對著郭強生說:「你好醜呀。」他從未對任何人說過這件事,直到二十來歲,才偶然跟母親脫口說出,母親竟為此難過;「那個老師怎麼可以這樣?你那時如果告訴我,我一定會去找那個老師!」如今回想這段,郭強生半開玩笑:「這讓我後來從不敢邋遢出門。」但母親的反應讓他發現,也許,當年的那個小孩,更不忍因為自己的醜讓母親蒙羞。

「畢竟,我們不是活在完美的天堂。我們都曾藉著隱藏,暫時幫我們度過了某種難關,」郭強生說:「那是一種繞路行為,但,你要知道自己繞過了些什麼,而不是愈繞愈偏離自我。結果,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掩飾真正的自己。」

疫情略緩的下午,在咖啡廳裡,郭強生給我們看他手機裡的舊照片。台大、紐約……在金色陽光下,眼前的他仍舊俊美。在外人眼中,他明亮燦爛,可是他的同志身分,在當時仍是輕聲交換的秘密。他選擇在31歲那年告知父母,也承受隨之而來的疼痛。

秘密沒有說出時,父母有時會替他安排相親,反而常有衝突。他說,「我的出櫃不是為了要談戀愛,而是不希望跟父母漸行漸遠。」講出來後,家人之間換了一個方式相處──但至少還能繼續相處。

「父母雖一時無法接受,但他們理解了我之前的疏遠與冷淡是為何……如果我說不出口,最後就只能選擇逃避,與他們保持距離,我連這個唯一的家都沒了。」

與秘密共處,才能更了解自己

單身初老的他經常一個人外食,觀察飯館裡的食客們。他特別注意到人們時常不自覺在演出理想的樣板。無論是為了討愛,還是因為缺乏反省。

某次他看見一個家庭,老父母與女兒,帶著洋女婿與孫子。眾人坐定看菜單,母親卻始終站著,用酒精棉為每一個人的餐具清潔,擦完餐具擦桌子,像個女傭一樣,但家人若無其事,連那個染了金褐髮的女兒都沒多看她一眼。

這個場景讓郭強生快抓狂,想衝去阻止:「夠了!妳就是想要他們感謝妳對吧?這樣做了一輩子,有用嗎?」女兒滿口英文,但一換成中文就聽出,根本是台灣長大的。「女兒在演一個美國人,母親則在演一個傳統台灣女人,都以為這樣才被人接受,」郭強生感嘆:「我們自己都不自覺在修正、在隱藏,久了,真正的你反成了說不出口的秘密。」

秘密的形成,有時與社會文化裡某些價值觀息息相關。「要明白,有些秘密不值得用那麼多的力氣去掩飾,有些秘密面對了,也就沒事了。」他接著說:「隨著年齡成長,人也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的秘密共處。這跟每個人的成熟度有關。不是靠著一套公式方法,就能得到最後的和解。」

來接受採訪的路上,郭強生剛好接到他小學同學的電話。原來是同學女兒有憂鬱症,做父母的不敢多問發生了什麼事,女兒總以沉默或爆走回應,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我聽出來,我的同學其實也很害怕,萬一真正知道了什麼不想知道的。」最後郭強生只叮嚀一定要注意女兒的求診與用藥,建議再多觀察一陣子。

當我們擁有秘密,傾聽的人有辦法承接嗎?也是要考慮的。「我們常一味要他人坦誠以對,但是要承接的那個人有足夠的成熟度嗎?」

他說,坦誠是2個人在相同層次上才能做到的溝通。「人們會陷入一種迷思,認為愛就是你對我坦誠,沒有秘密。但當對方沒有能力承接,我們就要學習,自己與秘密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