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郭強生的尋琴/情之路:50歲後需要的不是愛,而是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50之後,對郭強生而言,能陪伴自己的人,是在關鍵時刻可以信任的人,這遠比朝夕依偎的甜蜜更重要。「50歲之後的我,要的是情。」他說。「情跟愛還是有些不同的。愛是動詞,但情是一種狀態。愛這個動作可以停止,但情是切不斷的。」
文:馬千惠|攝影:日日寫真
編按:你的心中,是否有些埋得很深的秘密?無論是夫妻、家人、職場、友誼關係,有些沒說出的事,如何影響你?郭強生今(2020)年4月出版了小說新作《尋琴者》,主人翁的尋琴之路,琴亦為情,成為了面對過往秘密的旅程。中年後,讓我們學著與秘密共處。在藏與不藏之間,看見真的自己。
每個人生命裡多少都有秘密。秘密,是專屬於自己想面對、或不想面對的事物。來到中年,如何與自己的秘密共處,或是和解?
寫完《人生私散文》三部曲,文壇中生代重量級作家郭強生的上一本小說是5年前的《斷代》。這次他帶來小說新作《尋琴者》。故事圍繞著一架鋼琴,每個角色都將自己的秘密寄託其中:有老年喪偶的成功商人,說不出口與少妻婚姻中的秘密;為亡妻鋼琴調音的中年調音師,音樂天分被埋沒,說不出口自己曾經懷有演奏家夢想的秘密。這2人的相遇,揭開與那架鋼琴相關其他人,各自壓抑的感情曲折……
50歲之後,看待很多事物的方式更通透。因此《尋琴者》裡的情愛,也更加深沉。琴亦為情,主人翁的尋琴之路,成為了面對過往秘密的旅程。
每個人都有秘密,不要讓心裡的結過不去
郭強生自承這幾年的寫作,都在處理這個主題。重回文壇的第一本小說,他在扉頁上寫下:如果不能面對悲傷的真相,快樂都是假的。
「換句話說,你要怎麼去觀看,去處理這些秘密,這是每個人的智慧與修為。」畢竟,面對秘密,不是只有揭發,更該去了解背後的成因。「然而,膚淺的媒體文化鼓勵大眾去揭發別人,爆別人的料,反而從看不見自己被哪些秘密綑縛。」
郭強生曾在《何不認真來悲傷》中,嘗試去探觸家人間彼此說不出口的創痛,不是為了揭發或控訴,而是為了理解。而這回在《尋琴者》中,他面對了人生中另一個他曾經不想面對的秘密:為什麼曾經有13年沒有創作?因為覺得那些年的自己過得很糟,他說。
「我理解被秘密壓抑綑綁的滋味,但藉著書寫,我轉化了這些秘密,結果得到了許多讀者共鳴。面對了自己,才有辦法療癒別人。」50歲之後,其他的事情都好解決,心裡的結過不去,那是最難過的,他說。
秘密幫我們繞過難關,但不要因此偏離自我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些小小的秘密,影響著自己。
郭強生記得小學二年級時,與一名混血小男孩同班。某天下課2人準備回家,迎面走來一位老師。老師忽然對混血男孩說:「你好可愛呀」,轉過頭卻對著郭強生說:「你好醜呀。」他從未對任何人說過這件事,直到二十來歲,才偶然跟母親脫口說出,母親竟為此難過;「那個老師怎麼可以這樣?你那時如果告訴我,我一定會去找那個老師!」如今回想這段,郭強生半開玩笑:「這讓我後來從不敢邋遢出門。」但母親的反應讓他發現,也許,當年的那個小孩,更不忍因為自己的醜讓母親蒙羞。
「畢竟,我們不是活在完美的天堂。我們都曾藉著隱藏,暫時幫我們度過了某種難關,」郭強生說:「那是一種繞路行為,但,你要知道自己繞過了些什麼,而不是愈繞愈偏離自我。結果,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掩飾真正的自己。」
疫情略緩的下午,在咖啡廳裡,郭強生給我們看他手機裡的舊照片。台大、紐約……在金色陽光下,眼前的他仍舊俊美。在外人眼中,他明亮燦爛,可是他的同志身分,在當時仍是輕聲交換的秘密。他選擇在31歲那年告知父母,也承受隨之而來的疼痛。
秘密沒有說出時,父母有時會替他安排相親,反而常有衝突。他說,「我的出櫃不是為了要談戀愛,而是不希望跟父母漸行漸遠。」講出來後,家人之間換了一個方式相處──但至少還能繼續相處。
「父母雖一時無法接受,但他們理解了我之前的疏遠與冷淡是為何……如果我說不出口,最後就只能選擇逃避,與他們保持距離,我連這個唯一的家都沒了。」
與秘密共處,才能更了解自己
單身初老的他經常一個人外食,觀察飯館裡的食客們。他特別注意到人們時常不自覺在演出理想的樣板。無論是為了討愛,還是因為缺乏反省。
某次他看見一個家庭,老父母與女兒,帶著洋女婿與孫子。眾人坐定看菜單,母親卻始終站著,用酒精棉為每一個人的餐具清潔,擦完餐具擦桌子,像個女傭一樣,但家人若無其事,連那個染了金褐髮的女兒都沒多看她一眼。
這個場景讓郭強生快抓狂,想衝去阻止:「夠了!妳就是想要他們感謝妳對吧?這樣做了一輩子,有用嗎?」女兒滿口英文,但一換成中文就聽出,根本是台灣長大的。「女兒在演一個美國人,母親則在演一個傳統台灣女人,都以為這樣才被人接受,」郭強生感嘆:「我們自己都不自覺在修正、在隱藏,久了,真正的你反成了說不出口的秘密。」
秘密的形成,有時與社會文化裡某些價值觀息息相關。「要明白,有些秘密不值得用那麼多的力氣去掩飾,有些秘密面對了,也就沒事了。」他接著說:「隨著年齡成長,人也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的秘密共處。這跟每個人的成熟度有關。不是靠著一套公式方法,就能得到最後的和解。」
來接受採訪的路上,郭強生剛好接到他小學同學的電話。原來是同學女兒有憂鬱症,做父母的不敢多問發生了什麼事,女兒總以沉默或爆走回應,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我聽出來,我的同學其實也很害怕,萬一真正知道了什麼不想知道的。」最後郭強生只叮嚀一定要注意女兒的求診與用藥,建議再多觀察一陣子。
當我們擁有秘密,傾聽的人有辦法承接嗎?也是要考慮的。「我們常一味要他人坦誠以對,但是要承接的那個人有足夠的成熟度嗎?」
他說,坦誠是2個人在相同層次上才能做到的溝通。「人們會陷入一種迷思,認為愛就是你對我坦誠,沒有秘密。但當對方沒有能力承接,我們就要學習,自己與秘密共處。」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