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發生「佛洛伊德之死」的明尼蘇達州,其實是一個很「白」又熱愛捐獻的地方

發生「佛洛伊德之死」的明尼蘇達州,其實是一個很「白」又熱愛捐獻的地方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尼蘇達沒有滿坑滿谷金融家或科技新貴、很少名車華服的農業州,但也是全美國最願意捐獻的州。我無意探討種族、人權,我想分享的是我在明尼亞波利斯生活、工作的親身經驗,和那裏的非營利組織。

5月25日非裔美國人George Floyd在明尼亞波利斯市(Minneapolis) 遭白人警察Derek Chauvin膝蓋壓制頸部後,送醫不治身亡。這個執法不當的事件隨後變成全國性的示威抗議、暴動,警察局被燒、商店被搶,10幾個州已經出動國民兵鎮壓,40幾個城市實施宵禁。

我同事住在加州奧克蘭市中心附近,她家窗戶就看的到憤怒群眾洗劫BestBuy(美國連鎖3C賣場)的實況。在此同時,也看到對立之外的一些風景,像是警察一起單膝跪下向去世的Floyd致意、非裔群眾集體保護落單的警察、民眾帶槍守衛容易遭到攻擊的商家。

如果去年有人跟我說紐約街道會被淨空、人民晚上8點過後不能出門,我會覺得這玩笑蠻幽默的,但我現在完全笑不出來,從青春期過後就很少聽到的詞「宵禁」,現在卻變成很多美國人的日常。

同樣難想像的,是這件事的引爆點在明尼阿波里斯。

明尼蘇達(Minnesota)是全美最大北歐裔移民州,美國人口中的「明尼蘇達好人」(Minnesota Nice)大概可以描繪一些刻版印象:客氣、保守、友善、不喜歡衝突、冷靜、克制。那是一個每年下6個月雪,很適合內向者的北大荒,是我度過生命中極度重要的兩年的地方。

這篇文章無意探討事件本身、種族、人權,我想分享的是我在明尼亞波利斯生活、工作的親身經驗,和非營利組織的觀點。

美國的「北大荒」,長得是什麼樣子?

明尼亞波利斯是去年全美最適合居住的城市第6名、資深駐美記者范琪斐說這是「著名的進步派城市」。在我印象中,就是一片雪白。

RTS2HDXU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不只是大部分時間在下雪或積雪,而是有色族群真的很少。校園裡面還有國際學生多少平衡一下(雖然非裔仍然屈指可數),走出大學週邊,舉目所見更是一片白茫茫。根據統計,Minneaplis有近6成是白人、非裔占約2成;如果是整個州來看,白人占了83%,非裔僅有6%。以2017家戶平均所得來說,白人家庭收入(71900美元)是非裔家庭(38100美元)的1.8倍。

我剛到明尼亞波利斯念書時,這些我完全不知道。

當時我英文爛到不行、同學也對我一無所知;對許多人來說,我甚至是他們人生中接觸的第一個外國人。話雖如此,我在學校裡、工作上,都只感受到滿滿的善意。

當時學校九月開學,已經進入金秋。有次下課,一起修運動管理概論的查德跑來找我。我其實不太認識他,沒想到他就開始輕快地聊了起來「妳有靴子嗎?記得去Mall of America(北美最大的賣場)買一雙,跟店員講妳要最保暖的;冬天快來了,妳會需要」、「妳知道甚麼是luxury suite(豪華包廂)嗎?美國職業運動的收入很多都靠這個,我幫妳寫起來,妳回去查就知道」。

我聽得一愣一愣,過好久才反應過來他原來是在幫我,幫一個來自亞熱帶的人度過高緯度的第一個冬天、幫外國同學快速進入美國的運動產業環境。

查德不是特例,就算走出校園,明尼蘇達仍然到處是查德;他們可能是職業球團的總裁、是行銷部門的主管、同事、或只是萍水相逢的普通家庭。在那邊,我碰到的99%都是不同程度的好人,那1%也只是不跟我講話而已。

這州沒有特別有錢,但有需要一定「捐爆」慈善團體

而這個沒有滿坑滿谷金融家或科技新貴、很少名車華服的農業州,竟然是全美國最願意捐獻的州,在捐款人口比例、投身志工比例、每人志工時數等19項綜合評比中名列前茅。其中,號稱「美國最美的城市馬拉松賽」的雙城馬拉松讓我印象最深刻。

我在志工報到時,甚至懷疑收這麼多志工,只是為了滿足當地人的奉獻慾。提供一點背景資訊,那是10月的比賽,通常都快下雪了,你知道在那種季節清晨出門當志工需要多強的意志嗎?而這人山人海、競爭激烈的志工是怎麼一回事?我只成功當過一次志工,後來根本報不進去。這就是充滿「查德」的明尼蘇達。

shutterstock_65767273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拉回執法過當事件,明尼亞波利斯成為事件起點之後約一週,我收到當地非營利組織Minnesota Freedom Fund(MFF)的消息,他們在4天內就收到2000萬美金捐款,是平常年度捐款的250倍!而MFF主要的服務就是幫弱勢族群支付保釋金,以非營利組織的角度來看,在疫情、失業壓力下,如此海量捐贈根本是奇蹟。

之後,MFF開始和其他法律、人權組織(如National Lawyers Guild和Legal Rights Center)合作、把服務擴及到全美國、或請捐贈者捐到別的非裔族群平權組織(如Black Visions Collective和Reclaim the Block),但分流的成效「杯水車薪」,絡繹不絕的捐款持續把MFF和其他組織淹沒,MFF只好再請大家捐給非裔族群之外的少數民族權益,如原住民、或把錢捐給受害的地方商家。

從這麼激烈的衝突中,如果說真的說非營利組織有甚麼可以學的,或許就是:

  1. 善用社群媒體:這波海量捐款,主要是因為MFF的推文被名人轉推,善用社群媒體的力量,即使是小型組織也有機會登上大舞台。
  2. 保持彈性:小型組織的好處是可以快速調整,一週內可以同時處理爆量捐款、擴張服務範圍、又找到兩批合作夥伴維持捐款動能,有這樣的機動性與彈性,比說「這些捐款我們會留著好好用」更能讓捐贈者信任。
  3. 專注:MFF一直以來專注較少大眾關注的議題,但他們維持核心、持續經營,站上風口就是一個讓人信任的好品牌。目前看起來他們也沒有因為海量捐款就計畫擴張服務,這個時代的非營利組織經營,或許和社群一樣,做窄、專精、經營特定族群反而有效。

每朵烏雲都鑲著銀邊,希望美國早日恢復平靜,也希望明尼亞波利斯此後變成更包容、更堅強的城市;當然,如果可以在季後賽贏洋基就更好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佛洛伊德事件”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