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僅改變兩岸,也改變了馬來西亞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僅改變兩岸,也改變了馬來西亞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天安門事件」爆發後,中國面對的西方國家經濟制裁,因此正給予了各國華商機遇,擴大對中國的投資,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與鄧小平為突破經濟困境,因此在僑務工作上爭取更多各國華人資本的支持。

1989年6月4日,中國爆發「天安門事件」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了經濟制裁,今日台灣社會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提到台灣不加入西方世界的圍堵,反而繼續西進,成了中國經濟復甦、技術實力成長的關鍵推手,而許多人忽略的是,除了台資外,在中共的僑務統戰下,各國的華商資本也是重要的力量。

中國的十年文革結束後,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然而「天安門事件」爆發後所面對的西方國家經濟制裁,有可能會繼續讓中國經濟惡化。在此之際,西方世界的圍堵,正給予了各國華商機遇,以擴大對中國的投資,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與鄧小平為突破經濟困境,必然在僑務工作上爭取更多各國華人的支持,而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馬來西亞華商資本在當中的作用。

 

華商進來,中國發大財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天安門事件」後,中共中央召開了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江澤民接任中共總書記。曾在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直轄市上海擔任市委書記的江澤民清楚,欲發展經濟,外資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中國被經濟制裁的時期,與中國有「民族情感」連接的海外華商,就成了中國求援的對象。

江澤民掌權後,在僑務工作上持續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後所走的「以僑引資」、「以僑引智」路線,開放海外華商、華裔人才進來。江澤民於1989年12月舉行的第四次「全國歸國華僑代表大會」上就明言: 「僑務工作歷來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長期、重要的工作...廣大僑胞遍布世界五大洲,他們對於幫助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樹立社會主義中國的形象,可以起到積極 的作用。應當說,在新的歷史時期,僑務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近代移民海外的華裔,多來自中國南方沿海省份,因此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在沿海成立的經濟特區,也是為吸引各國華僑華人與「僑鄉」的鏈接。

鄧小平在1992年展開南巡,在上海視察時提到,1980年中共中央設立四個經濟特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前來投資:「那一年確定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深圳毗鄰香港,珠海靠近澳門,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廈門是因為閩南人在外國經商的很多」1993 年,鄧小平在上海與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節時,就强調了海外華僑華人在中國經濟的作用:「對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中國與世界各國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做出了很多貢獻。」

鄧小平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鄧小平

馬共投降,馬中關係進入新紀元

基本上江澤民在其任內承襲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方針,在外交上走韜光養晦的路線,重修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彌補天安門事件後所帶來的國際衝擊,而促進與馬來西亞的外交關係就是其中的目標。

儘管馬來西亞在1974年5月30日就已與中國建交,但因為中共還支持馬來亞共產黨(簡稱馬共)的活動,以及還有華人效忠的問題,因此當時馬中兩國關係並不熱絡,而馬國對中國的投資也是直至1984年才開始的,中國商務部記錄,當時馬商主要是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投資橡膠、食品、化妝品、家具、飼料及機械製造等規模較小的加工行業。

雖然前馬國首相馬哈迪在1985年率團訪中後,兩國關係有所提升,但得到1989年12月馬共結束武裝抗爭、1991年蘇聯解體,以及東歐的劇變,世界共產陣營分崩離析後,才使得馬國政府減輕了對區域內共產主義的疑慮。而佔馬國人口約2成多的華人,也因馬中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如馬國政府在1990 年正式取消對國人訪中的限制,馬國華人得以赴中探親、尋找商機,馬國華人社會與中國的關係才更為密切。

為使馬國在六四事件後重拾對中國的信心,江澤民任內兩國領袖多次互訪。先是中共總理李鵬在1990年訪馬,並在吉隆坡的記者會上再次呼籲華人效忠馬國(中共已在1980年推出單一國籍原則的《國籍法》); 1991年馬國最高元首蘇丹阿茲蘭沙(Sultan Azlan Shah)訪中,隔年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訪馬,而且是首位訪馬的中國國家主席;而江澤民和朱鎔基則分別在1994年和1999年訪馬,馬哈迪也在1999年訪中。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馬哈迪之所以訪中,是為了在政治外交上爭取當第三世界的代言人角色,因而與當時仍屬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結盟,除為加強雙邊經貿關係,也為在國際行動上對西方國家說「不」,如馬哈迪在1996年8月應李鵬邀請訪中時,馬哈迪抨擊西方「新帝國主義」的罪惡(林若雩,2001 :110-111)。

馬哈迪的第一次任相(1981-2003)涵蓋了鄧小平與江澤民主政的時間,而此時期華人的效忠問題與共產主義已不再是馬中關係的障礙,如1996年在馬國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上,主持開幕的馬哈迪讚揚祖籍閩南的華人「與世界其他角落的同鄉建立密切聯繫,將能協助突出馬來西亞的商業與投資機會」;接著在 2003年於馬國舉辦的第七屆世界華商大會上,致開幕辭的馬哈迪表示「雖然他們(海外華人)大多抗拒同化,但他們卻全力認同所居住的國家。他們的存在從未被中國利用爲侵略和殖民的藉口,這有別於其他一些國家的所作所爲。這些華人反而適應所在地的環境,爲促進這些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由此可見,馬國華商在天安門事件後大舉進入中國經商,也是得益於馬中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推力,以及中國極需外資的拉力所牽引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