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噪音與「海洋聲景」監測:從小虎鯨再度迷航,思考鯨豚擱淺的預警系統

水下噪音與「海洋聲景」監測:從小虎鯨再度迷航,思考鯨豚擱淺的預警系統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目前無法可管、無能力監督的情況,保育主管機關、研究單位或民間團體難以掌控水下噪音的源頭,僅能眼睜睜看著鯨豚受到水下噪音干擾而迷航、擱淺,然後再讓野生動物救援組織援救。

文:林子皓(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余欣怡(中華鯨豚協會理事)、姚秋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今年4月25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MARN)[1]接獲民眾通報,發現一群小虎鯨迷航、進入高雄港第二港口,並有五隻個體擱淺死亡、一隻後送安置。5月4日,至少有六隻小虎鯨再度出現於高雄港更為內側的中鋼100號碼頭,海洋保育署協調各方船隻,嘗試以多艘船舶將迷航的小虎鯨引導離港口,但仍未能成功。在首次通報小虎鯨後的兩週內,於高雄、嘉義等地沿海通報數起擱淺,至少16隻個體死亡。

所有的鯨豚種類在台灣皆列為海洋保育類動物,一旦鯨豚迷航進入港口,港務與航運單位未注意其蹤跡而對鯨豚造成傷害,則可能有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之疑慮。在港口內待得越久,鯨豚越容易受到當地不適宜的環境條件而影響其生理狀況。即使保育主管機關想要展開救援行動,目前也沒有任何手段能夠有效引導鯨豚離開港口。

雖然過去曾使用船隻製造水下噪音來驅離鯨豚,但這種做法很容易使鯨豚受到緊迫,甚至在不清楚迷航原因的情況下額外增加風險。因此,如何避免鯨豚迷航進入港區,將是鯨豚保育的重要環節之一。

鯨豚集體迷航與擱淺

鯨豚為何會集體迷航、擱淺,可能與群體行為、個體生理狀況有關,也可能受到自然環境變化或人為因素干擾而降低其行動力。以目前的科學知識來說,這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更別說如何預防這些事件再次發生。回顧台灣近10年發生的鯨豚迷航與擱淺,平均每年約發生81.6次迷航或擱淺。

在總通報案例數中,兩隻以上的成年個體占了7.9%。但若以個體數來看,這種「集體」案例卻占總擱淺個體數的28 %,顯示集體案例雖然罕見,但一發生就可能需要耗費相當大的人力與資源來對應。

誤闖高雄港小虎鯨活力旺 救援活動暫告終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自1995年以來曾經發生過集體迷航、擱淺的案例中,共通報了14種鯨豚。我們篩選出通報四隻以上個體的案例(連續性案件以總隻數計算),觀察到共有七個主要的鯨豚種類,這些集體案例大多發生於台灣西部海域,其中又以糙齒海豚、熱帶斑海豚、小虎鯨占的個體數量比例最高(下圖表)。糙齒海豚在過去的海上調查極為罕見,目前也還不清楚其在台灣週邊的主要活動範圍,但經常在台中以北的沿海地區收到擱淺通報。熱帶斑海豚雖然常見於東部海域,卻分別在2000年和2007年通報十隻以上個體擱淺於新竹市和台北港。

這次事件的主角小虎鯨,每年僅在東部外海有零星的目擊記錄,主要活動於深水海域的種類。除了在夏威夷海域有少數較完整的研究報告之外,目前對小虎鯨的全球分布趨勢、生態習性仍缺乏研究。這種可以說是相當神秘的物種,卻在近25年來已經有12年都曾於彰化以南的沿海地區通報過集體案例,而且主要發生於每年的2至4月份,顯示春季的西南沿海應是小虎鯨集體擱淺的高風險地區。2009年,國內外鯨豚研究人員針對台灣發生的小虎鯨集體擱淺案例發布一篇分析報告,評估了氣候、電磁異常現象、感染性疾病、有毒性藻華、水下噪音等可能原因,認為水下噪音是最有可能引發小虎鯨集體擱淺的原因[2]

(圖說:歷年在台灣本島發生的集體擱淺案例,可縮放地圖並移動滑鼠至各地點確認擱淺的隻數與種類。)

人為噪音:鯨豚擱淺的凶手?

在光線傳播效率不佳的水下環境,鯨豚主要仰賴聲音溝通、導航與覓食。高強度的噪音可能會導致聽力永久性或暫時性受損,也可能改變群體的行為模式,例如原本正在覓食的鯨豚因躲避噪音源而移動至平常鮮少活動的海域,或迫使正在下潛至深海活動的鯨豚在噪音暴露後改變潛水模式而患上潛水夫病。除了上述的急性影響之外,長期暴露於噪音底下,也可能會導致慢性壓力,降低個體的生理免疫功能[3]

水下噪音衍生的生態問題,在海洋汙染防治中是經常被忽略,也相當難以處理的議題。主要的癥結點在於一般人無法看到水下噪音帶來的汙染,必須透過特別為水下環境設計的麥克風才能夠聽到水下噪音。高強度的人為噪音可以在海水中傳遞很遠的距離,很容易就突破海洋保護區的邊界干擾鯨豚。若要防治噪音的影響,不可能給鯨豚戴上降噪耳罩,而必須在海中設置隔音設備(氣泡幕、氣泡網),但耗費的成本相當昂貴。因此,水下噪音一旦發生就難以透過減緩,只能從源頭進行管制。

到目前為止,政府仍未發佈水下噪音的管制規範,只有環保署在2019年公告水下噪音測量方法 (NIEA P210.21B)。缺乏管制規範讓許多海域開發、利用行為都未將水下噪音對鯨豚生態的影響納入考量。即使在環境影響評估中要求開發單位將水下噪音納入環評承諾,但主管機關缺乏海上督察的能力,也鮮少要求開發單位公開噪音發生地點、影響範圍等相關數據。一般性的開發、利用行為都缺乏管理,更別提因國防需求而進行的眾多軍事演習與機密行動。

這種無法可管、無能力監督的情況,導致保育主管機關、研究單位或民間團體難以掌控水下噪音的源頭,而僅能眼睜睜看著鯨豚受到水下噪音干擾而迷航、擱淺,再透過MARN應對這些事件。

嘉義布袋沙灘又見小虎鯨死亡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海洋聲景:港口安全監測網的新節點

如果無法從源頭管制水下噪音,我們還有哪些方法能夠預防鯨豚集體迷航、擱淺?海洋聲景監測,是一種透過擷取海洋中各種動物聲音、環境聲音、人為噪音,了解當地海域生態系現況的新興水下遙測技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