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印尼政壇盛傳修憲允總統連三任?是政敵的污衊,也是對佐科威清廉的肯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佐科威本人模稜兩可,沒有否認要連任,而是用法律來回答連任與否」的質疑,我的觀察是:這才是一個總統和建立健全法治社會的正確做法,也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最佳回答,因為這是告訴民眾,即使貴為總統,也必須遵守法律,這不正是一個最好教育民眾的機會和作法嗎?
要評斷一個國家是否先進,個人平均所得或國民生產總額只是其中一項指標。在一般平民百姓眼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法治程度,例如人權、公平自由以及整個國家的法律運行機制是否公正不阿。反過來看,沒有法治的國家,也極不可能達到均富和民主自由的程度。法治,是一個國家讓人覺得信任和運行的基礎,即使實施極權的國家領導人,也知道法治的重要性,他們會把不當得來的金錢存在法治程度讓人信任的國家。最常見的就是瑞士、美國和新加坡,而這三個地區,領先全球的也正是這項因素。
身為全球人口第四大國的印尼,最出名的除了旅遊勝地峇里島之外,大概就是建國70餘年來累積下來的官僚主義和貪污文化。在2021年國際透明組織公佈的180個國家清廉排行中,印尼排行在第97名(同一排行,台灣第25,中國則為第66名。)。前六名分別為丹麥、芬蘭、紐西蘭、挪威、新加坡和瑞典。有獨無偶的,都是民主法治和平均所得高居全球排行前列的國家。
從政之前經商致富的印尼總統佐科威,是一個在商界和政界都很成功的印尼爪哇人。在經商過程中,他親身體驗到了貪污和官僚文化對國家的傷害,人民貧富差異巨大。例如印尼華人林紹良,靠著和蘇哈托的裙帶關係,可以成為全球華人首富十幾年,而且至今後代子孫一樣錦衣玉食。但產出華人首富的國家,卻也有著超過兩位數百分比的赤貧人數。
諷刺的是,許多致富的印尼人,還跟隨林紹良把錢存在新加坡,讓新加坡有了更多的資金來建設國家。當年和印尼起點幾乎一樣的新加坡,如今卻讓印尼看不到車尾燈。進了政界之後,佐科威理解到官字兩個口的威力,握有龐大預算和決定政策的權力,可以成為國家的助力,也可以成為阻力。但進了醬缸,能夠擋住誘惑的卻沒多少人,最後獲益的都是政客,犧牲的都是平民百姓。至今印尼人都會笑著說:「印尼沒有貧窮的政客,也沒有政客會被判刑。」可以想見法治程度的低下。
佐科威2014年上任時,接下的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爛攤子。在網路時代逐漸成為全球民主化和政治透明化的浪潮下,佐科威適逢其會,也利用這股力量,加強宣揚法治觀念。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國家要進步,即使平均所得不斷提高,但在沒有法治的基礎下早晚會遇到瓶頸。若等遇到瓶頸再來處理法治文化,那難度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佐科威在上任之初就不斷強調,印尼的法律不能遇到有權力的人就變軟轉彎,讓民眾對司法失去信心,只能在網路上揶揄和抒發不滿。於是,他不斷宣揚法治觀念,一步一步建立起人民對司法的信心。至今,印尼司法系統已經將貪污的前國會議長和前部長,視法律如無物的宗教領袖和向來不可能進法院的富豪等判刑入獄;沒人敢碰的蘇哈托家族,現在也面臨司法調查及追稅;前總統的兒子也正面對漫長的貪污弊案調查;逃漏稅企業和個人則是被國家追稅和罰款。過去盛行的宗教身分或紅包脫身管道全部被佐科威政府用法律封死,不是坦然面對司法調查,就是一輩子流亡海外。
司法建立起來的堡壘無堅不摧,也滴水不漏,讓貪贓枉法集團恨之入骨,但卻又找不到反擊點,只能不斷製造謠言來打擊佐科威政府。謠言除了表示對現在印尼政府的不滿之外,也從來提不出更好的論點,只能用網軍散播謠言來蠱惑愚民。
佐科威的作法,來自他個人的經驗。從商和從政的經歷告訴他,唯有在法治基礎上站得住腳,自己才有可能受到最大的保護。政府官員敢向企業家勒索賄賂,不就是因為被官員抓到了違法的把柄?例如違反了勞基法或環保法,或商人想便宜行事的心態?而政治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順利的進行各項改革或推動國家進步,有法律的基礎才能減少最大的阻力。
對於要國家進步的佐科威,法治也是他亟欲改善的重大事項。除了政府電子化和透明化之外,他本身也要求宣佈的每一個政策都要有法律作為後盾。上任至今,沒有一項政策被人民提出不合法,每一項政策的宣佈,也都伴隨著國會通過的法律條文。即使媒體上看來爭議不斷的新勞動法,那也有著數百名國會議員背書通過的基礎。從上到下,由自己帶領人們守法和提倡法治概念,讓政府朝著守法,專業和讓民眾信任的方向前進。而佐科威本人更是遠離雅加達,長期在茂物總統府辦公,為的就是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他也是印尼目前為止唯一一個,上任之後財產沒有大幅增加的總統。
印尼建國以來首次面對這樣一個乾淨和重視自身名譽的總統,除了人民滿意度和支持度居高不下之外,最難受和無法適應的大概就是舊有的既得利益團體了。三月初突然傳出的佐科威延任或三任的消息,也的確佔據了頭版條,並且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可以理解的是,這麼高人氣的總統,突然傳出這樣的新聞,自然會引起一陣軒然大波,而且也真的如此。

佐科威的「模稜兩可」 是在遵守法律
長期觀察佐科威的人其實並不相信他主觀的想要延任或連任,但民主思想逐漸深化的印尼民眾,也的確選擇了不相信任何政治人物,即使粉絲也紛紛表達反對的意見。因為政治人物從一開始的服務民眾,到後來受不了誘惑的例子實在太多。
面對印尼這麼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誰也不敢確定總統府裡面,那個最有權力的人是否依然堅持理想和保持初衷。即使佐科威的鐵粉和死忠支持者,也表示不同意任何總統,其中包含佐科威,延任或破壞憲政連三任。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