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馭民之術:李克強鼓勵「地攤經濟」,是要把中國人變得像牛馬一樣順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我們沒有看到、聽到的事情,不代表就沒有發生,我們的世界有我們無法企及的美好,也有不可預知的悲慘。我們不敢想像大山裏的孩子為了讀書每天翻山越嶺數十公里,我們也無法理解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學生為了給弟弟看病每天只吃饅頭和鹹菜,但是這樣的悲慘事件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近日的兩會上自曝「家醜」,「中國六億人月收入僅1000元」。很多人表示,要不是總理講的,自己都不敢相信。中國網友經常用「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來自嘲生活的窘迫,與此相對的是,官方和媒體塑造的繁榮富足的表象,也限制了不少人的想像。你永遠想不到,一個中國人可以有多窮,貧窮可以讓一個人做出怎樣匪夷所思的事。
貧窮到底是什麼滋味?大概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筆者爺爺在世的時候,看到我吃完飯,碗裡還剩下幾粒米飯,總是忍不住要說幾句,「讓你經歷一下58年,你就知道糧食有多珍貴。」爺爺所說的58年是指1958年到1961年間發生的全國性大饑荒,當時餓死的人據專家保守估計有3000萬人。
從苦難中過來的人,對於那段歷史總是有種集體性地失語。官方的教育和周圍人的都告訴我們要「風物長宜放眼量」,對家長們來說,讓下一代知道那些早已隨風而逝的歷史並不是什麼好事,有一天不小心觸碰到雷區,還會影響到未來的前途。爺爺也是這樣,他對於58年總是欲言又止,在我的一再追問下,他才長舒一口氣說道:「58年太慘了,餓死不少人,能吃的都吃完了,很多人得了浮腫病。」 我還得知爺爺以前是個村幹部,後來上面發給每戶人家20斤種子糧,他果斷決定讓大家先充饑度日,據他所述,「等到種子播下去有收成的時候,人早就變成白骨了。」
貧窮和饑餓帶給人的後遺症是對一粥一飯、一草一木都倍加珍惜。每次爺爺數落我後,我都要上去檢查他的碗,沒有意外,總是乾乾淨淨。和爺爺同年的一些老人家,吃完飯還有一個小習慣。有一次,我親眼看到鄰居家的大爺吃完飯,豎起碗,伸出長長的舌頭,像水牛一樣在碗裡來回舔了幾下。 後輩們大多不能理解這樣的怪異行為,要是自家的長輩在外面被人這樣看到,那是很丟面子的。
今天有人說中國人吃不起泡麵、茶葉蛋,不僅讓中國人沒面子,心裡也會不服氣。在他們的記憶裡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他們理解的窮可能是下不了館子、蹦不了迪、買不了潮牌、泡不到妹,而有一群人的窮可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露宿街頭、生病等死、賣腎還債。
有時我們沒有看到、聽到的事情,不代表就沒有發生,我們的世界有我們無法企及的美好,也有不可預知的悲慘。我們不敢想像大山裡的孩子為了讀書每天翻山越嶺數十公里,我們也無法理解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學生為了給弟弟看病每天只吃饅頭和鹹菜,但是這樣的悲慘事件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以前有人向晉惠帝報告老百姓無食物吃,他反問:「何不食肉糜?」今天如果有人向朝廷報告老百姓很貧窮,他們可能會說:「何不擺地攤?」
最近李克強在山東考察,路過一個路邊攤,他盛讚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隨後,中國掀起了一場「全民擺地攤」運動。網傳江西某地的城管主動打電話給小販,讓他回來擺攤,小販以為是「黃鼠狼給雞拜年」,哭笑不得。此外,一種方便擺攤的卡車也火了,擺地攤還帶動了小商品、卡車等概念股的上漲,一時間擺地攤似乎成瞭解決中國經濟困境的靈丹妙藥。不過也有網路圖片顯示,在中國某地的大街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小攤,但是擺攤的人卻遠遠多於逛街的人。有網友表示,從「全民創業」到「全民地攤」不到幾年時間,餅卻越畫越小了。
中國的政治現實通常是吃飽了撐的人去扶貧,享受了免費醫療的人研究醫保政策,子女不在中國上學的人制定教育方針。
沒有經歷過貧窮,就難以體會其中的心酸。筆者出生在90年代,相比於父輩、祖輩生活的年代,進步了不少,但是依然留下了貧困的記憶。小時候,我從村裡到鎮上讀書要徒步走三、四公里,中途還要渡過一條大河。父親每天給一元零花錢,我就很開心了,吃著村裡小賣部一毛錢的巧克力,像磚頭一樣硬,還帶著一股酸味,我一直以為洋氣的巧克力就是這個味。後來才知道,巧克力放在手裡久了都會融化。如果父親幾天都沒有給零花錢,我還會哭著喊著追他騎自行車遠去的背影,那種絕望感現在不能理解。
和爺爺同一時期的村幹部為共產黨奉獻一生,退休了沒有領到一分錢退休金。其中一些生活困頓的人,每到年底還要請人寫一封洋洋灑灑數千字的補助申請,送到鄉政府辦公室,看著肥頭大耳領導的臉色,領幾個施捨的小錢,最後還要違心地說句:「還是共產黨好!」 有人出了門就要往背後吐口水,「老子當年不逃國民黨的抓壯丁就好了,到臺灣去肯定比現在過得好!」 這大概就是他們中很多人永遠沒有加入共產黨的原因。
有一次,我從鎮上買了一串臭豆腐回到村裡,幾個小夥伴都圍著我,眼睛直溜溜地盯著我手中的臭豆腐,我像被眾星拱月的小皇帝一樣。結果分給他們吃了,他們一溜煙就跑了,把我當空氣。
常言道:「飽念思淫欲。」 一個人如果解決了溫飽問題,他就會追求更多其他方面的權利,這對於一個專制型政府來說就要面臨諸多挑戰。戰國時期的《商君書》提出了著名的馭民五術,愚民:統一思想;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疲民: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瑕顧及他事;辱民:一是無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檢舉揭發,整日活於恐懼氛圍中;貧民: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財。 五者若不靈,殺之。
對照這五術,我們大概就能理解今天的中國為什麼不推行各種社會福利,讓少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大部分人都貧窮,同時給他們畫大餅。因為只要大部分人為溫飽忙碌,他們就會像牛馬一樣順服,任何國家大事都由肉食者謀之,這樣的統治結構才符合專制者的長治久安。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中國異言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7-14 被港人「攬炒」逼入絕境,中共選擇粗暴拉下香港鐵幕
- 2020-06-30 中印邊境衝突強化「中國威脅論」,反中聲浪將再次偉大?
- 2020-06-23 中共馭民之術:李克強鼓勵「地攤經濟」,是要把中國人變得像牛馬一樣順服
- 2020-06-16 北京沒有貧民窟,只有「鼠族」撐起的中國幻夢
- 2020-06-09 無論「大外宣」做得有多好,中國對西藏的所作所為欠缺說服力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