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動機與人格》:一個人人都心理健康的「優心態國度」,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文化?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一個人人都心理健康的「優心態國度」,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文化?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健康的人有能力抽離周遭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是按照內在法則而不是外在壓力生活。一種內在自由讓他們成為他們。當他們不在乎別人的肯定或否定,追尋的是自我肯定,他們就擁有心理的自主性。而好的環境要能提供什麼?­

文: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

愛的需求

被研究得最徹底的基本需求是愛的需求。根據這種研究,我們可以說明四種區分人性中固有需求和偶發需求的方法。

一、幾乎所有治療師都同意,當我們探尋一種精神官能症的起源時,有很大機率會發現是早期的「愛的剝奪」所造成。好幾個準實驗性質的研究證實了,在嬰兒時期,愛的剝奪具有相當大的危險性,甚至可能危及嬰兒的生命。也就是說,愛的剝奪會導致生病。

二、這些疾病如果還沒有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仍然可以透過給予情感和關愛而獲得痊癒,對小孩尤其如此。即使在成人的心理治療和較嚴重個案的分析中,我們也有很好的理由相信,治療的一個效果就是讓病人可以接受和利用具有療癒能力的愛。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充滿愛的童年和健康的成年具有正相關。綜合這些資料讓我們可以說,愛是人類健康發展的基本需求。

三、那些可以自由選擇且尚未受到扭曲的小孩,會偏好選擇情感而非沒有情感。雖然目前還沒有嚴謹的實驗可以證明這一點,但我們擁有大量可以支持這種結論的臨床資料和一些民族學資料。根據觀察,小孩喜歡有感情的老師、父母和朋友,不喜歡帶有敵意和冷漠的老師、父母和朋友。在以峇里人為對象的實驗中,嬰兒用啼哭告訴我們,他們需要感情而非冷漠。成年的峇里人不像美國人那麼需要愛,他們也用嚴格手段訓練小孩不要要求別人的愛,不要指望別人愛。但孩子們並不喜歡這種訓練,所以在接受訓練時哭得厲害。

四、最後,我們在健康的成人身上看到了什麼?他們幾乎全都過著愛的生活,給予和接受愛。另外,他們也正在愛著別人。而弔詭的是,他們對愛的需求比一般人少,顯然是因為他們已經獲得了足夠的愛。

任何其他匱乏症都可以為我們提供充足的佐證,讓我們的論點更有說服力。現在,假定有一隻動物缺鹽。首先,缺鹽會引起病態。其次,攝取額外的鹽分可以減輕或治癒這些病症。第三,當一隻白老鼠或一個人缺鹽,若有選擇機會的話,他們會偏好多鹽的食物,也就是說偏好攝取大量的鹽分。第四,我們發現,健康的有機體,也就是本來已經攝取了足夠鹽分的有機體,並不特別渴望或者需要鹽分。

所以我們可以說,就像有機體需要鹽來保持健康和避免疾病,出於同樣理由,他也需要愛。換言之,我們可以說有機體天生就需要鹽和愛,正如汽車就其設計來說就是需要機油和汽油。

有關良好的條件或可能的範圍我們已經談了很多,也就是那些從事科學工作時往往不可少的特殊觀察條件,相當於說「只有在怎樣怎樣的情況下才能成立」。

好的環境要能提供什麼?­

什麼樣的條件下人的本性才得以展現?讓我們看看當代動力心理學的觀點。

如果我們主張人有著固有的、輪廓模糊的本性,那麼顯然這種內在本性是非常微弱的,不像在低等動物身上那樣強大。低等動物從來不會懷疑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和不想要什麼。人類對於愛、知識和某種人生觀的需求是微弱而非明確無疑,是輕聲細語而不是大聲嚷嚷。這種輕柔語調很容易就會被淹沒。

為了發現人類的需求、知道它們是什麼,有必要建立一個特殊的環境去促進這些需求和能力。大體來說,這些條件可以概括為「縱容滿足」和「縱容表達」。我們要怎麼知道對懷孕的白老鼠來說,最好的食物是什麼?方法就是讓牠們有很大的選擇範圍,讓牠們吃任何想吃的東西,讓牠們任何時候想吃都可以吃到,愛吃多少便吃多少。我們知道每個嬰兒斷奶的最佳時間各有不同,要怎樣決定這個時間呢?我們當然無法問嬰兒自己,但我們也學會不去問老派的專家。我們讓嬰兒有所選擇,讓他們自己來決定。

我們同時提供他們液態和固態的食物,如果固態食物吸引他們,他們自然就會斷奶。我們已經學會以同樣方式讓兒童告訴我們,他們什麼時候需要愛、保護、尊重和控制。已知這種讓人有所選擇、能自主決定的模式,對心理治療最為有利,事實上長遠來說也是唯一有可能成功的。容許當事人在一個大範圍內自由選擇,對形形色色的社會處境都是有用的,例如讓懲教所的被收容人選擇室友、在大學裡讓學生選擇老師和課程、讓轟炸機的機組員自行選擇搭檔等等。(我迴避了有益的挫折和為滿足設限這個棘手但重要的問題。我只是想指出,雖然「縱容」對我們的實驗目的最為有利,但它不足以教導個人為他人著想、知覺自己的需求或什麼對未來發展是必要。)

所以從促進自我實現或健康的角度來看,理論上一個好的環境能夠提供必要原料,然後就站到一邊,讓有機體表達需求和做出選擇;但要記得,有機體常常會為了他人的緣故而選擇延遲和克制需求,而其他的人同樣會有要求和欲望。

環境和人格

在努力理解「正常」的新概念及其與環境的關係時,會碰到另一個重要問題。這個概念的一個理論後果是:健康必須以完美的世界為前提才能出現。不過在實際研究中,情況並不完全如此。

我們有可能在遠遠不及完美的社會中找到極為健康的人。這些人當然並不完美,卻是我們此刻能夠想像的最棒的人。因為身處的時代和文化不同,我們無法知道人究竟能夠變得有多完善。

不管怎樣,既有的研究都得到一個重要的發現:人有可能比他們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更為健康,甚至健康得多。這種情形之所以可能,主要是因為健康的人有能力抽離周遭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是按照內在法則而不是外在壓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