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還是愛女?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探究

厭女還是愛女?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探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同學的綽號涵義,除了字義性質呈現的性別意義,綽號論述也在同儕互動實作過程,試圖使女性服膺異性戀常規,但女性作為互動參與者,她們亦會在同儕關係、情境脈絡當中,重新詮釋、轉化或修正綽號意義,也透露女性於性別位置中來回踱步的困境。

綜觀可知,女同學的綽號涵義,除了字義性質呈現的性別意義,綽號論述也在同儕互動實作過程,試圖使女性服膺異性戀常規,但女性作為互動參與者,她們亦會在同儕關係、情境脈絡當中,重新詮釋、轉化或修正綽號意義,也透露女性於性別位置中來回踱步的困境。特別是,當青少女藉由綽號互動,學習與同儕建構人我關係時,綽號亦可能在其中產生質變。

厭女?愛女?綽號的中介與質變

豐玉國中教室外的長廊,總是站滿嬉鬧聊天的學生們,小雪也在其中。她用手綁著頭髮,正在和一位梳著花輪頭的男同學聊天(姑且稱他花輪吧),兩人時而低語時而大笑,這樣的互動情形,使我想起前之前兩人的互動。當週值日生是小雪,小雪和另一名女同學在長廊上拖地,花輪正好經過,拖把掃到花輪的腿,花輪低頭檢查褲管的污漬:「欸!鮑魚妳是不會看一下喔?」「叫屁喔?」「幹你娘鮑魚要給人幹喔?」另一名女同學似乎看不下去,連忙幫腔:「靠夭喔,我們在打掃耶?」,花輪彷彿也自知理虧,拍拍小雪的肩膀:「好啦,鮑魚專心打掃。」小雪作勢要將髒水往花輪身上潑,花輪一溜煙跑不見。

小雪的綽號,即是「鮑魚」。但令人玩味的是,小雪的「鮑魚」綽號似乎是花輪專屬使用;換言之,班上沒有其他人會叫小雪這個綽號。花輪總會在各種時機叫小雪「鮑魚」,「欸!鮑魚!妳夾什麼菜?」「關你屁事?」原本兩人各自和朋友一起吃飯,但雙方似乎用「鮑魚」綽號拉近了距離,不知何時,小雪的朋友圈裡,花輪也在其中共同吃飯。當然,不可缺少的鬼抓人遊戲,花輪和小雪也會共同玩樂,花輪有時候會將小雪剛綁好的髮圈拆掉,邊跑邊喊「鮑魚不要嬈(hiâu,台語,形容女性搔首弄姿之意)啦」。

我曾詢問小雪,為何花輪會取鮑魚綽號,甚至喜歡叫妳鮑魚?小雪聳肩回應:「我也不知道欸,因為覺得好玩吧?」不會不喜歡這個綽號嗎?「沒感覺耶。」小雪妳知道這個綽號是什麼意思嗎?「應該知道吧,就女生的尿尿地方啊。」好像只有花輪會這樣叫妳?小雪和女同學互看偷笑,旁邊的女同學把手貼到我耳朵旁邊,但很大聲的說:「老師,小雪在跟花輪搞曖昧啦。」小雪邊放聲大笑,邊拍打女同學:「吼!妳不要跟老師亂說啦!」「真的啊!她們在搞曖昧啦!」

「鮑魚」綽號,不僅指涉對於女性生殖器官的物化或貶抑,花輪在運用綽號時講出「鮑魚要給人幹」的思維脈絡,蘊含男性有權定義女性身體,對女體器官抨擊涵義,同時可能呈現男性欲以「性」操控壓迫女性的厭女意識。如同Allan Johnson(2008)指出,女性在父權體制中,置身於性被剝削、羞辱或壓迫的性別結構裡,包括男性們對於女性言語或肢體上的騷擾暴力,例如「女人要好好幹一幹」等話語符號,呼應厭女文化意義,又或是上野千鶴子(2015)所指,這是結構性的厭女現象,使男性潛意識對女性生育能力感到畏懼。

shutterstock_1718193526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因此,即便小雪拖把弄到花輪的腳,和「給人幹」看似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卻可從其互動脈絡中,窺見父權結構裡的厭女文化如何運轉。當女性若侵犯到男性身體或空間,即便女性是在「合理」的時空條件(如打掃)內,觸發拖把碰到男性的腳情境,但最後能夠「合理化」的事情,或許是男性透過綽號對女性實施象徵暴力行為。

然而,若將綽號置於互動脈絡思考,即便如「鮑魚」這般明顯對於女體抨擊意味的綽號,卻也可能在互動過程當中呈現複雜樣貌。女同學們面對綽號,並非完全照單全收其綽號象徵意義,或許亦會如Jones(1993)所言,她們將在各種多元社會意義與實踐論述,尋找安身之處。也就是說,女學生們藉由與同儕互動過程,不僅呈現既有綽號象徵反映既有性別結構問題,同時也照映同儕情感將如何影響青少女看待綽號的意義。就像是小雪和花輪的「曖昧」互動,可能會即將「不雅綽號」的意義轉化成另一種親密默契。

在田野現場,我察覺「鮑魚」綽號可能不僅有父權社會的厭女現象,或許在互動過程裡,亦成為個體間維繫「愛」的方式或資源。包括當花輪呼喊帶有抨擊女體涵義的「鮑魚」綽號時,也進而學習理解和實踐陽剛氣質,抑或在花輪和小雪的互動脈絡中,花輪讓「鮑魚」綽號成為彼此之間,默認共有的專屬「代名詞」,進而彼此經驗培養情誼的厚度。而這份厚度,可能來自於同學間扭曲又困難地,學習與經營人際關係「愛」的形式。

這份愛或許是友情的,也有可能是人際關係的,又或是情感的「曖」。只是,或許我們不能斷然否定同學之間的感情,但同時也需注意,在既有結構影響中,女性似乎容易以某種內化壓迫的樣貌,作為維繫感情的矛盾策略。畢竟「鮑魚」符號涵義,確實也涵蓋著對於女性身分的抨擊與戲謔意味,同時映現既有性別秩序,是如何將女性(被)置身於次等性別互動位置,或者是如何推動青少年進行錯誤情感關係經營方式的結構痕跡。

小結:校園綽號性別意涵的危機與轉機

同儕憑藉綽號象徵所倒映的青少女樣貌,宛如有著基本調色的萬花筒,在性別結構基底中,綽號涵義著對女性的厭惡與愛戀,看似歧視卻似乎也擁有情誼。隨著同學們的綽號互動過程,在校園裡旋轉出具備相異又相同,相斥又交織,交織又動態的性別涵義與互動樣貌。

在綽號互動的動態過程中,女同學們釐清、修正或主動詮釋自己與他者間的行動意義。父權機制與異性戀中心論述,交織而成看似穩固結構,但如Thorne(1993)研究校園裡的性別互動現象所指,校園裡的性別實作並不是永遠相對地角色操演或情境面。之所以,她們既展現能動性,也同時受限於既有性別位置,但又仍能緩慢移動,思考自我位置。無論是透過詞語反制,或是以作勢打人的肢體表達反抗,或是藉由符號互動過程,將男性的行為再詮釋為「幼稚無知」,藉由各式互動脈絡,青少女仍有見縫插針,擾動性別秩序,甚或是反制既有性別形象的可能;但同時,這也是反應性別問題及受限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