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還是愛女?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探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同學的綽號涵義,除了字義性質呈現的性別意義,綽號論述也在同儕互動實作過程,試圖使女性服膺異性戀常規,但女性作為互動參與者,她們亦會在同儕關係、情境脈絡當中,重新詮釋、轉化或修正綽號意義,也透露女性於性別位置中來回踱步的困境。
綜觀可知,女同學的綽號涵義,除了字義性質呈現的性別意義,綽號論述也在同儕互動實作過程,試圖使女性服膺異性戀常規,但女性作為互動參與者,她們亦會在同儕關係、情境脈絡當中,重新詮釋、轉化或修正綽號意義,也透露女性於性別位置中來回踱步的困境。特別是,當青少女藉由綽號互動,學習與同儕建構人我關係時,綽號亦可能在其中產生質變。
厭女?愛女?綽號的中介與質變
豐玉國中教室外的長廊,總是站滿嬉鬧聊天的學生們,小雪也在其中。她用手綁著頭髮,正在和一位梳著花輪頭的男同學聊天(姑且稱他花輪吧),兩人時而低語時而大笑,這樣的互動情形,使我想起前之前兩人的互動。當週值日生是小雪,小雪和另一名女同學在長廊上拖地,花輪正好經過,拖把掃到花輪的腿,花輪低頭檢查褲管的污漬:「欸!鮑魚妳是不會看一下喔?」「叫屁喔?」「幹你娘鮑魚要給人幹喔?」另一名女同學似乎看不下去,連忙幫腔:「靠夭喔,我們在打掃耶?」,花輪彷彿也自知理虧,拍拍小雪的肩膀:「好啦,鮑魚專心打掃。」小雪作勢要將髒水往花輪身上潑,花輪一溜煙跑不見。
小雪的綽號,即是「鮑魚」。但令人玩味的是,小雪的「鮑魚」綽號似乎是花輪專屬使用;換言之,班上沒有其他人會叫小雪這個綽號。花輪總會在各種時機叫小雪「鮑魚」,「欸!鮑魚!妳夾什麼菜?」「關你屁事?」原本兩人各自和朋友一起吃飯,但雙方似乎用「鮑魚」綽號拉近了距離,不知何時,小雪的朋友圈裡,花輪也在其中共同吃飯。當然,不可缺少的鬼抓人遊戲,花輪和小雪也會共同玩樂,花輪有時候會將小雪剛綁好的髮圈拆掉,邊跑邊喊「鮑魚不要嬈(hiâu,台語,形容女性搔首弄姿之意)啦」。
我曾詢問小雪,為何花輪會取鮑魚綽號,甚至喜歡叫妳鮑魚?小雪聳肩回應:「我也不知道欸,因為覺得好玩吧?」不會不喜歡這個綽號嗎?「沒感覺耶。」小雪妳知道這個綽號是什麼意思嗎?「應該知道吧,就女生的尿尿地方啊。」好像只有花輪會這樣叫妳?小雪和女同學互看偷笑,旁邊的女同學把手貼到我耳朵旁邊,但很大聲的說:「老師,小雪在跟花輪搞曖昧啦。」小雪邊放聲大笑,邊拍打女同學:「吼!妳不要跟老師亂說啦!」「真的啊!她們在搞曖昧啦!」
「鮑魚」綽號,不僅指涉對於女性生殖器官的物化或貶抑,花輪在運用綽號時講出「鮑魚要給人幹」的思維脈絡,蘊含男性有權定義女性身體,對女體器官抨擊涵義,同時可能呈現男性欲以「性」操控壓迫女性的厭女意識。如同Allan Johnson(2008)指出,女性在父權體制中,置身於性被剝削、羞辱或壓迫的性別結構裡,包括男性們對於女性言語或肢體上的騷擾暴力,例如「女人要好好幹一幹」等話語符號,呼應厭女文化意義,又或是上野千鶴子(2015)所指,這是結構性的厭女現象,使男性潛意識對女性生育能力感到畏懼。

因此,即便小雪拖把弄到花輪的腳,和「給人幹」看似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卻可從其互動脈絡中,窺見父權結構裡的厭女文化如何運轉。當女性若侵犯到男性身體或空間,即便女性是在「合理」的時空條件(如打掃)內,觸發拖把碰到男性的腳情境,但最後能夠「合理化」的事情,或許是男性透過綽號對女性實施象徵暴力行為。
然而,若將綽號置於互動脈絡思考,即便如「鮑魚」這般明顯對於女體抨擊意味的綽號,卻也可能在互動過程當中呈現複雜樣貌。女同學們面對綽號,並非完全照單全收其綽號象徵意義,或許亦會如Jones(1993)所言,她們將在各種多元社會意義與實踐論述,尋找安身之處。也就是說,女學生們藉由與同儕互動過程,不僅呈現既有綽號象徵反映既有性別結構問題,同時也照映同儕情感將如何影響青少女看待綽號的意義。就像是小雪和花輪的「曖昧」互動,可能會即將「不雅綽號」的意義轉化成另一種親密默契。
在田野現場,我察覺「鮑魚」綽號可能不僅有父權社會的厭女現象,或許在互動過程裡,亦成為個體間維繫「愛」的方式或資源。包括當花輪呼喊帶有抨擊女體涵義的「鮑魚」綽號時,也進而學習理解和實踐陽剛氣質,抑或在花輪和小雪的互動脈絡中,花輪讓「鮑魚」綽號成為彼此之間,默認共有的專屬「代名詞」,進而彼此經驗培養情誼的厚度。而這份厚度,可能來自於同學間扭曲又困難地,學習與經營人際關係「愛」的形式。
這份愛或許是友情的,也有可能是人際關係的,又或是情感的「曖」。只是,或許我們不能斷然否定同學之間的感情,但同時也需注意,在既有結構影響中,女性似乎容易以某種內化壓迫的樣貌,作為維繫感情的矛盾策略。畢竟「鮑魚」符號涵義,確實也涵蓋著對於女性身分的抨擊與戲謔意味,同時映現既有性別秩序,是如何將女性(被)置身於次等性別互動位置,或者是如何推動青少年進行錯誤情感關係經營方式的結構痕跡。
小結:校園綽號性別意涵的危機與轉機
同儕憑藉綽號象徵所倒映的青少女樣貌,宛如有著基本調色的萬花筒,在性別結構基底中,綽號涵義著對女性的厭惡與愛戀,看似歧視卻似乎也擁有情誼。隨著同學們的綽號互動過程,在校園裡旋轉出具備相異又相同,相斥又交織,交織又動態的性別涵義與互動樣貌。
在綽號互動的動態過程中,女同學們釐清、修正或主動詮釋自己與他者間的行動意義。父權機制與異性戀中心論述,交織而成看似穩固結構,但如Thorne(1993)研究校園裡的性別互動現象所指,校園裡的性別實作並不是永遠相對地角色操演或情境面。之所以,她們既展現能動性,也同時受限於既有性別位置,但又仍能緩慢移動,思考自我位置。無論是透過詞語反制,或是以作勢打人的肢體表達反抗,或是藉由符號互動過程,將男性的行為再詮釋為「幼稚無知」,藉由各式互動脈絡,青少女仍有見縫插針,擾動性別秩序,甚或是反制既有性別形象的可能;但同時,這也是反應性別問題及受限之處。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