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還是愛女?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探究

厭女還是愛女?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探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女同學的綽號涵義,除了字義性質呈現的性別意義,綽號論述也在同儕互動實作過程,試圖使女性服膺異性戀常規,但女性作為互動參與者,她們亦會在同儕關係、情境脈絡當中,重新詮釋、轉化或修正綽號意義,也透露女性於性別位置中來回踱步的困境。

雖然《性別平等教育法》明確指出:「蘊含性別歧視的綽號構成霸凌行為」,但事實上,綽號交織著性別學習與經營情感關係的複雜性,即便綽號仍蘊含著性別歧視,且容易使學生進入錯誤的關係經營模式,但若僅是單一、灌輸式地的指出綽號即為霸凌,排除學生確實有可能以綽號建立關係,這樣的「宣導」將無法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如同Rich認為,女學生如何在教學現場當中,勇敢大聲要求教育,是推進性別平等教育的核心之一,因為女學生在其過程中,不僅學習敢於表達需求,更學習理解自己的需要為何(孫瑞穗譯,1991)。

而倘若教育工作者能在課程設置當中,開啟師生共學綽號涵義的知識對話,或激勵女學生在面對不喜歡的綽號時,例如勇敢大聲要求「我不太喜歡這個綽號」或要求「可以叫我另外一個綽號」,則可讓女同學們藉由綽號互動中,覺察自己不僅是符號互動的參與者,抑是掌握自己需求的主導者,來翻轉女性既有位置的可能。如此一來,學生可以更加安心學習建立或釐清人我關係,學習認識多元性別樣態,理解綽號背後的性別涵義,進而學習判斷運用與拒絕權利,共同藉由綽號互動的動態性質,聯手推進性別平等意義。同時,使情感教育也將更貼近學子生命脈動,使綽號性別意涵危機,轉化為任何性別學生建立同儕關係互動時,皆能彼此安心善待的性別教育轉機。


本文改寫自作者碩士論文〈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國中校園的民族誌探究〉,感謝蔡博方老師於本文改寫過程給予寶貴建議。本研究獲2019年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佳作獎,指導教授為楊幸真教授,碩士論文口試委員為游美惠教授、李淑君助理教授。感謝參與本研究的學生與老師,以及每一位提供寶貴建議與鼓勵的貴人。

參考文獻

  • 楊幸真(2010)。校園生活與性別:性別學習與教學實踐。台北:巨流。
  • Allan G. Johnson 著、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 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2015)。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台北:聯合文學。
  • Bechar-Israeli, H. (1995). From〈Bonehead〉to〈cLoNehEad〉: Nicknames, Play, and Identity on Internet Relay Chat.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 Retrieved May 18, 2019.
  • Jones, A. (1993) Becoming a “Girl”: Post-Structuralist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Gender and Education, 5(2): 157-166.
  •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Renold, E.(2004) ‘Other’ Boys: Negotiating Non‐Hegemonic Masculiniti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Gender and Education,16(2): 247-265.
  • Renold, E. (2005). Girls, Boys and Junior Sexualit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 Thorne, B. (1993). Gender Play: Girls and Boys in School. Piscataway, NJ, U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本文經巷仔口社會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