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白人對黑人臉上的敵意較為敏感?

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白人對黑人臉上的敵意較為敏感?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時間限制下如果需要做出決策,那個體產生偏見的機會就會大大提高。像是面試官要決定用不用眼前這位面試者,可以考慮的時間越少,越有可能透過偏見來做出決定。

近期國際社會中出現種族歧視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第一件,遺憾的事也不會是最後一件。因為人居住在團體中,有團體就會依據心理屬性分類,而這樣也就產生刻板印象,覺得某些特質屬於某一群人。

偏見是對某些團體有負向情感,而對個體產生這樣的的連結;歧視則是直接表達出敵對的行為。社會團體就是二個以上的人,彼此共有一些意義的特徵,所以共享某些意義特徵就會形成團體。

這種情況源自於「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我們從小到大在團體中會依據種族、性別或其他屬性來做分類。這樣的好處是能夠讓我們快速與人形成互動的方式,減少時間力氣來做推論,讓個體有效率的和他人相處。

甚至這是很重要的歷程。假設你在逛大型超商,想要找尋一個東西,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人但覺得他應該是超商服務員,你可能就會認為他可以引導你找到你要的東西。是什麼特徵讓你覺得眼前的這個人是店員,而不是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我們的判斷可能就是以他的制服或是識別證,甚至純粹就只是他「看起來」很像店員。

這些「特徵」與「分類」,會讓你減少心力去處理無關的訊息。然而反面來說,這樣的社會分類也逐漸讓我們產生「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每個人腦海中對於某團體的想像

當我們知覺到某些團體特徵,就會把社會分類和某些特徵連結在一起;當聯結在一起時,就會形成刻板印象,像是南部人講話會台灣國語(實際上並不是全部人都這樣)。

這樣的刻板印象含有不同特徵,進而影響到個體在判斷某團體時,可能產生有利(正向)或不利(負向)的偏見。雖然刻板印象或偏見聽起來帶有負面,但實際上也有正向的刻板印象,像是原住民很會歌唱表演(實際上還是有原住民五音不全)。

然而不論正面或負面,這些都是以既有的成見來解釋周遭的人事物,而這樣的刻板印象也產生了以偏概全的情況。

生活中常聽到刻板印象、歧視和偏見,在社會心理學裡有相關,但仍有些差異:

  • 刻板印象:對一個團體的全體成員之概論,將相同的特性援用在團體的每一位成員身上,無視他們之間的實際差異。
  • 偏見:個體對人或對事評斷時所持的固定信念,並非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所建立的態度。
  • 歧視:對特定團體成員不公平、負面或傷害性的舉動,只因為他們是某特定團體的成員。

若出現歧視勢必存有偏見,因為「偏見」一般指個體內心的態度,而「歧視」則是因偏見而展現出的外顯行為。

1
Background Photo Credit: Photo by Will Francis on Unsplash

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白人對黑人臉上的敵意較為敏感

生活中歧視、偏見雖然多數是外顯的(個體直接表達出不滿,或產生實際行為的差別對待),不過社會心理學家發現,有更多時候是下意識的表達歧視。這種運作也許一開始並非出於故意,卻微妙的影響個體的行為。

個體會依據一些特徵產生社會分類,像是性別、年齡、職業或種族等,這些都是很明顯可以作為分類的標籤。但是若是被冠上種族歧視,那麼這個議題就會充滿爭議與挑戰,甚是醞釀出社會抗爭。社會上盡可能避免挑起種族歧視的議題,不過社會心理學家卻發現,白人對於黑人臉部表情上的怒氣或敵意較為敏感。

社會心理學家Kurt Hugenberg與Galen Bodenhausen(ref.1、2),在實驗中讓受測者觀看白人或黑人表情變化的短片,有一些觀看的是從敵意轉為中性,有一些影片一開始是中性的,後來逐漸轉變較有敵意。然後要求受試者判斷觀看影片中的角色什麼時候轉變成中性,或是什麼時候由中性轉為敵意。

實驗結果發現,如果有內隱種族歧視的個體,或是白人受試者觀看黑人的表情變化,則他們眼中所見,對於黑人持續出現敵意的時間較久,也轉變得比較快。

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行為表現,可能從腦部的運作裡就存在差異。Allen Hart(ref.3)透過核磁共振大腦影像技術,探索歐裔美國人和非裔美國人,在觀看同種族或不同種族成員的照片。實驗結果發現,負責處理情緒的杏仁核,在觀看非同種族的的成員時,會有比較明顯的活化程度。

Elizabeth Phelps(ref.4)後續的研究,也發現歐裔美國人看到黑人臉孔時,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程度會明顯增高。大腦杏仁核是處理情緒訊息重要的腦區之一,因此觀看特定族群照片出現明顯活化,可能意謂著種族偏見是透過潛在「內隱」的運作。

在心理學上,內隱連結指的是彼此概念的連結強度。Anthony Greenwald(ref.5)發展出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用來測量兩個概念之間彼此相關的程度。而現在內隱連結測驗還包括了種族、體型、性別、性取向、膚色、國家與年齡,您可以測試看看自己對於白人與黑人的自動化偏好程度

內隱人格理論的測驗結果,卻顯示出黑人和武器之間的自動化連結很強烈。不管測驗者的教育程度,這樣的偏見仍舊存在。

黑人清楚知道自己和暴力攻擊的概念連結在一起,他們每天都在經歷類似的情況,無論是走在路上、嘗試找尋工作、購物或者提出相關資源申請,都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阻礙或者刁難。這些承受刻板印象或歧視偏見的族群,經歷被汙名化,承受著負向刻板印象的標籤,並且常在生活中被貶低。

而個體對這樣訊息的運作,常常是自動化的產生,也就是事前沒有恩怨情仇的二個人,可能因為所屬的團體不同,而在潛意識下產生。要形成刻板印象很容易,但是要消除刻板印象卻要費盡心力。

RTS3BKYI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內團體與外團體:透過貶損「他們」,來使「我們」感覺良好

在現實衝突的概念之中,會產生偏見可能來自於資源的競爭。面對經濟議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某族群過得好,就意謂著另一個族群相對就會被剝奪,而感到挫折。


“佛洛伊德事件”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