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在險惡的人際關係裡,最優先考量就是「別讓自己受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原諒會送給我們的心靈意想不到的禮物。在非常艱難地原諒他人之後, 未來的我們在待人接物時會更寬厚,不再那麼在意他人的過失,保有平常心。當然,事事原諒是不可能的。再者,也有不值得原諒的人。
文:朴民根
【給自己的練習】開啟良好對話的十二個步驟
美國神經科學家安德魯・紐佰格(Andrew Newberg)表示, 連珠炮似的傳達一連串的內容,不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下列是依照「慈悲溝通原則」來開啟良好對話的步驟:
❶ 緩解緊張
在三十秒內,緩緩吸氣從一數到五,再緩緩吐氣從一數到五。重複三次。❷ 佇足在現在
凝視一隻手的同時,自問一句:「我是怎麼知道此時此刻,這隻手存在著?」❸ 強化內在沉默
用手機傾聽鐘聲或是聲景(聲音的風景),約十五至三十秒。❹ 提升正向性
從現在起,努力提高對對方的正面情緒,盡量減少對對方的負面評價。❺ 思考自身認為的「最重要價值」
思索自我內心的價值,和對方對話時所獲得的關係價值,以及溝通的價值。❻ 接觸愉快的記憶
即內心最舒服的畫面,或是想起對方時所激發的正向情緒。
以上是準備階段,現在要開始與對方的對話。❼ 觀察非言語訊號
細心留意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和姿勢。
接著,實踐於對話中,如下步驟:❽ 表達感謝
❾ 溫暖的語氣
❿ 放慢話速
⓫ 簡單陳述
⓬ 專注傾聽
面對欠缺同理心的人,該怎麼辦?
俊基從名校畢業後順利找到好工作,才高興不到幾天,沒想到進了公司後,身為上司的洪組長成天找他麻煩,讓他日日坐立難安。他不知道為什麼洪組長要針對他,如果自己像另一位脾氣暴躁到離婚的同事也就算了,至少那位同事知道自己脾氣差,每當他發飆時,大家就知道要忍著點,但洪組長不同,他不生氣,卻總是講一些沒道理的話,像是:「你又沒有女朋友,星期天能去哪裡玩?來加班吧!我也會來加班,怎麼樣?公平吧?跟我一起趕工沒做完的工作。」
洪組長還常常在深夜或凌晨用通訊軟體交代工作,或者要下屬幫他辦私事。他欠缺同理心也不懂得換位思考然而公司高層卻非常信任他,認為他很會做事,俊基因此更憤恨不平了。
「那樣就叫做會做事?而且居然還有人願意嫁給他!跟這種心理變態工作,我都快瘋了,更何況他老婆還要跟他朝夕相處!」
俊基進公司前還好好的,現在已經到了瀕臨憂鬱症的地步。他懷疑問題是不是出於自己的個性太濫好人,於是決定接受諮商和檢測,才發現自己的狀態已經在憂鬱症邊緣。
所謂的心理變態是一種精神疾患,患者對他人的痛苦或憂愁毫無同理心,所以又被稱為「零同理心」(zero deg re e s o f empathy)。成功人士中有較高的比例存在,根據英國某項調查指出,心理變態約占人口的一%,但大企業CEO中的患者卻高達三・五%,足足高了三・五倍。
洪組長雖然不是心理變態,但他確實缺乏同理心。於是我請俊基做自我表達訓練,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只要盡可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就好。大約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於能對洪組長做出反擊。
某天,俊基的企劃案在公司會議上大獲好評,會後洪組長又開始節外生枝。「我說,你的消費趨勢分析的相關資料,好像不太可靠啊!」洪組長如此詢問。
俊基早已有備而來,他一本正經地説:「大家都說好,似乎只有您不認同。若您真的認為不可靠,不如您自己來做做看吧?」
他總算出了一口氣,痛快得不得了,恨不得把洪組長當時的表情拍下來給我看。當晚難得一夜好眠,從那次之後他還做了幾次刻意的回擊。
善良有底線,偶爾也該適時回擊
面對欠缺同理心的人,我們必須更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接收。
即使他們不一定能理解,但至少接收到了,就能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過不了多久,小心眼的洪組長像換個人似的性情大變,開始對俊基察言觀色,不過出一張嘴的個性還是老樣子。
職場上有時候會因為被缺乏同理心的人出言不遜而受傷,這些人不懂得理解對方的感受,也欠缺換位思考的能力,讓周遭的人特別累。但是,通常他們並沒有惡意。
「這件事這麼簡單,隨便做不就好了?」你可以觀察他們的表達方式,
他們說出這種話卻不覺得怎麼樣,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別人的心情。
其實心理變態並非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只是要他們啟動同理心是一件很費力費神的事情,就像對名畫沒興趣也沒天分的人,你要他花幾小時去看畫,他絕對叫苦連天。如果不是嚴重到要治療的心理變態,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上司、同事、下屬通常都有同理心,只是需要你稍微大力刺激他們的「共感腦」而已。
為了保護自己,要懂得踩煞車,你可以這麼說:
「組長,您這樣說,讓身為下屬的我覺得很委屈。」
「課長,你說的很有道理,但也要顧及別人的心情。」
「主任,就算他是新人,也不該這麼嚴厲教訓他。」
不用擔心說話太直,因為他們受到的打擊比你想像的還小。
總而言之,你一點一點累積的勇氣,將能發揮改善彼此相處方式的力量,讓對方變得更善解人意。
沒有任何關係,值得你受傷
到哪裡都會遇到壞人,有天生壞心腸的、心術不正的、缺乏同理心傷人而不自知的……最壞的就是對所有人都好,卻唯獨對你不好的。如果只是私交,最好盡快遠離這個人,因為除了心理治療師之外,沒人能改變這樣的個性。若真能改,他們的父母或另一半早就做到了。
比較有問題的是職場上的交情,這個時候可以採取俊基的做法,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看法,為自己建立一座堅固的防護罩。不要放棄告訴對方你的不滿和心情,你不需要太過委屈自己,因為他一定聽過其他人這樣説,所以你的直言不諱頂多只會讓他覺得「以後我要更謹言慎行」而已。就算他對你懷恨在心,你們之間也不會演變成最壞的局面。
要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平衡點、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就要懂得在壞人阻撓你時,鼓起勇氣站出來捍衛自己。逃不了的時候就去面對它,就算最後你只能憤恨不平地離去,在該對抗時就該去試看看。人生在世很多事情說不準,說不定會出現如同李舜臣將軍帶領的鳴梁海戰般地逆轉勝。
重點是,你要保護好自己的心,如果心受傷了,連帶影響工作、愛情、關係,最吃虧的就是自己。因此,在險惡的人際關係世界裡,最優先要考量的就是「別讓自己受傷」。
【給自己的練習】如何不去在意討厭的人?
❶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
因此情緒自然地來,也會自然地走,負面情緒終究會消失。❷ 想一想,十年後這個人做的事、說的話,仍會影響我嗎?
當然不會。因此別去在意他做了什麼,未來總一天他會找到自己的出路。❸ 設定一個當對方影響你的情緒時的基準分數
例如十分為極限,恨意最多只能到五分、憤怒最多六分、嫌惡八分,當你受到影響時,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超過這些分數。並沒有客觀的標準規定要設定多少分,意味著你的情緒其實是由你自己決定,不要花太多精神消耗在負面情緒上。❹ 試著用最慢的速度步行
十分鐘就夠,不要去想那個人的事情,只要專注在你的每個腳步和呼吸就好。❺ 試著慢慢進食
你也可以細細嚼著口香糖,或剝著橘子一片片慢慢吃。不要想那個人,只要專注在食物的味道、氣味和口感就好。❻ 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卡在當下的情緒裡
你可以數數、仔細觀察附近的建築物,或是凝視天上的雲朵。❼ 當情緒稍微平復後,請唸出左方這段文章
這是心理學家福律茲・培爾斯(Fritz Perls)所寫的祈禱文,能幫助你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為了要實現你的期望而存在,
而你也不是為了我的希望而活著。
你是你,我是我。
如果偶然間我們遇見彼此,那很美好。
如果沒有,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懂得原諒,也是一門藝術
「能怎麼辦,我也只能原諒了。」
一直以來,宇彬因為研究所同學鎮浩而覺得不舒服。到現在想起那件事,宇彬還是會生氣,不想見到鎮浩。
事情是這樣的:幾個月前,兩人吵到研究室的屋頂都幾乎掀翻了。鎮浩是犯錯的一方,他忘了在期限內提交參賽文件。為了處理臨時冒出來的緊急事件,宇彬焦頭爛額。明明負責提交文件的人是鎮浩,辛苦花了幾個月時間的比賽,卻連報名都沒報成。甚至好幾天過去,鎮浩才吐實,同組組員們紛紛聲討他。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