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全史》:路易十六全家前往巴黎,此生便再也沒有見過凡爾賽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王整天都在打獵,回到宮中後就直接上床。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有人告訴他這個消息,於是有了以下這段有名的對話:「這是場叛變嗎?」國王睡眼惺忪地問羅尚博公爵。「不,陛下,」公爵回答,「這是革命。」
然而幾天後,國王又遭到另一次嚴重打擊。十月五日,在傾盆大雨中,有大約六千名職業婦女包括魚販的妻子、洗衣婦、市場攤販、妓女遊行至凡爾賽。她們表面上的理由是,有謠言傳出王室將舉辦一場歡迎法蘭德斯軍團的宴會,這些剛抵達宮廷的士兵將三色帽徽踩在腳底下;不過這些婦女本來就打算進行示威。她們手拿長柄大鐮刀、長矛和任何手邊有的武器筆直走向國民議會,一路喊著口號,要求得到麵包。米拉波花了兩個小時安撫她們,設法讓大多數人(但也不是所有人)離開議會。最後國王同意接見六名婦女代表,她們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根本不是典型的大多數烏合之眾。他以各式各樣承諾哄騙她們,但是他根本用不著這麼麻煩。待在門外的群眾比之前更加憤怒。
最糟的事情發生了。第二天清晨,國王和王后在「奧地利女人去死吧!」的憤怒吼叫聲中醒來。王子庭院(Cour des Princes)的大門顯然沒有上鎖,情況較為暴力,顯然此時也已經爛醉的女人們從這裡衝進凡爾賽宮,爬上通往王室寢宮的階梯。理所當然嚇壞了的瑪麗・安東妮匆忙穿上衣服趕到國王寢室,看見路易十六世正把四歲大的太子抱在懷裡。
幾個小時前和國民衛隊代表團抵達凡爾賽宮的拉法葉,已經大致上恢復了秩序,但外面依舊不斷傳來喊叫聲和火槍聲,他知道除非國王和王后出現在陽台上,否則示威者絕對不會滿意。這麼做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兩人還是同意,王后毫不畏縮地在陽台上站了至少兩分鐘,每一秒鐘似乎都是她的末日。接著國王再次出現,宣布不可避免的結果。「我的朋友們,」他當眾宣告,「現在我將和我的妻子與孩子們前往巴黎。」
當天下午他們就出發,拉法葉騎馬跟在他們身旁,還在現場的市場婦女們依然在雨中跟在隊伍後面走著。他們先到市政廳,然後來到棄置已久、晦暗無比的杜樂麗宮,由還算親切的拉法葉監護。國王和王后一家人此生再也沒有見到凡爾賽宮。
相關書摘 ▶《法蘭西全史》:路易十一是「無所不能的蜘蛛」,將敵人黏在網上再慢慢拉起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法蘭西全史:從凱撒的高盧戰記到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歐陸強權法蘭西的二千年史》,馬可孛羅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
譯者:何修瑜
這是一本關於法國的古今全史,也是一紙寫給法蘭西的情書
英國大眾歷史作家界的祖師爺諾里奇爵士,以幽默風趣、引人入勝的筆調,
引領讀者走進「高盧雄雞」兩千年的迷人歷史
提到法國的歷史,映入讀者眼簾的可能是聖女貞德、路易十四世、戴高樂等著名人物,也可能是英法百年戰爭、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等重要事件,但作者認為大多數人對法國的認識也就僅止於此,我們需要一則動聽的故事把諸多法蘭西的歷史人、事、時、地、物串聯起來,填補人們心中法國史的空白,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爵士的《法蘭西全史》就因此而生。
本書將從決心阻止羅馬將軍凱撒入侵的那位高盧人酋長說起,到查理大帝是如何略施小計取走教宗手上的帝冠。從法蘭西人大批加入東方的十字軍戰爭,到聖殿騎士團是如何在一夕間走入歷史。從太陽王路易十四世震鑠古今的功業,到法國人民攻陷巴士底監獄的風暴。從法國軍隊搭乘大隊計程車奔赴一次大戰戰場的戲劇場面,到二戰諾曼地登陸扭轉世界命運的一擊,《法蘭西全史》將帶領你我穿越兩千年趣味性十足、令人大開眼界、包羅萬象的法國歷史。
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爵士是英國老牌的歷史學者,所寫的西西里、威尼斯共和國、拜占庭帝國、教宗和地中海相關歷史多年來深受讀者喜愛。《法蘭西全史》是諾里奇爵士作家生涯的閉門顛峰之作,也是寫給他最愛的法國的一紙情書,獻給每一位迷戀法國、鍾情法國的男女。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