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屬戰爭》:稀土是高科技產業的維生素,為中國外交政策服務的金屬武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別忘了,一個國家擁有可觀產量的戰略性資源,為了獲取商業、外交或軍事利益而實施禁運,二十世紀難道不是滿滿的例子嗎?
文:皮特龍(Guillaume Pitron)
為中國外交政策服務的金屬武器
北京迅速瞭解到,中國已掌控稀有金屬所賦予的強力槓桿。思考一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十四個會員國,數十年來能夠強烈影響原油價格,但「只」占全球石油產量的41%。中國擁有某些稀土金屬高達95%的全世界產量,而稀土金屬是特別受到渴求的稀有金屬種類!一位澳洲專家觀察道:「這是打了類固醇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當一個國家瞭解到這樣的優勢,它會怎麼做?嗯,它會開始制定更具侵略性的目標。
這就是中國所做的事。鄧小平於1992年,宣布了稀有金屬方面的敵對貿易政策指導方針。中國人常帶著滿意的假笑,在貿易會議或原物料高峰會上,引用鄧小平的言論。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參訪包頭市白雲鄂博區的稀土礦場時,說出這個預告性的箴言:「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一切都說得非常清楚。
在2000年左右,稀有金屬市場的謹慎觀察家注意到,有事情不對勁了。中國稀土出口的配額2005年定為六萬五千噸,從隔年開始下降至略低於六萬兩千噸。2009年,北京只出口五萬噸,而2010年的官方數據只有三萬噸。對於擁有不成比例產量的其他稀有金屬,中國同樣如此。舉例而言,2001年8月,中國制定了出售鉬給歐盟的配額。
中國於2007年至2008年間,特別課徵了一系列禁止性的出口稅。我們分析了其他國家向世貿組織提出、針對中國商業行為的訴訟,就能釐清整件事:過去二十年來,中國遭控實施系統性限制稀有礦物出口的政策,種類多元,包括螢石、焦炭、鋁礬土、鎂、錳、黃磷、碳化矽與鋅。
2000年代期間,從雅加達到洛杉磯,從約翰尼斯堡到斯德哥爾摩,所有人都開始感受到漸增的中國壓力。當時在中國工作的丟莫索表示:「每個月,我們都很憂慮,想知道釋出的新配額是多少。」
日本的高科技產業須耗費大量稀土金屬,日本人甚至被以更坦白且殘酷的方式告知。一位和我們在東京會晤的日本外交官匿名指出:「2004年,我參與多場日本工業部和中國政府代表之間的會議。我們主要提出稀土的問題,中國一再向我們清楚表示,他們隨時可以關閉供貨的水龍頭。」
一名法國專家證實:「很清楚的是,更嚴重的危機有一天會爆發,使我們受害。」但是,別忘了,一個國家擁有可觀產量的戰略性資源,為了獲取商業、外交或軍事利益而實施禁運,二十世紀難道不是滿滿的例子嗎?看看較早之前的案例:
1930年代,美國對納粹德國實施氦氣禁運(美國為唯一生產國),因為納粹已使用這種氣體讓可載人的齊柏林飛船升空,美國擔心納粹有一天將氦氣用於侵略性的目的。
1973年,為因應贖罪日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頒布對以色列及其盟友的石油禁運,引發史上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9年,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總統卡特凍結對蘇聯的一千七百萬噸穀物出口。
更為近期,國際媒體大幅報導俄羅斯在外交緊張的背景下,終止對波蘭與烏克蘭的天然氣出口。
在石油武器之後,在穀物武器之後,在天然氣武器之後,該來的總是會來:中國啟動它的稀有金屬武器。2010年9月,北京頒布了稀土的非常禁運令。
這是能源與數位轉型的第一次禁運。
稀土戰爭開打了
晴天霹靂的起源是日本與中國之間關於釣魚台列嶼(日本稱為尖閣諸島)的長年爭執。釣魚台列嶼由五座小島與三塊岩礁組成,位於台灣東北方的東海上。就這樣?是的,但是釣魚台蘊藏龐大的碳氫化合物,這是兩大亞洲強權自十九世紀末,即對此虎視眈眈的原因。
1895年第一次中日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手中奪走釣魚台。接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釣魚台受到美國管轄,直到1972年才重回日本懷抱。然而,中國始終聲索這些土地的主權,導致日本極度不悅。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國籍漁船在釣魚台外海撒網捕魚時,日本海巡隊將此侵入行為視為挑釁,並追逐漁船。接下來的景象(被拍攝下來並放上網)至少可說是令人驚訝:中國船長拒絕投降,並駕駛船隻衝撞日本巡邏艇。日本海巡隊將中國船長逮捕,這在中國引發驚天的反日浪潮—很擅長迅速點燃任何最微小民族主義火苗的中國媒體,知道如何維持民眾憤慨的情緒。
奇怪的是,兩週後的9月22日,預計運往日本的中國稀土全部中斷,但北京並未正式頒布任何禁運令。和我們於北京會面的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副祕書長陳占恆表示:「漁船事件催化了我們的民族主義直覺。許多中國企業因此自行決定停止對日本的貿易運輸!」陳占恆轉述了中國官方的狡詐說詞:「就官方而言,從來沒有禁運。」官方的考量是:不要惹惱世界貿易組織。
事件發生一年後,日本業者依然不相信中國官方的說詞。
在紫禁城兩千公里外,從東京車站出發往西的新幹線(日本高鐵)會繞過富士山,富士山圓錐形的輪廓在秋日天空中,顯得特別突出。四小時後,日本第三大都——大阪,已在我們眼前,露出它那延伸至太平洋岸的觸手。我們訪問到稀有金屬的進口商人藤田邦宏。在工廠倉庫裡,藤田邦宏告訴我們他的事件版本。他保證:「中國一直實施持續性的策略,利用它的自然資源,做為政治施壓的手段。」
藤田邦宏穿著深色西裝,頭上戴著工地安全帽,走向釔的庫存。釔是一種用於精密電子產品的稀土金屬,而2010年9月,釔的訂單突然不再交貨。他坦承:「日本產業陷入恐慌。」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