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與「隱私權」都在憲法的保障範圍內,兩者的界限在哪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者都在憲法的保障範圍內,那「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界限又在哪裡?在處理八卦新聞時,記者又該如何拿捏?
文:劉郁葶
《鏡週刊》上週(6月3日)報導YouTuber「黃氏兄弟」中的弟弟瑋瑋,使用交友軟體約砲同性網友。黃氏兄弟於晚間在頻道上發佈「關於報導,我想跟家人說」的影片回應此事,《鏡週刊》的新聞也因此在網路上引起討論與撻伐。
近年來,媒體為了在日趨競爭的市場獲利,不惜將腥羶色的內容作為新聞主軸;再加以聳動的標題與圖片,吸引閱聽人點擊。通常這類新聞屬「八卦新聞」的範疇,多半是對知名公眾人物,如政治人物、演藝明星、企業名流與時下網紅等,私下言行與內幕隱私的相關報導。
往往八卦新聞刊出後,當事人與媒體會有兩種立場:
- 當事人:媒體侵害了我的「隱私權」
- 媒體:想報導什麼是我的「新聞自由」
這讓人不禁思考:媒體想報導什麼都可以嗎?當事人的隱私又該如何保障?
然就台灣的憲法來看,「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皆是其保障的範圍。以「新聞自由」來說,憲法第11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其中出版自由,涵蓋所謂的新聞自由。政府藉由保障新聞自由,賦予媒體特殊的權利,目的是促進訊息流通,讓民眾獲得更多資訊,滿足其「知的權利」。
與此同時,憲法也保障了人民的「隱私權」。憲法第22條:「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由上述可知,在不侵犯公共利益的條件下,人民的自由受到保障且不可侵犯。
雖憲法中並未明文提到「隱私權」,但大法官於釋字第603號解釋,「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秘密空間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
既然兩者都在憲法的保障範圍內,那「新聞自由」和「隱私權」的界限又在哪裡?在處理八卦新聞時,記者又該如何拿捏?
從新聞倫理的角度來看,這應該取決於此新聞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根據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於1996年時通過的〈新聞倫理公約〉,其中第7條:「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新聞工作者應尊重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即使基於公共利益,仍應避免侵擾遭遇不幸的當事人。」由此可見,在報導這類新聞時,應考量到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亦即大眾有知的必要,若人民不知將使其權益受損。
舉例來說,若新聞揭露某宗教領袖利用自身權勢,脅迫信徒錄製色情影片,為避免更多人受害,因此公開此領袖部分的個人資訊,屬合理範圍。
然而在此次案例中,《鏡週刊》的報導並不符合公眾利益,而是為了增加商業營收公開揭露私人事務。此外,《鏡週刊》報導的角度過於腥羶(《鏡週刊》以下架的系列報導中,其中一篇標題這樣下:「黃氏兄弟瑋瑋自稱尺寸16,不准內射可噴嘴」),如內容描述生殖器的大小及性交的方式。
可見此新聞並非是提倡道德意識,而是為了滿足閱聽人的窺探慾望。更甚者,這篇報導引起部分閱聽人對黃氏兄弟的不滿並發動人身攻擊,使黃氏兄弟名譽受損,更讓瑋瑋本人身心靈受創。
除此之外,〈新聞倫理公約〉第8條也提到:「新聞工作者應以正當方式取得新聞資訊,如以秘密方式取得新聞, 也應以社會公益為前提。」《鏡週刊》獲取此消息的方式是否「正當」仍待商榷。原因在於,提供此消息的人,疑似用釣魚的方式引瑋瑋上鉤,再將對話紀錄爆料給媒體。而《鏡週刊》直接採用此消息,也未向當事人求證,就直接大肆報導,此作法不符合採訪流程上的倫理道德。
值得思考的是,做為模範,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或許容易被放大檢視,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私人生活。當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和新聞自由衝突時,就應該回歸到新聞倫理,以「公共利益」作為考量。若其純屬私人事務,媒體應當予以尊重。
然而,新聞倫理並非同法律具強制性,因此傳媒界存在著「只要我敢,有什麼不行」的價值觀。踐踏基本的專業德性,這也是媒體會敗壞的原因。
誠如美國學者莫里爾所說:「實用主義、追求權力及成功,才是新聞記者最重要的動機,倫理式的新聞學對他們這些商業圈內人士而言,往往無用武之地。」因此所謂的「新聞倫理」,最終仍要靠記者與編輯自主發揮良知。無怪乎不少媒體前輩表示:「記者是一份需要高度道德意識的工作。」
《鏡週刊》後來雖在社群壓力之下,下架報導並刊登了道歉啟事,但對於當事人的傷害已無法挽回,這是《鏡週刊》怎樣都無法彌補的。記者手上握的,從來就不只是一支筆,而是帶給社會正向力量或負面影響的權力。在處理任何議題時,應當審慎思考再落筆。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