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年來我們一起追的孫燕姿:90後歌迷的青春事件簿

20年來我們一起追的孫燕姿:90後歌迷的青春事件簿
Photo Credit: 孫燕姿 Sun Yanzi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0年6月9日夜晚歌手孫燕姿無預警地在直播談話後,驚喜地開了一場20週年的線上演唱會,這個突如其來的安排,讓八、九零世代歌迷那些年追星的回憶一起湧現。

2020年6月9日夜晚歌手孫燕姿無預警地在直播談話後,驚喜地開了一場二十週年的線上演唱會,這個突如其來的安排在華語地區瞬間達到上億的觀看次數,也造成當晚至隔天網路平台的大量討論,八、九零世代歌迷那些年追星的回憶一起湧現:「沒有一個22歲的女生,像她這樣唱歌…..」

102913385_1936970096435415_8466004260000
Photo Credit: 孫燕姿 Sun Yanzi

直播中穿著素面白T的孫燕姿,仍是20年前那個22歲愛唱歌的女孩,2000年出道以宣言式的宣傳slogan,一語劃破了千禧年華語樂壇的天際,一位巨星正式誕生,但這位女生的形象卻十分鄰家、率真、自然,這也是孫燕姿本人的人格特質,她的高EQ、零負評、無花邊與招牌笑容不管在樂迷,甚至到娛樂媒體無一不被收服。

她的短髮造型與整體造型可以說承接了90年代玉女歌手如梁詠琪、蘇慧倫在後期的轉型,但又多了份勇敢與倔將,因此許多MV中都會看見她意志堅定地往前跑,「奔跑」成了她重要的icon,不管在早期《風箏》(2001)中的同名主打歌、《Leave》(2002)在紐西蘭的街頭跑到聖山冰川,甚至直接為奔跑量身打造一首〈奔〉(2004)的歌,這樣的形象也直接挪用在她2006年世界巡迴演唱會的開場段落,她也是第一位登上剛建成的台北小巨蛋的女歌手。

她也揮別了林憶蓮、張惠妹、許茹芸90年代苦情閨怨的女性情歌,「青春」與「成長」幾乎貫穿她的所有專輯與每個階段,因此青春裡少不了愛情的元素,孫燕姿的13張專輯中每張一定都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情歌,但她的情歌都多了份任性與理性的特質,而且更加個人,因此「我」的視角與角色比重成了歌曲裡的重點。

「幸福 我要的幸福 沒有束縛
幸福 我要的幸福 在不遠處」——〈我要的幸福〉(2000)

「承諾算不算任性的要求 人總是不能太容易感動
當愛失去自我失去包容 只想要 從混亂解脫」——〈任性〉(2001)

「別再看著我說著你愛過 別太傷痛
我不難過 這不算什麼 只是為什麼眼淚會流我也不懂」——〈我不難過〉(2003)

孫燕姿出道20年之於90年代出生的我是什麼概念?目前二十幾歲的我,當年聽她唱〈天黑黑〉(2000)還是國小,童年聽孫燕姿肯定太早,但歌裡頭那段:「天黑黑 欲落雨 天黑黑 黑黑」卻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閩南語台灣歌謠,再加上那個年代電視與廣播還是流行音樂的主流媒體,我們幾乎是最後一批MV世代,當時大街小巷幾乎傳遍她的歌曲。

而當初天真的我們看著電視,總覺得這個女生唱歌好好聽,然後彈琴時好美好美,「彈琴」也是孫燕姿早期另一個重要icon,在首張孫燕姿同名專輯(2000)與第2張專輯《我要的幸福》(2000)皆不斷複製這樣的形象,更在她首場演唱會——「我要的幸福」萬人演唱會開場呈現,這場演出有影音紀錄,記得當年各電視台也都有轉播,不是我們發現孫燕姿的,而是孫燕姿就無孔不入地傳遞到每個媒體介面上。

現在重新回頭看2000到2003年孫燕姿的存在,其實見證了台灣流行音樂極為瘋狂的商業操作,當時唱片公司願意砸重本在中正紀念堂或是淡水漁人碼頭開免費的大型演唱會,她更在這短短三年時間密集地發行了七張錄音室專輯。

因為她,我們可能也成為會買專輯CD的最後一個世代,當時的專輯對於學生來說像是一個介面,不僅僅是對偶像歌手的拜物,也是對於美術設計、歌詞文字的美學認識,孫燕姿的專輯視覺上也承載了台灣影視對於不同異國的想像,她應該是最常到國外拍攝外景的歌手:

從《Leave》(2002)的紐西蘭、《未完成》(2003)的日本、《Stefanie》(2004)的巴黎、《逆光》(2007)的埃及,再到近期《跳舞的梵谷》(2017)的冰島,當然也意外為台灣拍下了很多優美的景緻!

「是我一直太懂事 任你自由地犯錯
錯到無法再讓你 留在我的世界」——〈懂事〉(2002)

「風 停了又吹 我忽然想起誰
天 亮了又黑 我又過了好幾歲」——〈同類〉(2004)

「一張一張飛過的日曆 拼湊剪貼一件風衣 大風吹吹什麼
包裹我包裹你包裹心 成長是個遊戲把曾經 變如今」——〈風衣〉(2017)

「成長」是孫燕姿歌曲中另一個母題,2000到2003年她正值人生最好的花漾年華,因此除了青春更多的是對於成長的感悟也隱含在她的歌中。在《Start》(2002)自選集中,她特別回顧了自身的音樂養成。

當中收錄了多首她求學階段時所接觸的西洋流行音樂,包括Beatles、Tori Amos、Alanis Morissette,以及兒時跟著父親聽的台灣民歌〈橄欖樹〉,當中能窺見新加坡華人在冷戰時期對於西洋歌與台灣華語歌的接收。除此之外,當中也有對九零年代幾位天后的致敬,包括王菲、莫文蔚、張惠妹,也帶有世代交替的意味。

另一張《未完成》(2003)專輯更直接圍繞著「成長」主題,裡頭除了有大家熟知具有印度元素的〈神奇〉與情歌〈我不難過〉外,其他非主打歌幾乎清一色在歌頌對於成長的感觸,包括〈未完成〉、〈永遠〉、〈接下來〉、〈年輕無極限〉、〈沒有人的方向〉等,專輯形象更將她包裝成大學生,以台大校園作為背景拍攝封面照。

除了歌曲中的成長,孫燕姿應該也是少數躍上社會版面,而看盡娛樂百態下長大的歌手,包括歷歷在目於首張專輯在桃園中壢的簽唱會現場的槍擊事件,或是《逆光》專輯前往埃及拍攝時所發生的綁架案羅生門。

歌手作為娛樂商品的一個替代肉身,其中有兩張專輯的企劃操作上,也遊走在明星的公/私領域的模糊界線上,2005年剛獲得金曲獎最佳女歌手的孫燕姿,在同年底發行的《完美的一天》專輯中,特別規劃了一個入住玻璃屋24小時的計畫,唱片公司特別在當時蓋好的101旁搭建一個臨時的透明貨櫃房,並透過直播方式讓歌迷可以看見孫燕姿一整天的作息,當年被媒體戲稱為「楚門秀」。

80799180_1775262642606162_68639764075721
Photo Credit: 孫燕姿 Sun Yanzi

當年的她一直有金曲魔咒纏身,加上當時所屬的華納音樂人事改組,因此《完美的一天》之後她暫別歌壇近兩年,回到新加坡休息再出發,這也令人想起2003年在3年7張專輯的密集生涯中,她選擇在《The Moment》精選發行後,休息引退一年,當時算是投下震撼彈,這張專輯不斷將孫燕姿的疲憊赤裸地攤在媒體上,MV中也能看見剪到極短髮的她,講著自白、流淚與未來的人生規劃。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橄欖樹〉(2002)

「現在的我是否有些不同
努力工作也努力的犯錯 二十五歲的我」——〈年輕無極限〉(2003)

「這一刻 回頭看見自己 這一路的風景 百感交集的我
下一刻 又將飛向哪裡 漸漸疲憊的羽翼 為你披上了勇氣」——〈這一刻 The Mome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