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終極戰車百科》:火力、防護力、速度,三位一體的「鐵之龍騎兵」

《終極戰車百科》:火力、防護力、速度,三位一體的「鐵之龍騎兵」
「⋯⋯如果你想要吸引某個人的注意,把M1A1戰車開出來就對了。」——諾克斯堡(Fort Knox)裝甲兵中心(Armor Center)指揮官隆・馬加特將軍(Lon E. Maggart)|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有別於坊間過去出版的相關讀物,書中除以編年史的方式進行戰車介紹外,更配合許多珍貴的照片,讓文字與圖像完美的結合,讓讀者能進一步的透過戰車的發展演變來了解戰爭型態的轉變。

【書評】鐵之龍騎兵:終極戰車百科

文:林穎佑(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鐵之龍騎兵 從小威利到阿克萊

在戰爭與兵器的演進歷史中,戰車絕對有其一席之地。早在冷兵器時代,當時的馬拉戰車與騎兵強調的是速度的震撼,期望藉此打亂敵人的陣行。但隨著火砲與機槍的出現,騎兵逐漸走入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壕溝戰就在雙方軍無法突破火力牽制的情形之下形成僵局。

直到戰車的出現

一開始戰車只是英軍作為姑且一試的武器,甚至為了情報掩護,還取了水箱(Tank這也是戰車會有坦克此一名稱的由來)藉此躲避德國間諜的耳目,但如此土氣的名字並無損其日後揚名立萬,戰車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便奠定日後在戰場舞台的地位。雖說戰車成功的突破了一戰的僵局,但與其說是被其性能打敗,不如說是被戰車巨大的身軀所震撼,這也讓一戰後各國對於戰車的應用戰術有了重新的思考。

火力、防護力、速度,三位一體

現在對於戰車的評估不外乎為:火力、防護力、速度,三項指標。但在一次大戰之後,有的國家認為戰車只是會移動的大砲,地面部隊的主力仍然是步兵,戰車只是支援步兵的自走砲,此種思維讓英法部隊在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吃足了苦頭。相反的、德軍卻利用裝甲部隊的速度,結合裝甲運兵車以及俯衝轟炸機,發展出閃電戰的概念,讓戰車的歷史翻過了一頁。其後在吸收實戰經驗後,推出各種以虎豹動物命名的各型戰車,都讓盟軍吃足苦頭,也刺激蘇聯以T-34系列為基礎的戰車家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俄勢力」讓戰車在二戰時真正成為陸戰之王。

戰車無用論

核兵器的出現讓世界陷入了冷戰的恐怖平衡,也出現了戰車無用論的說法,戰車的地位似乎開始被飛彈與空軍所替代,甚至陸戰王者的頭銜也出現武裝直昇機競爭。但在經過後冷戰資訊化戰場洗禮後,戰車不但未被時代淘汰,反而結合資訊系統與海空軍整合以聯合作戰的方式在戰場上扮演新的角色與作用。甚至在經典科幻電玩星海爭霸中阿克萊攻城戰車也是人族重要的火力支援部隊。這都說明各國至今都無法輕忽戰車的重要。

想要和平,先要做好戰爭的準備

近期對於我國採購新戰車的議題有許多不同角度的討論,但在支持與反對之前,最需進行的就是對戰車的了解。

本書有別於坊間過去出版的相關讀物,書中除以編年史的方式進行戰車介紹外,更配合許多珍貴的照片,讓文字與圖像完美的結合,讓讀者能進一步的透過戰車的發展演變來了解戰爭型態的轉變。而作者也針對各型戰車的細部做出解說,不會只有單純的性能諸元介紹,配合深入淺出的說明都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戰車。

如果你對軍事有興趣絕對不能錯過本書,趕快翻開封面,一起沉浸在裝甲的咆哮中。


重點製造商:通用動力公司

文:大衛・威利(David Willey)、伊恩・哈德遜(Ian Hudson)

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可說是能夠靈活適應環境和局勢的新形態軍工企業集團之一。冷戰結束時,它前景黯淡,但因為集中全力研發裝甲車輛、軍艦和軍用資訊系統,因此得以東山再起。

1982年,一直在潛艦建造和軍用航空領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通用動力公司,決定進入戰鬥車輛製造的領域。於是他們成立一個叫「陸地系統」(Land Systems)的新部門,以收購克萊斯勒公司的軍事工業部門。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M60巴頓(Patton)主力戰車,在1961年到1987年生產超過1萬5000輛。在大半個冷戰期,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裝甲師都裝備了這些戰車,1991年的波灣戰爭時也在美國海軍陸戰隊裡服役(到此時已經是它的第三代)。

美軍戰鬥車輛通常以歷史上的高階指揮官來命名,巴頓戰車的後繼者艾布蘭戰車自然也不例外。艾布蘭在經過漫長的設計階段後,於1980年開始服役,且很快就證明了它的優勢。後續的升級則讓它又服役了數十載。它原本的複合裝甲也逐漸改良,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在最容易受損的區域加裝衰變鈾 或「反應」(爆炸)裝甲板,此外原本的105公釐口徑M68A1旋膛砲也被認為已不適用於現代戰場,因此立即替換成德國設計的120公釐口徑M256A1滑膛砲。這款44倍徑的火砲可以發射各種砲彈,包括M829翼穩脫殼穿甲彈「飛鏢」,它由衰變鈾製成,可以從2000公尺的距離擊穿570公釐厚的鋼製裝甲。此外還有高爆(成形裝藥)彈頭,以及內含超過1000顆直徑9.5公釐鎢鋼珠的人員殺傷彈藥。

到了20世紀末,通用動力已經賣光了它的軍用航空部門,但陸地系統隨即進一步擴張,在國內和歐洲不斷併購。首先是從西班牙政府手中買下聖塔芭芭拉系統(Santa Bárbara Sistemas),它不僅生產車輛,還有輕兵器、彈藥和飛彈等。之後在2003年,陸地系統買下了通用汽車的防衛部門,然後從一家奧地利投資公司手中買下史泰爾戴姆勒普赫特種車輛公司(Steyr Daimler Puch Spezialfahrzeug, SDPS),史泰爾戴姆勒普赫還帶來了瑞士的摩瓦格(MOWAG)公司,它自1950年起就開始生產軍用和民用特種車輛,且有一定的成績。

這些新併購的歐洲公司隨即對母公司發展裝甲車輛的努力作出重要貢獻,聖塔芭芭拉和史泰爾通力合作,開發出「奧西合作研發」(Austrian-Spanish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ASCOD)系列,製造出皮薩羅步兵戰鬥車(Pizarro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在奧地利部隊中服役的則稱為槍騎兵式——Ulan),以及偵察專用車(Scout Specialist Vehicle, Scout SV)。皮薩羅/槍騎兵僅有西班牙和奧地利採用,不能算是非常成功,但偵察專用車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英國陸軍採用了偵察專用車,成為阿賈克斯(Ajax)車系,而不是採購英國航太系統(BAE Systems)的CV90,以取代老舊的履帶戰鬥偵察車系列的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