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戰車百科》:火力、防護力、速度,三位一體的「鐵之龍騎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有別於坊間過去出版的相關讀物,書中除以編年史的方式進行戰車介紹外,更配合許多珍貴的照片,讓文字與圖像完美的結合,讓讀者能進一步的透過戰車的發展演變來了解戰爭型態的轉變。
【書評】鐵之龍騎兵:終極戰車百科
文:林穎佑(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鐵之龍騎兵 從小威利到阿克萊
在戰爭與兵器的演進歷史中,戰車絕對有其一席之地。早在冷兵器時代,當時的馬拉戰車與騎兵強調的是速度的震撼,期望藉此打亂敵人的陣行。但隨著火砲與機槍的出現,騎兵逐漸走入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壕溝戰就在雙方軍無法突破火力牽制的情形之下形成僵局。
直到戰車的出現
一開始戰車只是英軍作為姑且一試的武器,甚至為了情報掩護,還取了水箱(Tank這也是戰車會有坦克此一名稱的由來)藉此躲避德國間諜的耳目,但如此土氣的名字並無損其日後揚名立萬,戰車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便奠定日後在戰場舞台的地位。雖說戰車成功的突破了一戰的僵局,但與其說是被其性能打敗,不如說是被戰車巨大的身軀所震撼,這也讓一戰後各國對於戰車的應用戰術有了重新的思考。
火力、防護力、速度,三位一體
現在對於戰車的評估不外乎為:火力、防護力、速度,三項指標。但在一次大戰之後,有的國家認為戰車只是會移動的大砲,地面部隊的主力仍然是步兵,戰車只是支援步兵的自走砲,此種思維讓英法部隊在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吃足了苦頭。相反的、德軍卻利用裝甲部隊的速度,結合裝甲運兵車以及俯衝轟炸機,發展出閃電戰的概念,讓戰車的歷史翻過了一頁。其後在吸收實戰經驗後,推出各種以虎豹動物命名的各型戰車,都讓盟軍吃足苦頭,也刺激蘇聯以T-34系列為基礎的戰車家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俄勢力」讓戰車在二戰時真正成為陸戰之王。
戰車無用論
核兵器的出現讓世界陷入了冷戰的恐怖平衡,也出現了戰車無用論的說法,戰車的地位似乎開始被飛彈與空軍所替代,甚至陸戰王者的頭銜也出現武裝直昇機競爭。但在經過後冷戰資訊化戰場洗禮後,戰車不但未被時代淘汰,反而結合資訊系統與海空軍整合以聯合作戰的方式在戰場上扮演新的角色與作用。甚至在經典科幻電玩星海爭霸中阿克萊攻城戰車也是人族重要的火力支援部隊。這都說明各國至今都無法輕忽戰車的重要。
想要和平,先要做好戰爭的準備
近期對於我國採購新戰車的議題有許多不同角度的討論,但在支持與反對之前,最需進行的就是對戰車的了解。
本書有別於坊間過去出版的相關讀物,書中除以編年史的方式進行戰車介紹外,更配合許多珍貴的照片,讓文字與圖像完美的結合,讓讀者能進一步的透過戰車的發展演變來了解戰爭型態的轉變。而作者也針對各型戰車的細部做出解說,不會只有單純的性能諸元介紹,配合深入淺出的說明都能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戰車。
如果你對軍事有興趣絕對不能錯過本書,趕快翻開封面,一起沉浸在裝甲的咆哮中。
重點製造商:通用動力公司
文:大衛・威利(David Willey)、伊恩・哈德遜(Ian Hudson)
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可說是能夠靈活適應環境和局勢的新形態軍工企業集團之一。冷戰結束時,它前景黯淡,但因為集中全力研發裝甲車輛、軍艦和軍用資訊系統,因此得以東山再起。
1982年,一直在潛艦建造和軍用航空領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通用動力公司,決定進入戰鬥車輛製造的領域。於是他們成立一個叫「陸地系統」(Land Systems)的新部門,以收購克萊斯勒公司的軍事工業部門。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M60巴頓(Patton)主力戰車,在1961年到1987年生產超過1萬5000輛。在大半個冷戰期,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裝甲師都裝備了這些戰車,1991年的波灣戰爭時也在美國海軍陸戰隊裡服役(到此時已經是它的第三代)。
美軍戰鬥車輛通常以歷史上的高階指揮官來命名,巴頓戰車的後繼者艾布蘭戰車自然也不例外。艾布蘭在經過漫長的設計階段後,於1980年開始服役,且很快就證明了它的優勢。後續的升級則讓它又服役了數十載。它原本的複合裝甲也逐漸改良,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在最容易受損的區域加裝衰變鈾 或「反應」(爆炸)裝甲板,此外原本的105公釐口徑M68A1旋膛砲也被認為已不適用於現代戰場,因此立即替換成德國設計的120公釐口徑M256A1滑膛砲。這款44倍徑的火砲可以發射各種砲彈,包括M829翼穩脫殼穿甲彈「飛鏢」,它由衰變鈾製成,可以從2000公尺的距離擊穿570公釐厚的鋼製裝甲。此外還有高爆(成形裝藥)彈頭,以及內含超過1000顆直徑9.5公釐鎢鋼珠的人員殺傷彈藥。
到了20世紀末,通用動力已經賣光了它的軍用航空部門,但陸地系統隨即進一步擴張,在國內和歐洲不斷併購。首先是從西班牙政府手中買下聖塔芭芭拉系統(Santa Bárbara Sistemas),它不僅生產車輛,還有輕兵器、彈藥和飛彈等。之後在2003年,陸地系統買下了通用汽車的防衛部門,然後從一家奧地利投資公司手中買下史泰爾戴姆勒普赫特種車輛公司(Steyr Daimler Puch Spezialfahrzeug, SDPS),史泰爾戴姆勒普赫還帶來了瑞士的摩瓦格(MOWAG)公司,它自1950年起就開始生產軍用和民用特種車輛,且有一定的成績。
這些新併購的歐洲公司隨即對母公司發展裝甲車輛的努力作出重要貢獻,聖塔芭芭拉和史泰爾通力合作,開發出「奧西合作研發」(Austrian-Spanish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ASCOD)系列,製造出皮薩羅步兵戰鬥車(Pizarro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在奧地利部隊中服役的則稱為槍騎兵式——Ulan),以及偵察專用車(Scout Specialist Vehicle, Scout SV)。皮薩羅/槍騎兵僅有西班牙和奧地利採用,不能算是非常成功,但偵察專用車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英國陸軍採用了偵察專用車,成為阿賈克斯(Ajax)車系,而不是採購英國航太系統(BAE Systems)的CV90,以取代老舊的履帶戰鬥偵察車系列的車輛。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