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內在驅動心理學》:麥可喬丹1993年第一次退休,是因為「精疲力竭症」?

《內在驅動心理學》:麥可喬丹1993年第一次退休,是因為「精疲力竭症」?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認為麥可.喬丹會有精疲力竭症的原因在於,他的成功剝奪了他所需要的精神支持,而這種精神支持是他作為職業球員在場上年復一年拚搏的動力。喬丹第一次從籃壇退休完成兩個心理學上的目標:既降低外界對他表現的期望值,也提升了自我挑戰的動力。

文:史蒂芬.柏格拉斯(Steven Berglas)

麥可.喬丹的精疲力竭症

在加入芝加哥公牛隊的初期,未成為超級巨星之前,麥可.喬丹在打季前熱身賽時受傷。為了不失去他們的招牌球員,公牛的管理高層決定不讓喬丹繼續打季前賽。這件事讓喬丹很憤怒,於是他爭取到合約條款,可以完全掌控自己是否上場以及出場時間。

一九九三年秋天,即便自己對籃球還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愛,喬丹還是從職業籃壇退休了。他堅持說,退休完全是出於個人意願,因為自己還沒有從父親年前被謀殺的悲痛中走出來。但是媒體都質疑這個說法。外界普遍認為喬丹其實有著賭博的問題,而聯盟要求他「光榮退役」,否則就要暫時停止他參加活動和強制戒賭。儘管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但我還是認為喬丹這個令人費解的行為有著更深層的原因:麥可.喬丹深愛職業籃球,他退出職業籃壇是因為精疲力竭症。

我把精疲力竭症定義為一種心理疾病,即當一個有競爭力的人在專業領域已經成功或即將成功時,會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不安、壓抑、沮喪或憂鬱的心理狀態。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受限於工作或職業生涯,並且無從逃脫,也無法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由於不適和焦慮,受精疲力竭症折磨的人,他們通常都會有心理學家稱之為鬧情緒或逃避現實的行為,如物質濫用、拋棄家庭或事業,甚至出現極端和自殘行為。雖然精疲力竭症通常影響的都是中年人居多,但如果更年輕或年長的人獲得巨大成功時,也很容易受此折磨。

精疲力竭症和現代心理學課本中提到的職業倦怠(burnout)能很容易的做出區別。普通的職業倦怠在軍中更為常見,通常被稱為戰爭疲勞症。特點是無力感和無用感,職業倦怠通常還伴隨憤怒和對他人的貶低:對必須遵從指令(不能反抗)的憤怒,對那些自己會努力去幫助但實際並不真正關心的人表現蔑視(社會服務業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軍隊是這樣處理這種反社會的疲勞症狀:對於作戰中的部隊,提供最完善的後勤保障,讓他們盡可能地休息和放鬆。如果能讓士兵們感覺到被他人賞識並得到戰友們的支持,就會鼓舞他們的士氣,幫助他們認清戰爭的緣由,讓他們覺得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險是值得的。

精疲力竭症也是這樣嗎?並不盡然。精疲力竭症患者感受不到別人對其情感上的支持,並非是因為人們疏遠他們。實際正相反,他們覺得自己被別人侵占了,說得更極端一點,別人把他們當成工具,命令他們實現其願望或者維持以前的成功水準。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我認為麥可.喬丹會有精疲力竭症的原因在於,他的成功剝奪了他所需要的精神支持,而這種精神支持是他作為職業球員在場上年復一年拚搏的動力。其實喬丹沒有責怪任何人。如果你分析任何一位明星的生活情況,顯而易見同時又很矛盾的是,過去的成就無法保護他們的自尊不受損。實際上,當一個人知道在成功後他會失去一些東西(地位、讚揚等),那麼他對自己能力的評價會比他還是新手時更低。

成功人士會受制於越來越嚴重的自尊心威脅,這是有邏輯可尋的:除非一個人展現出他的競爭力,否則別人不會期待他有所作為。一旦達到一定的職業水準,這個「水準」就會成為別人評判他表現的基準。如果原本的期望過低,可以適當提高,但如果原本的期望過高,卻很難往下調整。

這種矛盾的情況在職場中很常見。看到別人的工作成果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值,我們會感到很不耐煩,因為這個期望值是我們按照一個人之前的「最佳表現」而定的,而且我們知道「如果他下定決心盡全力做的話,是可以做到的」。在一個團體中,人們對你的期望取決於你上一次的成就,這個觀念在心理學上也說得通。一個人過往的成功經歷,會提升外界對他的期望,就是大家會期望他達到或超過他過去的成績。事實上,僅僅為了維持自己創造的標準,一個成功者就必須不斷進步,否則就會被人指指點點。

對麥可.喬丹來說,在帶領公牛隊取得三連冠後,如果接下來沒能奪冠,那麼他會失去很多。根據過去的紀錄而對成就的結果抱持期待,所有人會這麼想都是合理的,包括喬丹自己,都期待他再創佳績——如果他想在三連冠後繼續與公牛隊簽約,就要贏得「四連冠」。事實上,他面對的現實是:不論成功贏得總冠軍有多困難、須要付出多大的拼搏,然而比起這個成功,人們只會聚焦在他的失敗。

在三連冠之後,喬丹獲得的成就已經很高,如果此時失敗就意味著全面的潰敗;除非達到或超越自己所創造的成績,否則他已經無法得到更多心理上的回報,所以喬丹的提前退休決定,可以說是他調整職業生涯的一步棋。如果喬丹當時沒有退休,他可能會承受超乎尋常的心理壓力,對自尊造成傷害。無論過早的退休帶給他什麼樣的心理壓力,與達不到期望的恐懼相比,一定會小得多。

壓力的兩種表現

我認為折磨麥可.喬丹的最後一個問題是,當他尋求四連冠的賽季時,他已經很難再將籃球看作是一種體育比賽。籃球不再是他孩童時玩的遊戲,職業籃球對他來說已經成了單調的工作。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這種重複的工作中感受不到激勵,工作無法提供良性壓力(eustress),意即來自具有刺激性的環境或挑戰中的「好壓力」。

良性壓力和人們普遍熟知的壓力(distress)相反,對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大腦需要來自外部的積極訊息刺激,否則就會在夢境中、想像中,甚至是幻覺中創造自己的刺激。在熟悉環境中做駕輕就熟的事,會阻止這種刺激(外部的積極訊息刺激)以及良性壓力的生成,效果就如同用眼罩或耳塞遮蔽感官刺激。如果你是個高爾夫球手,想像一下你終身只打一個洞。這種感覺和老虎.伍茲在圓石灘要打進第十八個洞才能拿到冠軍相比,更像是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Sisyphus)永遠推著巨石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