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的展示與對照:《紅樓夢》劉姥姥、《寄生上流》金家對上流社會的反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寄生上流》中富人會構築出一條「文化」界線鞏固自身階級,渴望被奉承,窮人則對另一個物質世界則充滿好奇驚嘆,羨慕巴結,這層對照也可以用來理解〈劉姥姥進大觀園〉「兩個(階級)世界」交會的火花。
文:吹笛人
《寄生上流》中富人會構築出一條「文化」界線鞏固自身階級,渴望被奉承,窮人則對另一個物質世界則充滿好奇驚嘆,羨慕巴結,這層對照也可以用來理解《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兩個(階級)世界」交會的火花。《寄生上流》討論到的「善良」成本,放在賈府與劉氏的階級脈絡下來看,更顯現劉姥姥這個小人物可貴的能量。

目標(附註:我會先整理完《寄生上流》的討論點,才進〈劉姥姥進大觀園〉,分析時會不時回扣到這部電影的概念。)
- 賈府的「階級」展示
- 「笑」背後的惡意
- 兩個世界的交會火花
炫富有理,賈府的階級秀場
《寄生上流》的拍攝角度,透過金家人的眼睛讓觀眾驚嘆豪門府邸的華麗,地面上一級一級向上的光明階梯,窗明几淨,擺設滿滿「裝飾」品,瓷盤、鍋具、畫作,敏赫贈送的「假山石」也是有閒有錢的階級象徵(所以底層階級的忠淑收到的第一反應是「怎麼不帶吃的來」)。
《紅樓夢》通過劉姥姥這個來自底層階級「局外人」的眼睛,帶我們看見「大觀園」的鋪張奢華。賈府如何展示他們的階級標籤?
- 擺設、吃穿用度鋪張浪費
- 所有東西都交由下人慢慢端出來,顯示一種貴族感,勞務也交由旁人代理
- 禮節繁多,身體姿態拘謹,處處講究「文化」的藝術化生活
- 公子小姐的飲食文化,慢條斯理,細細品嘗(所以在聽到「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時才笑到噴飯,這種吃法侯門世家根本想都沒想過!)
劉姥姥的眼睛,對賈府擺設、服務、禮節讚不絕口,而賈府一貫招待的客人都是鄉進階級的人,吃頓飯也同樣溫雅,而這個「鄉野村婦」的到來,讓他們繁縟的禮節能稍稍鬆綁,不用那麼拘謹,帶來一種刺激。

笑笑就好?「對視」的人情互動
佛洛依德:「我們笑是因為感覺優越,且出於惡意。」
《寄生上流》的幾個笑點,在戲裡,底層嘲弄有錢人好騙,有錢人嘲弄下等人生活;而在戲外,觀眾被窮人扮演的「丑角」給娛樂到,間接參與了嘲弄有錢人的痛快感,同時也笑了底層人物的窮酸愚蠢。
劉姥姥被請到「大觀園」作客,表面上媳婦、公子小姐甚至丫環待她客氣,卻都打量著劉姥姥不過是個鄉下人。《寄生上流》朴社長在嘲諷下等人的「廉價內褲」時是自居高傲的,同樣,「大觀園」上上下下找機會「笑」劉姥姥,是打趣調侃,優越感滿點。在他們眼裡,劉姥姥就是一鄉村野婦,可以當「女清客」嘲弄一番(換做一般客人,想必鴛鴦和王熙鳳是不敢捉弄的)。在眾多笑鬧過程裡,只有賈母真心體貼她,不忘叫人把劉姥姥扶起來、把筷子換回去等,而劉姥姥相當認分,因為被賈母當客人對待而願意自嘲逗人開心,不以為意。
這樣的「女清客」,絕對不是隨便一個來都能扮演,劉姥姥是見過世面的人,她深知這樣的公侯人家想聽到什麼話,說好聽話也要說對點,搞笑,也是知道怎麼做對他們而言才新鮮,劉姥姥比賈府眾人更了解他們生活的欠乏。回想一下《寄生上流》朴社長一家人:
- 他們對知識/文化/藝術的理解?
- 朴社長一家感情好嗎?
- 朴太太是怎樣的人?
- 含著金湯匙出生,朴多慧幸福嗎?
滿滿的文化擺設,有時在於「撐場」,表面看似榮華富貴,幸福美滿,內在卻經常空洞貧乏──富貴之家的婚姻基於家族利益,家人之間謹守尊卑而關係疏離,也因為禮節拘束平常不能開懷大笑。正因如此,豪門更需要靠階級的優越感彌補空虛,劉姥姥理解這層匱乏,說出動聽話讓對方高興,還能將計就計,即興演出,「翻轉」主被動位置,劉姥姥不只是「被捉弄」的對象,而是大度能容,主動擔綱演出。

兩個世界的火花:「善良」的成本
《寄生上流》讓我們看見人性的複雜,沒有哪個是「可惡」的人,但窮人會因為利慾召喚出各種貪婪、巴結討好的可憐相,為了躋升階層不惜傷害他人,把比自己弱的踢下去(弱弱相殘)。在劉姥姥身上,為什麼沒有出現這種行為?關鍵是什麼?
劉姥姥貧困,卻認分,二進賈府是為了「報恩」(答謝之前借錢),她從沒有奢想從賈府身上「進一步」撈到什麼好處,更沒有因為被招待竄上天,她自動扮演起娛樂富貴人家的「鄉下人」「丑角」,卻沒有可憐相,因為這些討好多半出於老人家深諳人情的互動習慣,也是答謝的方式,劉姥姥安分樸實、大智若愚,懂得迎合富貴心理是因為見過世面,知道公侯人家喜歡的互動方式,觀察到他們生活中所缺乏的,為他們帶來新鮮活力。
於是,人物的能量出來了。恃寵而驕的姑娘小姐們,和這位看似無知的村婦,孰高孰低?公子小姐們打扮精緻、舉止溫雅,卻不知真正的「禮」是要發自內心,對人擁有善待同理。(這就是為什麼姥姥最後說「怪道『禮出大家』」這句話時,鳳姐會疑心話中有話,連忙陪笑。)
劉姥姥與賈母,兩位厚道的老人家是這齣劇中「善良」的人物,被放在同一條水平線上──賈母養尊處優,卻始終能保持待人的體恤與善良,不同於兒孫,她體現真正的「大家風範」;劉姥姥雖是鄉下人,面對富貴人家卻能不逾越,一次次讚美賈府風雅,卻不曾覬覦,換筷子時甚至說「去了金的,又是銀的,到底不及俺們那個伏手。」這種不自卑,且能安於粗樸生活的本質,是要多大的善良堅定。
賈母與劉姥姥誰的善良比較可貴?
有學生說,深居華府不自衿自傲,一直保持對人的同理,是需要高度自覺的事情。用《寄生上流》金忠淑那句話解讀,「不是有錢又很善良,而是有錢所以善良。」賈母施恩惠的善良較沒有成本,劉姥姥卻是在困窘條件下仍善良,甚至到賈府崩頹,她也沒有改變這份人情,不求回報地照顧鳳姐之女,她的善良不只顯示人物能量,而是偉大了。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