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佛洛伊德事件的刻板印象,也發生在馬來西亞印裔身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個截然不同的土地,卻看見相似的問題。非裔在美國也有「暴力」、「黑幫」等這些刻板印象的標籤,如同一個模子顯影在馬來西亞底層社會的印裔身上。
文:李瑩瑩
佛洛伊德被警方用膝蓋壓迫頸部,導致窒息而死的新聞,令美國各地發起示威活動,質疑警察暴力執法,並再度引起美國種族歧視的討論。而身馬來西亞這樣多元種族環境的我,在觀看新聞的時候,想起馬來西亞有一群人也經常被掛上「小心」、「危險」等刻板印象用詞。
這群人是生活於底層社會的印度同胞,經常會在搶劫的新聞上看到他們的蹤影。
然而,這些並不是馬來西亞全部印度族群的面貌,社會上也有傑出的印裔人士,在專業領域上有很好的表現。只是兩者所擁有的背景條件,無論是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不同。
這群印裔並沒有因為有高階同族的存在,而減少他們被歧視的對待。究竟在印裔或是非裔身上,標籤為何如此嚴重,以及處於猶如沼澤的困境又是什麼因素?也許我們可以從現實與歷史連結去做個究竟。
刻板印象來自每一次的犯錯
在馬國總人口的比例數據中,馬來人(土著)佔總人口的數量為69.1%,而華人有23%,印度人是7%,其他種族佔1%,以及10%來自外國人口。
根據2013年馬來西亞監獄局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大馬的囚犯人數,有66%是馬來人。與其人口百分比相應,華人有10%,印度人則佔了12.5%。
以我居住在印度人活躍的雪蘭莪巴生區為例,我們經常會聽見附近公園、菜市場,有印度人結伴騎機車向民眾打劫的消息;甚至有的還會闖入別人家裡,拿著大刀劫財威脅。因此,我們多少對印度人的印象沒有這麼好,常會督促親人在路上看到騎機車的印裔就要小心。也在閱讀相關報導新聞的時候,加深對他們的刻板印象。
而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美國部分非裔的身上,儘管已經有首任美國黑人總統,以及許多傑出的運動家、音樂家,但同族在犯罪活動上的活躍,依舊從媒體的報導以及個人的親身經歷,造成美國人對非裔存有偏見。因此,彼此之間的隔閡,無奈地讓像佛洛伊德這樣的悲劇發生。
這場悲劇源自於警員對非裔的刻板印象,而馬來西亞人包括我自己,也許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是同個族群一直在犯案,因此,我決定也從他們移居的經歷來了解。
離鄉背井,以勞工身份踏入國度
回溯歷史,馬國在在19世紀被英國政府殖民的時候,從印度引渡大量的廉價勞工(主要是泰米爾人,Tamil)。為促進經濟收益讓他們在園坵工作,但給的薪資卻少得可憐。因此,印度人在社會地位不高、教育醫療都沒有任何保障之下,辛苦地討生活過日子。
而當大馬在1957年獨立以後,政府為了發展城市,又把很多的園坵改建成工業區、住宅區,讓他們失去工作。甚至有些沒有能力租房子的,只能長期居住在非法木屋。而他們也在沒有知識技術的背景之下,多數只能做體力勞工。
因此,在2007年11月25日,有一群專業人士為維護印度裔的權益而成立的組織──興權會,在當天召集各地的印度同胞到英國大使館提呈備忘錄,要求英國政府賠償他們100多年來被迫移居我國(按:指馬來西亞)所遭受的損失。
但無奈於訴求無果,該組織的領袖還被警方逮捕。因此,這群印度勞工的後代們,只能無奈重演貧困生活的悲劇。在匱乏的生活條件底下,有些會選擇加入幫會尋找同溫層,因而被朋友影響帶壞。
兩個截然不同的土地,卻看見相似的問題
若將這個歷史脈絡放到美國部分非裔的身上,也會看到相似的軌跡。非裔當年是以奴隸的身份踏入美國,社會地位處於底層。即便在1964年種族隔離的制度在全美禁止以後,部分黑人在競爭力上,也沒有機會獲得比較好的資源去做提升,而在他們身上所貼的標籤也沒有完全消失。
根據美勞動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黑人的失業率是白人的兩倍。而由美國人口普查局所提供的資料,也指出黑人家庭在美國貧窮率的百分比,佔了22%這麼多,但白人家庭卻僅有9%。
兩個截然不同的土地,卻看見相似的問題。非裔在美國也有「暴力」、「黑幫」等這些刻板印象的標籤,如同一個模子顯影在馬來西亞底層社會的印裔身上。
因此,執政者扮演的角色就非常的重要,這些貧窮惡性循環的問題,需要國家的幫助才會有機會被打破。只要底下的人民生活過得好,犯罪率一定也會減低。
而身為在同個社區一起生活的人們,也更應該帶著同理心,去公平看待那些努力生活的同胞們。不要因為刻板印象而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心。又或是扼殺一條寶貴的生命。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