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衝突升高「反華情緒」,中國正把印度推向美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中印兩國的邊境地區,最近發生了五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專家表述,為走出這一困境,中國可能要做出更大的讓步。
文:李魚
本輪中印邊境衝突開始於5月初,起初的兩次分別發生在5月5日和5月9日,在雙方士兵肢體衝突中,只出現了傷者。但週二(6月16日)印方率先報導,三名士兵在同中國士兵的肢體衝突中身亡。這是第一次兩軍士兵在肢體衝突中出現死亡。多年來,中印軍人發生過多次對峙,也有過肢體衝突,但邊境地區沒有出現過槍擊。週二當天,印度媒體再將印方死亡人數向上修正到20人。為阻止衝突進一步升級,中印雙方的高級官員已趕往出事地點進行調查。中國至今沒有對中方有無死亡士兵做出表述,但有西方媒體報導,從印軍截獲的中方軍事情報看,中方傷亡者超過40人。這是中印兩國自1967年以來發生的最嚴重的衝突。
週三(6月17日),中國外長王毅同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就衝突進行了電話交流。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發布的訊息,中印雙方同意公正處理加勒萬河谷衝突引發的嚴重事態,共同遵守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盡快實現局勢降溫,並根據兩國迄今達成的協議,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蘇傑生外長介紹了印方的立場,並表示印方願從兩國關係大局出發,同中方落實好兩國領導人共識,通過對話和平解決邊境地區爭端,緩和邊境地區緊張局勢。
迄今為止,外界並不清楚究竟引發本輪中印邊界衝突的具體導火索。中國外交部網站寫道,6月15日晚,「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之前雙方的衝突得到了兩國高層的重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6月8日在記者會上說,6月6日下午,中印兩軍在莫爾多邊境會談會晤站舉行軍長及會談,就解決近期邊境事態、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進行了磋商。
從大的原因看,兩國尚未劃定邊界,而它們各自對實際控制線又有不同認識。印方說有13處兩國尚未達成歸屬共識的地方。德國政治與科學基金會的南亞問題專家華格納(Christian Wagner)從他掌握的資訊分析說,中方這回進入到以前從未聲稱過主權的地方,「顯然他們這回對之前從未宣示主權的地方宣示了主權。」
盡量避免對方,否則高度緊張
多年以來,兩國都在邊境地區大搞基礎建設。中國通過《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譴責印度一方,「強行將道路等部分設施建到實控線中方一側。中國軍人出面制止,導致兩軍一再發生肢體衝突。」中國外長王毅在電話中也將衝突責任推向印方,稱「6月15日晚,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在加勒萬河谷現地局勢已經趨緩情況下,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有專家猜測,本輪衝突可能是印方的基建工程所引起。近10年來,印度在實際控制線附近的喜馬拉雅山區修築公路和飛機跑道,其中一條連接全球最高機場跑道的公路經過有爭議的班公錯(Pangong-Tso-See)。印度在那裡大興基建,也是為了在地區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各項競爭中,希望趕超中國,因為中國早在幾年前就已在自己控制的那一側建有公路網。新德里尼赫魯大學中國問題孔達帕里(Srikanth Kondapalli)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不喜歡印度在自己那一側修築基建設施。說到底,他們的想法是,我們改善我們的基礎設施,你們不可以。」
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行動也讓印度深感不安。美國傳統基金會的Dean Cheng表示,解放軍經常從青藏高原飛進飛出,有相當的挑釁性,「這樣,北京不僅控制它的空域,同時向外輸出訊號:『這些飛機已做好戰鬥準備。』」
印度也批評中國屢屢阻礙印軍在當地的巡邏。德國政治與科學基金會的南亞問題專家華格納說,中印雙方已就邊界問題簽署過五個協議,但都還未能從根本上化解爭端的實質,「雙方都致力於,在爭議地區活動時,盡量避開對方,否則就會陷入高度緊張。」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表態稱,印度不會再領土完整問題上做出任何讓步,「士兵們在中國邊境的犧牲不會白費」,「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印度都有能力做出相應的回答。」。莫迪在星期三主持各邦首席部長會議時發表全國電視演說,作出此回應。他還稱,印度希望和平,但絕對有能力反擊。
此前,印度反對黨國大黨領袖甘地(Rahul Gandhi)發帖質問:「總理為什麼還沉默著?為什麼他躲起來了?夠了就是夠了。我們必須直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中國怎麼敢殺死我們的士兵?他們怎麼敢拿走我們的國土?」

專家:為解決衝突,中國必須做出更大讓步
專家認為,雙方都在盡力找出一個不失顏面的解決方案。華格納猜測,中方可能要做出更大些的讓步。「中國不希望印度因為這個事件繼續增強反華情緒。目前,印度民間已有中國抵制印度產品以及投資者的抱怨。現在20名士兵死亡,印度國內反華聲浪會進一步增強。而反華情緒會將印度推向美國一邊。」華格納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會盡一切力量阻止印度進一步向美國靠攏。」
印度官方也開始渲染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情緒。該國國防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推特上發帖表示:「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在加勒萬河谷發生的士兵死亡事件令人震驚和哀痛。我們的士兵忠於職守勇敢頑強,樹立了榜樣。為捍衛印度軍隊最偉大的傳統,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