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健保監督聯盟」的滕西華,現在反而在幫健保署監督醫療人員

「健保監督聯盟」的滕西華,現在反而在幫健保署監督醫療人員
現任健保署長的李伯璋,其身後為全民健保的標誌。|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健保屬醫療器材「價格天花板」的政策剛宣布暫緩實施,「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卻發了一篇文章支持這個政策,但裡面其實有許多邏輯錯誤和抽換概念,而且他所舉的許多例子,反而可以看出健保署做錯的事,和長久以來的該做而不作為。

文:No.4(實習醫師)

即使上禮拜六的開會最終決定暫緩實施,健保署依舊不意外地放冷箭,除了馬上聯絡媒體發新聞表示台灣醫材世界數一數二的貴,還在16號突襲發公文要各學會、公會、醫療機構在三天內提出有哪些品項要修改,經過抗議之後才改成回覆時間無期限,但是依照健保署的過去所作所為,哪天又突然發個公告說要實施我看也是不意外,真是硬幹界第一名。

不過既然蔡副署長那邊要硬幹的話,醫界自然也要有相對應的反制措施,這部份就真的要繼續加強輿論,希望民眾可以意識到嚴重性,不能讓健保署繼續造謠,發黑函新聞。

雖然「不以人廢言」是句好話,但有些人一講話就真的是廢言,前幾天我們鼎鼎大名,前親民黨不分區第一名,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又發了一篇文,裡頭邏輯之錯亂又偷換概念,這種程度竟然還長期佔有話語權可以對健保指指點點,真是令人無言。

要不是親民黨沒過5%,都沒有我還真不敢想像今天滕西華還有立法監督權會做出什麼事。

先來看滕發言人講的文好了:

前面落落長都在講歷史,在講為什麼會有健保部分給付的項目,然後也提到過去與立法委員開凱子健保系列的記者會的事情。

不過,讓我們來看看2007年的新聞稿,原來,十幾年前這種現象就存在了耶,那健保局這十幾年來都沒有積極介入,竟然讓廠商跟醫療院所聯合起來欺騙民眾,讓民眾花冤枉錢,這難道不是瀆職嗎?怎麼還敢年終繼續領4個月?

當然以上只是玩笑話,因為照我們滕發言人說法,我們偉大的健保署(以前是健保局)當然有做事囉,就是創立超級難用的「比價網」,讓價格無所遁形提供民眾參考(也沒幾個人會操作);然後醫院財報公開,讓大家知道原來沒有美食街跟停車場的話,醫院財報到底有多難看,難怪要從民眾身上騙錢。

不過對於所謂「不合理的收費」健保署完全都沒有意見喔,因為這些價格不僅比價網上查得到,更是經過各縣市衛生局核可的:

依據《醫療法》第21、22條: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之標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之。醫療機構收取醫療費用,應開給載明收費項目及金額之收據。醫療機構不得違反收費標準,超額或擅立收費項目收費。

所以衛生局對於這些收費不一的問題其實也是瞭若指掌的嘛,那怎麼沒有積極介入,讓民眾做冤大頭呢?

以上這兩項事情做了之後,依照滕發言人的說法,健保署終於可以靠著十幾年的資料蒐集,然後跟幾個不知道哪裡來的專家開了44場會議,最終拍板敲定然後就可以直接設立天花板囉,真是可喜可賀。

而滕西華接下來打著為民眾省錢的大旗講的幾個點更是邏輯不通

1. 忠誠就醫:健保署該做的,是盡速用法律落實轉診制度

的確很少民眾會因為價格問題就換醫生,因為這牽涉到醫病關係,不管是換關節、白內障、甚至是預先安排好的心導管檢查,這都是需要先建立好醫病關係才有可能進行下去的。如果要談忠誠就醫,不是幫民眾把費用降低就會忠誠就醫,過去的醫病互動可能是單向的、權威性的;但如今的醫病關係是雙向,其中的建立更是長時間的,要讓民眾能夠忠誠就醫,就更要落實過去提到的分級醫療以及限制性的轉診。

shutterstock_736552108
Photo Credit: Shuttlestock / 達志影像

而目前健保體制下對中小型醫院非常苛刻,偏鄉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並且中小型醫院醫療人力也相當不足,讓醫學中心必須時不時派遣人力前往支援,但是如果一家醫院的專業人才來來去去,民眾又要如何忠誠就醫?

並且關於分級醫療,過去《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3條第1項規定,門診就醫部分負擔為醫療費用之20%,未經轉診至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則應自行負擔30%、40%或 50%之醫療費用。

但是這條法律從未正式實施過。

健保署舉著為了弱勢著想的大旗,實則為了討好民眾,十餘年來都不肯調漲費用,造成醫院發展失衡,健保財源不足卻繼續血汗醫療界,並且也養成了民眾因為不用負擔太多費用而產生的doctor shopping心態,加上三不五時就釋放醫界有人污健保的新聞、長期操弄醫病對立並且大做文章,健保署實在難辭其咎。

2. 急性情況就醫:並不是醫師想騙錢,而且能用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少

民眾的確有可能因為緊急情況需要使用這些自費醫材,而這時候民眾多半只能依據醫師的判斷建議,搭配經濟能力以及對於醫療團隊的信任來決定使用健保還是自費項目。其中的費用落差並不只是單純的醫院醫生想騙錢,背後更牽涉到醫材議價、進貨量、管理成本、人力成本以及醫療團隊的技術給付。

而政府該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就像前面提到的,這些費用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都知道,要覺得不合理早就可以稽查,請各醫院提出為何如此定價這樣不就了事?甚至,如果是偏鄉醫療所產生的高額自費價,健保署為什麼不肯花錢支持偏鄉醫療,讓健保給付稍微多一點,讓民眾自付少一點,反而是訂一個莫名其妙的天花板?

此外,醫界會有這麼大的反彈,更多的原因其實是擔心未來無東西可用。

shutterstock_717437125
Photo Credit: Shuttlestock / 達志影像

因為在健保署外行領導內行、只看名字成分不看包裝實質的做法,導致很多藥物逐漸離開台灣,也讓台灣很多醫療行為遠遠落後國外醫療先進國家(像是救命藥強心針Epinephrine的急救劑型,健保就因為同成份的給付過低,方便施打的包裝就不願進來台灣),使用效果較差的東西而產生不如預期的治療效果時,醫療團隊所感受到的壓力是不斷增加的(但健保會跟民眾說,學名藥一樣好,沒有差)。

而2016年突如其來的「包裹式給付」DRG制度實施(也是蔡副署長突襲發動),因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病人多半擁有各種共病,要求醫療團隊在期限內要醫好病人,否則就是賠錢,不僅讓醫療團隊在臨床照顧上綁手綁腳,更處罰了為重症病人付出心力的所有醫療人員。這種不斷限縮的情況造成臨床第一線人員的焦慮感是真實存在的,而當這個緊縮到了臨界值時,就產生了今天如此大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