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橋上,與你相遇》:身為同志兒子的父親,我決定與批評同婚的主教對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了解到,他或許從未跟同志的父母有過這樣的對話。但我欣賞他的開放、真誠,以及試圖去了解的意願。他的問題讓我了解到,倘若我們教會在這議題上還有推進的希望,這場會面有多重要。
文: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
為了讓各位更加了解,我講個故事。
我在一所頗具規模的天主教大學演講後,一位男同志的父親起立提問。這位父親告訴我,他和他的妻子在兒子跟他們分享自己的性傾向之後,張開雙臂以慈愛的心歡迎他。同時,這位父親告訴在場群眾,他們本地的主教對同志並不歡迎。然後,他告訴我一個了不起的故事——充滿希望但並未包裹糖衣——是關於「以尊重築橋」的故事。
以下摘自他後來寄給我的信(只稍微修整過),用他自己的話所說的故事。
不久之前,我們的新主教在我們教會第一次主禮堅振聖事。在他的講道中,他宣講了同性婚姻之惡。這成了他在主禮堅振時標準講道詞的一部分,而這發生在方濟各教宗聲明教會「過度執著」於同性戀議題而需要在宣講上找到「新的平衡」之後。
我寫了一封有些憤怒的信給主教,將教宗的訊息與他的講道作對比。我收到一封有些憤怒的回信。然後我寫了一封稍微不那麼憤怒的信給他,而他也回我一封稍微不那麼憤怒的信,之後便沒有進一步通信。
然而,在我讀完《聖本篤會規》之後,這件事有了轉捩點。這是第六世紀的書,內容是指導本篤修會團體中的生活。我是個「熙篤會在俗會士」,也就是說我是個平信徒,但跟附近一所修院很親近,並且承諾我會按我自己的生命境況作調整,盡可能地過著遵守會規的生活。
聖本篤在某處寫道:「要耐心地忍受傷害。愛你的仇人(瑪竇/馬太福音5:44;路加福音6:27)。若是人們咒罵你,不要還以咒罵,反而要祝福他們。」這些話在內心衝擊著我。我在腦海裡把主教當成假想敵,所以這是頭一遭,我必須去實踐聖經中最難的話:「愛你的仇人。」我為他祈禱,也為自己的憤怒祈禱。
在這一刻,我記起了某件重要的事。幾年前,我的妻子和我在教會參加了一場「歡迎同志基督徒到教會來」研習會,我們從中學習有關《天主教教理》的教導:應以「尊重、同情和體貼」對待同志們。
對主教有了一些了解之後,我對妻子說:「我應以尊重、同情和體貼對待主教,如同我想要他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兒子那樣。我必須成為我想要他成為的另一種選擇。」
所以我以聖本篤的精神寫了一封新的信,引述了同志社群的高自殺率,將之呈現為「生命議題」,並詢問我們是否能出於愛我兒子與愛我們教會的精神來討論它。
出乎意外而讓我驚喜地,主教的秘書打電話來跟我約定會面。初次會面時,我們談了一個半小時。我盡可能跟他談我的親身體驗,分享我妻子和我們兒子的故事(我帶了他從小時候到成為鷹級童子軍到成人的照片),我們如何喜獲麟兒,還有我又如何在他三歲時就猜測到他有可能是同性戀。
在我這部分,我試圖訴諸他的感性,而非只是投入一場智性的辯論。然後我說:「對我兒子、妻子和我來說,這旅程最痛苦的部分,就是他遭受教會不歡迎、甚至拒絕的經驗。」
這時,主教露出困惑的神情,真誠地問:「我可以問他為什麼會那樣感覺嗎?」
我腦海裡跑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你是在跟我開玩笑吧!」
然後我了解到,他或許從未跟同志的父母有過這樣的對話。雖然對於他沒有覺察到我兒子或任何同志的感覺,讓我感到失望,但我欣賞他的開放、真誠,以及試圖去了解的意願。他的問題讓我了解到,倘若我們教會在這議題上還有推進的希望,這場會面有多重要。
在我們的討論當中,我常常引用一九九七年美國主教會議討論關於對同志牧靈服務的文件〈永遠是我們的孩子〉。在初次會談的尾聲,他說:「你引用〈永遠是我們的孩子〉這文件,但你知道二○○六年的最新文件嗎?」
我不知道。再次令我驚訝地,他邀請我再回去評論二○○六年的文件,以及對一個名為「勇氣」的團體的看法,這個團體鼓勵同志過著貞潔的生活。我閱讀研究了二○○六年的文件,並且以它的內容來祈禱,這對我是困難的,然後我們會面討論它,又超過了一小時。我預定在幾個月內再度與主教會面。
我不確定有多少進展,但我的希望和祈求是:有些事情發生了,而我將它交付給聖神。儘管我不同意主教的神學立場,也不認同他執著於自然律超過科學與聖經,但我敬佩他願意與我會面,並如此慷慨地給出他的時間。
在我的經驗中,這便是最終會結出最多果實的那種築橋。抗議有時,但尊重對話亦有時。
相關書摘 ▶《在橋上,與你相遇》:耶穌一定不會說「走開,因為你是個同性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在橋上,與你相遇:基督徒和同志團體如何建立彼此尊重、同情、體貼的互動關係》,啟示出版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 Readmoo讀墨電子書連結
作者: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
譯者:張令憙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最突破性的勇氣之作★
這是一本爭議的書,也是帶來希望的書。
這是一本有關如何「對話」的書。
本書是教會與LGBT群體之間的雙向橋,
帶領雙方朝著愛與和解前行。
許多年來,馬丁神父一路陪伴、輔導同志基督徒,發現教會和同志團體之間,已經存在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這促使他寫下這本書,懇請兩邊共同築一座橋,建立正向的溝通與互動。
這本書不是要探究同性戀的對與錯,也不是要討論同婚恰當與否。而是如果想要在橋上相遇、和解與對話,雙方都需要妥協,這本書提出了妥協的方向和方法。馬丁神父鼓勵教會以教理中的三項德行「尊重、同情、體貼」來對待同志團體,而同志團體也能以這些美德來反省他們與教會的關係。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