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人士入班「宣教」、要學童簽「守貞卡」,國教署:全面落實資格和教材審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去年8月到今年4月有65起和宗教團體入校的相關陳情案,其中僅8件已獲得改善,14件已終止合作,有31件則被認定「不需改善」,另有12件沒有明確處理結果。
民進黨立委范雲今(19)日和民間團體及家長召開記者會,指出有部分學校在晨光時間、課後社團甚至正式課程等,讓「校外人士」入校教學,而這當中包括具有宗教色彩的團體,家長、學生都反應聽到類似「傳教」的授課內容。而且這樣的情況「歷史悠久」,呼籲教育部建立把關機制。國健署則表示,已經訂定相關注意事項作為法規,會要求各地方政府和學校落實。
要學生簽署「守貞卡」,聖誕歌曲教學成傳教
目前國內的中小學,有「晨光時間」、「正課」、「課後輔導」和「課後社團」等4種時段,都可能由校外人士來執行教學任務。
范雲指出,這些校外人士的教學內容,屢屢傳出違反宗教中立和性別平等問題,甚至有人使用簡體字及模糊台灣定位的教材等,這些内容不但已涉及違反《教育基本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法規,更令學生身心發展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
現已就讀大學1年級的鄭益瑄現身說法,表示在國小4年級時,全班曾一起「彩虹媽媽」要求簽下「守貞卡」,該堂課也傳授例如「女孩子的第一次性經驗,應該是婚後獻給丈夫的禮物」等知識,鄭益瑄表示,多年來這樣的宣教不知已影響多少孩子,非常可怕。
現在已出社會的奇奇(化名)則提到,她在國小2年級時,曾有彩虹媽媽入班發送講義,當中將同性戀列為「十惡不赦罪狀」,後來她在國中時確定自己性傾向是女同志,就一直想到小時候看到的這講義,覺得自己可能會下地獄。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理事尉遲秀表示,他的孩子上小學後,第一個衝擊是來自慈濟的「大愛媽媽」到班上授課,第二個衝擊則是教會牧師進班;孩子告訴他,聖誕節時志工教全班唱聖誕歌:「沒有聖誕老公公,只有愛我的主耶穌」讓他非常震驚。
尉遲秀苦笑表示,第三個衝擊則是他的「申訴過程」。他先向台北市教育局反應,一開始得到的回應是「晨光時間」規劃屬於學校權責,教育局不會介入;於是他向學校反應,結果學校表示,大愛媽媽和牧師進班是因為他們是「班親志工」不屬於特定合作團體,學校也不會管,要他和其他家長以及班導溝通,「明明是結構性問題,但所有單位都跟你說是個案,要家長自己去面對。」
尉遲秀表示,直到去年下半年,因為像是彩虹媽媽這樣的團體已發生太多問題,有很多家長開始集結,召開記者會、找市議員反應陳情,讓議員質詢教育局等,才有些改善。台北市教育局開始規定志工的教材入校,一定要先通過課發會審查。但他知道學校的「人治問題」還是很嚴重,台北市有很多資源,其他縣市的情況更難掌握。
與會的國小家長吳少喬則指出,她自己的孩子讀2年級,之前就有彩虹媽媽直接在正課時間入班上課,要求每個小孩都要抄寫聖經詩句,她無法接受,在網路上公開揭露還開了記者會,結果後來身為家長委員的她就被學校家長會「踢出去」。
吳少喬苦笑,她自己作為同志,聽過有「得勝者協會」的志工,在課堂上公開表達對同性婚姻合法化通過的不認同,「這樣的志工代替老師在講台前去宣揚這些東西,老師和校方都沒反應過來,難道教育部不能有更完善的機制去保護孩子?」
立委范雲指出,據辦公室統計教育部國教署的公開資料,目前爭議最多、有最多陳情案件的就是「彩虹媽媽」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以及「得勝者協會」,從去年8月到今年4月,就有65起相關陳情案,其中僅8件已獲得改善,14件已終止合作,有31件則被認定「不需改善」,另有12件沒有明確處理結果。
國教署:已訂定相關規範
教育部國教署學務校安組專門委員詹雅惠則在記者會後表示,對於校外人士入校協助教學跟活動,國教署經過多次協商會議及收集各界意見,已經於5月26日頒布《校外人士協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學或活動注意事項》,以確保未來進入校園的教學跟活動,都能符合《教育基本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教育法規。
詹雅惠提到,根據此新頒布的注意事項,未來學校對於這些校外人士必須進行「資格審查」,了解過去是否有涉及性侵害、違反兒少保護、體罰或霸凌等犯罪紀錄。為使學校能有所依循,國教署也將提供學校版的注意事項範本,及校外人士「入校申請審核表」等資料。
另外所有要進入校園的課程、教材,都必須經過學校實質審查,並且在實施課程時,原班授課老師或導師也必須在現場把關。
此外,本次國教署也訂定了督導及申訴機制,要求地方政府主管機關及學校都必須指定專責單位接受民眾、家長申訴及諮詢,而主管機關對於學校也必須落實督導責任,要求學校必須制定相關規定並經校務會議通過執行。
詹雅惠強調,目前教育部已函請各地方縣市政府協助宣導,但重點還是在於各校要落實執行,未來也會持續透過相關聯繫會議進行宣導。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