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之心》:要讓全樂團的人都高興是不可能的,但指揮必須喜歡自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指揮隨時都受到評判。樂手、聽眾、樂評、別的指揮,還有音樂這一行的各個環節。針對那些敢大膽表達自己意見的人,好像每個人可以對他們說三道四。他們也應該這麼做。
文: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
指揮能否有機會成為音樂家,某個程度上要看樂手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聽眾如何評斷我們的演出,關乎樂團如何評斷我們做指揮的。這使得我們在音樂這一行想有獨特的地位。然而,演出不指關係到我們跟樂手之間的關係。這不是在比誰的人氣高。
我有次請幾位樂手寫下他們對指揮的期待。我把他們的回應整理了之後,看到一份嚇死人的工作要求:
指揮要有好的指揮技巧、排練技巧、音樂專業,要知識淵博、提出的詮釋能夠服人、溝通能力要好,還要能要求人、挑戰人,有本事讓正式演出比排練好,要有啟發人的能力,耳朵要好,頭腦要清楚,要可靠,能力高強,節奏感好,臉部表情要豐富,有伴奏的能力,有自己的風格,能與曲目相稱,有創意,能了解絃樂的運弓,有合作、分析並解決困難的能力,有辦法解釋為何需要反覆,能授權人、訓練人、讓人豎耳傾聽。指揮不能多嘴,不能排練太多,也不能排練不足,也不能跟音樂保持距離。他們要有風度、有幽默感、懂得尊重別人、容易親近、熱情洋溢、會鼓勵人、謙遜自抑、心態正面、有耐心、善領導、待人誠懇、口齒清晰、有創意、把每個人放在眼裡,能自我控制但又要有個性。他們一定要泰然自若、有自信、有同理心、精確、善於激勵、溫文有禮、有決斷力、有現實感、有趣、有魅力、堅持不懈、盡心盡責、穿著體面、性情平和。他們一定要受聽眾歡迎,展現出純潔正派、安貧樂道、忠於樂譜。他們不能自我中心、讓人生畏、出言嘲諷、粗魯無禮、言語乏味、緊張不安、恃強欺弱、醜陋、難聞、太過隨便、不帶感情、賣弄學問、憤世嫉俗、侷促不安或目光偏狹。他們不能為了改變而改變,也不能盯著錯誤看或打到譜架。
我很高興,我從沒打到譜架。
要讓全樂團的人都高興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是那種想以音樂與他人連結的指揮,而不是為了與他人連結而演奏音樂的話,那麼你會發現現實難以接受。鐵路公司已經開始稱列車長(conductors)為「隨車管理人」(onboard supervisor),有些樂團成員或許會希望我們的角色以此為限,但有些樂手則認為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你就是得用你覺得應有的方式來做事,並希望最後得到你要的結果。不管我們的作為讓多少人覺得無聊或感到刺激,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做自己」的慾望。或至少忠於自己──這兩件不盡然是同一件事。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矛盾,而做自己就要把這些矛盾表現出來,而如果要有明確而能啟發人的領導風格,這些特性就要加以簡化與放大。
這些修改調整因個別情形而有所不同,但我認為都不應違背本性。我相信,不誠實或許是最不可原諒的缺陷,因為這暗指樂手沒有看穿的聰明智慧。
在音樂這一行,指揮是在以某種方式與一大群人連接,而他的成功取決於他能否跟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共事,還能成為關係網絡的一部分。這些人包括:公關人員、出版社、合唱指揮、行銷推廣、作曲家、音樂助理、音響工程師、唱片製作、設計師、經紀人、經理、腳本作家、圖書樂譜管理人、管絃樂團、舞台監督、舞者、樂評、樂團行政、編舞家、導演、獨奏家、聲樂家和聽眾。
我把他們按筆畫順序排列,並不只是為了表現政治正確,也是因為我們跟這些人的關係都非常重要。不過呢,雖然指揮不是獨立自存,若要有所成就,就要跟別人合作,但是指揮這一行是孤獨的。你如何詮釋你跟別人的關係,取決於你跟自己的關係。

指揮隨時都受到評判。樂手、聽眾、樂評、別的指揮,還有音樂這一行的各個環節。針對那些敢大膽表達自己意見的人,好像每個人可以對他們說三道四。他們也應該這麼做。
指揮預期會聽到很多意見,要是沒有的話,我們說不定還會覺得有點困擾。我們一路上雖然會碰到很多好好壞壞的意見,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評判自己。你自己最清楚,一首作品是否準備好了、是否經過適切排練、是否演得好;雖然敞開心胸,接納他人意見會非常有用,但如果你真的忠於自我,那麼你自己的看法就是唯一不帶偏見的看法。
就算是跟你最親、最支持你的朋友也會因為跟你的交情而受影響。他們是不可能不受影響的。別人無條件的支持是極為寶貴的,每個表演者都需要回歸其中,這不同於藝術上的真誠,它來自毫不手軟地把自己分析到底。
人要能區分專業與個人成就的成敗,而且不只有指揮要有此能耐,還有許多工作不但反映了你做了什麼,更反映了你是誰。能過這樣一種與人多方密切聯繫的生活是一種福氣,但你得在工作的高低起伏之間找到平衡,並協調其間的矛盾,才有辦法跟家人朋友維持好關係。你不用太把自己變成像歐普拉那樣,但你必須喜歡自己,不管其他人怎麼想你。
相關書摘 ►《指揮家之心》:很多樂手寧可跟指揮相敬如賓,也不想稱兄道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指揮家之心:為什麼音樂如此動人?指揮家帶你深入音樂表象之下的世界》,經濟新潮社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
譯者:吳家恆
【關於本書】
這不是一本指揮的養成手冊,也不是一本指揮史。這本書是寫給對於指揮「做什麼事、有何重要性」感到好奇的人。首屈一指的英國指揮家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在本書中帶領我們從指揮連結到作曲家、演出的曲目、樂團成員、演出前的排練與演出的當下、聽眾、及整個古典樂界。指揮對於演出既有影響力,也有壓力,從他走進排練室、走上舞台,他就必須利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手勢、眼神來溝通。這本書也會談到指揮所面對的公共與私人的責任,也分享指揮這門藝術的竅門:精確、魅力、直覺、圓融與熱情。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