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指揮家之心》:要讓全樂團的人都高興是不可能的,但指揮必須喜歡自己

《指揮家之心》:要讓全樂團的人都高興是不可能的,但指揮必須喜歡自己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指揮隨時都受到評判。樂手、聽眾、樂評、別的指揮,還有音樂這一行的各個環節。針對那些敢大膽表達自己意見的人,好像每個人可以對他們說三道四。他們也應該這麼做。

文: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

指揮能否有機會成為音樂家,某個程度上要看樂手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聽眾如何評斷我們的演出,關乎樂團如何評斷我們做指揮的。這使得我們在音樂這一行想有獨特的地位。然而,演出不指關係到我們跟樂手之間的關係。這不是在比誰的人氣高。

我有次請幾位樂手寫下他們對指揮的期待。我把他們的回應整理了之後,看到一份嚇死人的工作要求:

指揮要有好的指揮技巧、排練技巧、音樂專業,要知識淵博、提出的詮釋能夠服人、溝通能力要好,還要能要求人、挑戰人,有本事讓正式演出比排練好,要有啟發人的能力,耳朵要好,頭腦要清楚,要可靠,能力高強,節奏感好,臉部表情要豐富,有伴奏的能力,有自己的風格,能與曲目相稱,有創意,能了解絃樂的運弓,有合作、分析並解決困難的能力,有辦法解釋為何需要反覆,能授權人、訓練人、讓人豎耳傾聽。指揮不能多嘴,不能排練太多,也不能排練不足,也不能跟音樂保持距離。他們要有風度、有幽默感、懂得尊重別人、容易親近、熱情洋溢、會鼓勵人、謙遜自抑、心態正面、有耐心、善領導、待人誠懇、口齒清晰、有創意、把每個人放在眼裡,能自我控制但又要有個性。他們一定要泰然自若、有自信、有同理心、精確、善於激勵、溫文有禮、有決斷力、有現實感、有趣、有魅力、堅持不懈、盡心盡責、穿著體面、性情平和。他們一定要受聽眾歡迎,展現出純潔正派、安貧樂道、忠於樂譜。他們不能自我中心、讓人生畏、出言嘲諷、粗魯無禮、言語乏味、緊張不安、恃強欺弱、醜陋、難聞、太過隨便、不帶感情、賣弄學問、憤世嫉俗、侷促不安或目光偏狹。他們不能為了改變而改變,也不能盯著錯誤看或打到譜架。

我很高興,我從沒打到譜架。

要讓全樂團的人都高興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是那種想以音樂與他人連結的指揮,而不是為了與他人連結而演奏音樂的話,那麼你會發現現實難以接受。鐵路公司已經開始稱列車長(conductors)為「隨車管理人」(onboard supervisor),有些樂團成員或許會希望我們的角色以此為限,但有些樂手則認為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

shutterstock_43594119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你就是得用你覺得應有的方式來做事,並希望最後得到你要的結果。不管我們的作為讓多少人覺得無聊或感到刺激,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做自己」的慾望。或至少忠於自己──這兩件不盡然是同一件事。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矛盾,而做自己就要把這些矛盾表現出來,而如果要有明確而能啟發人的領導風格,這些特性就要加以簡化與放大。

這些修改調整因個別情形而有所不同,但我認為都不應違背本性。我相信,不誠實或許是最不可原諒的缺陷,因為這暗指樂手沒有看穿的聰明智慧。

在音樂這一行,指揮是在以某種方式與一大群人連接,而他的成功取決於他能否跟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共事,還能成為關係網絡的一部分。這些人包括:公關人員、出版社、合唱指揮、行銷推廣、作曲家、音樂助理、音響工程師、唱片製作、設計師、經紀人、經理、腳本作家、圖書樂譜管理人、管絃樂團、舞台監督、舞者、樂評、樂團行政、編舞家、導演、獨奏家、聲樂家和聽眾。

我把他們按筆畫順序排列,並不只是為了表現政治正確,也是因為我們跟這些人的關係都非常重要。不過呢,雖然指揮不是獨立自存,若要有所成就,就要跟別人合作,但是指揮這一行是孤獨的。你如何詮釋你跟別人的關係,取決於你跟自己的關係。

shutterstock_177445016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指揮隨時都受到評判。樂手、聽眾、樂評、別的指揮,還有音樂這一行的各個環節。針對那些敢大膽表達自己意見的人,好像每個人可以對他們說三道四。他們也應該這麼做。

指揮預期會聽到很多意見,要是沒有的話,我們說不定還會覺得有點困擾。我們一路上雖然會碰到很多好好壞壞的意見,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評判自己。你自己最清楚,一首作品是否準備好了、是否經過適切排練、是否演得好;雖然敞開心胸,接納他人意見會非常有用,但如果你真的忠於自我,那麼你自己的看法就是唯一不帶偏見的看法。

就算是跟你最親、最支持你的朋友也會因為跟你的交情而受影響。他們是不可能不受影響的。別人無條件的支持是極為寶貴的,每個表演者都需要回歸其中,這不同於藝術上的真誠,它來自毫不手軟地把自己分析到底。

人要能區分專業與個人成就的成敗,而且不只有指揮要有此能耐,還有許多工作不但反映了你做了什麼,更反映了你是誰。能過這樣一種與人多方密切聯繫的生活是一種福氣,但你得在工作的高低起伏之間找到平衡,並協調其間的矛盾,才有辦法跟家人朋友維持好關係。你不用太把自己變成像歐普拉那樣,但你必須喜歡自己,不管其他人怎麼想你。

相關書摘 ►《指揮家之心》:很多樂手寧可跟指揮相敬如賓,也不想稱兄道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指揮家之心:為什麼音樂如此動人?指揮家帶你深入音樂表象之下的世界》,經濟新潮社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
譯者:吳家恆

【關於本書】

這不是一本指揮的養成手冊,也不是一本指揮史。這本書是寫給對於指揮「做什麼事、有何重要性」感到好奇的人。首屈一指的英國指揮家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在本書中帶領我們從指揮連結到作曲家、演出的曲目、樂團成員、演出前的排練與演出的當下、聽眾、及整個古典樂界。指揮對於演出既有影響力,也有壓力,從他走進排練室、走上舞台,他就必須利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手勢、眼神來溝通。這本書也會談到指揮所面對的公共與私人的責任,也分享指揮這門藝術的竅門:精確、魅力、直覺、圓融與熱情。

指揮家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經濟新潮社提供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